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与上海汽车集团


上海,别让年营收1.6万亿的汽车制造业跑了!

上海汽车产业链企业从6月份开始陆续复工生产。然而,在经历了几个月的全面停滞后,全球汽车芯片制造商OnSemi宣布将关闭其在上海的全球配送中心,并将其迁至新加坡。德州仪器(TI)撤销了在中国的MCU团队...有传言称“许多外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正在将中国业务转移到东南亚”。

上海市统计局今年1-5月汽车制造业产量数据显示,2月份汽车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26.1%。当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的第三年充满信心和希望。3月份,上海疫情开始出现苗头,特斯拉等企业被迫间歇性停工,因此增速放缓。在大部分上下游企业停产的情况下,4月份产值同比下降-70.9%。虽然5月份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白名单中的重点企业保证复产,但当月产值仍同比下降26.6%。

在疫情仍在彻底清除的情况下,一些企业开始通过各种方式规避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有的引入第二供应商,有的试图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建设第二工厂,甚至一些外资零配件企业也开始计划将业务转移到东南亚。

以上海为龙头,20年建成的长三角汽车产业链会不会在疫情影响下失去竞争优势?上海如何留住那些可能“变心”的外资零配件企业?这是上海汽车工业不可回避的问题。

51家上市公司年营收1.6万亿,上海汽车制造业输不起。

上海统计局2021年年报数据显示,上海汽车工业全年生产汽车283万辆,产值7586亿元,营业收入8685亿元,利润总额598.73亿元,占上海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19.2%。

从历年的统计数据来看,上海汽车制造业的年总产值在过去的十年中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20年开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并没有对其造成很大的影响。2020年和2021年实现持续增长,2021年达到历史最高点。

在全国汽车产量数据中,2021年上海占比10%,仅落后广东两个百分点。在新冠肺炎爆发之前,上海甚至连续多年蝉联全国汽车产销量冠军。

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汽车产业链工业增加值占全国30%以上,其中有影响力的零部件企业超过1000家,小微企业近3万家。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汽车产业链704家a股上市公司中,有51家公司的办事处设在上海,总营收15817.9亿元。

世界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也在上海设立了总部和工厂。在《汽车新闻》评选的2021年全球十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中,博世、ZF、麦格纳国际、爱信、中国、现代摩比斯、佛吉亚、李尔、法雷奥等均已在沪设厂。

由于这些供应商的产品为国内绝大多数主机厂提供了配套设施,在享受上海配套产业链优势的同时,一旦这些企业受到疫情等突发事件的影响,将会占得先机。

今年年初,博世工厂员工被诊断为新冠肺炎阳性后被迫停产,直接影响了国内多家车企的产销数据。吉利、长城等车企明确指出,数据不理想是因为博世的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SP)供货不足。

继上汽大众MEB工厂、特斯拉Giga上海相继投产后,智能电动汽车再次带动上海汽车产业链发展。以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300多家零部件企业在上海设厂,为附近多家主机厂提供发动机、动力电池、芯片等核心零部件。

由于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汽车产业链企业生产的零部件几乎涵盖了一款智能电动汽车的所有环节,有专家曾表示,如果目前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没有上海汽车产业链,可能无法顺利下线产品。

今年3月,蔚来汽车深信不疑,被迫宣布因供应链合作伙伴停产而不得不暂停整车生产。蔚来汽车创始人兼CEO李斌表示,一辆车没有一个零部件是生产不出来的,上海和江苏的疫情让很多合作伙伴无法供货,不得不停产。李斌还表示,蔚来并不是唯一一家停产的公司,许多汽车公司也被迫停产。

蔚来今年前几个月和其他车企、供应链公司的遭遇,只是汽车行业的缩影。这些公司过去几个月在上海的不可思议的经历成了压在骆驼背上的一根又一根稻草。上海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如何让那些立志在上海重拾信心的企业,坚定地留在这里。

他们多么想离开上海,多么舍不得离开上海。

这些企业最初选择中国和上海是因为它对汽车行业的上下游企业有巨大的吸引力。

2021年,即使受到疫情影响,中国仍占全球汽车市场的33%,比美国、日本、印度、德国统计的总和还多。根据乘联会和中汽协今年5月发布的产销数据,我国汽车销量已经开始稳中有升。在这种大趋势下,中国市场对零部件的需求将是巨大的。在空气体支撑杆和液压减震器领域领先全球的史泰博中国CEO田雪峰曾表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我们公司在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未来七八年,在华业务将再翻一番。”

其次,上海作为中国乃至亚洲现代文明程度最高的城市,拥有极佳的商业环境。琥珀连接器系统中国区总经理沈曾表示,琥珀曾考虑在越南设厂,但在分析了当地的文化环境等因素后,选择了撤退。

苹果在越南制造Airpods失败的例子,今天依然历历在目。一方面是由于越南缺乏适合制造电子产品的成熟产业工人;另一方面,必须承认当地政府的低效和腐败是原因。

再次,上海作为中国乃至亚洲最重要的汽车产业链城市,拥有64所大学,很多大学在世界排名都很好。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汽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每年有大量应届毕业生进入产业链。与此同时,上海有大量成熟的产业工人和从业者,上海汽车产业链上市公司从业人员仅50万人左右。要知道,在国外很多国家,以汽车为支柱产业的城市人口甚至不到50万。说到底,竞争不仅仅是相关领域顶尖科技人才的竞争,更是成熟产业工人的竞争。在中国和东南亚,很少有城市或地区能撼动上海的地位。

第四,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上游物资供应链。任何一家零配件公司如果把工厂搬到东南亚或其他地区,势必长期面临原材料运输成本大幅增加等问题。一些行业分析师指出:“基础设施、供应链完整性、土地、物流等。这些都是零部件企业走出中国时的重要影响因素。”

博世前首席执行官沃尔克马尔·邓纳博士曾就此问题表示:“博世在中国已经有110年的历史。拔一棵树就能把整个生态带走吗?”这家在中国拥有6万多名员工的全球最大汽车零部件企业,在疫情期间选择在苏州投资3.6亿元扩建MEMS传感器检测项目,足见其对中国乃至上海的信心。

今天的上海港是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港口。(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更何况上海在物流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消费者可能对上海的两大国际机场虹桥高铁站站和上海站比较熟悉,但很少听说上海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优势。

如今,上海与新加坡、伦敦并列国际航运中心前三名,仅陆家嘴就有1000多家专业航运服务企业。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团中国海运集团和综合运力全球排名第一的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部都在上海。此外,上海拥有多家航运保险运营中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90%以上。这里还有8家外商独资的国际船舶管理公司,其中包括全球最大的国际船舶管理公司——威士船舶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波罗的海航运协会、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上海亚洲船级社中心、上海国际海运亚洲技术合作中心、北英属PI协会、美国PI协会等国际功能性航运组织也在上海设有办事处,承接庞大的相关业务。

在硬件方面,上海拥有中国第一大港,世界第三大港——上海港。上海99%以上的外贸物资通过上海港进出,年外贸吞吐量占全国主要沿海港口吞吐量的20%以上。其中,从2006年开始陆续建成投入使用的洋山港,帮助上海港在2005年成为世界第一大货运港,并在2010年超越新加坡港成为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自此,上海港年货物吞吐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在上海航运物流领域,对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具有极大的便利性和成本优势。

曾经在汽车产业链上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上海,即使在疫情的影响下,依然有足够的吸引力,但这还不够。

上海还是那个上海,但是上海要做很多来留住他们。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5月份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已达56.8%,同比上升3.9%,排名在阈值以上。这意味着消费市场面临低需求和高库存的风险。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还表示,在今年的前四个月,超过1400家4S商店被关闭,平均每天有11家4S商店消失在疫情中。

为了让汽车产业链下游的企业活下来、留得住,上海市发改委、财政局颁布了《上海市促进汽车消费补贴实施细则》。6月1日至12月31日,个人用户以个人名义报废或转让(不含变更登记)在上海市注册登记的非营业性小型客车,到在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汽车销售机构购买新的纯电动小型客车。注册使用非经营性的,上海将给予个人用户一次性付费。此外,上海今年新增4万个非营业性公交车牌照,并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分阶段降低乘用车购置税,希望促进汽车消费。

汽车产业链下游面临的压力已经一步步向上传导。为了让企业尽快复工,重现造血功能,上海市近日出台了《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振兴行动计划》。《方案》提出了6月1日起取消企业复工复产审批制度、扩大企业防疫消毒补贴范围、建立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互保机制、畅通国内外物流运输渠道等政策措施。,支持各行业复工、复产、复市,稳步提高企业生产率。在政策的推动下,特斯拉和SAIC的产能已经逐步恢复到疫情发生前的水平。

尽管上海出台了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但释放消费需求仍需要时间。(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但上海仍有许多事情可以做。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指出:“上海疫情是标志性风险事件。”建议企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动态集成供应链规划、端到端供应链数据透明、协作和运作模式优化。

马尾汽车董事长兼CEO沈晖也提出,零配件零库存必须刹车。库存越低,越容易停工。是时候把JIT(准时制管理)改成JIC(预生产系统)了。

丰田的“零库存”供应链管理模式让上海疫情中的许多企业头疼不已。习惯于储存支持两周生产所需备件的汽车公司在库存耗尽后不得不停止生产。此外,疫情面前省际物流瘫痪,无法及时从供应商其他仓储基地补充货源,都成为此次暴露的问题。

有专家指出,面对上述问题,车企可以推动供应商就近建厂,形成小规模的产业集群,以降低突发事件到来时的断供风险。

上海之前也是这么做的。围绕大众、通用、特斯拉,安亭、临港等地已建成产业集群。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延锋、ZF、安博福等核心零部件公司的工厂与主工厂之间的距离堪称狗耳朵。但如果要实现核心供应商就近建厂的目标,难题是上海极难提供的工业用地。

地图显示,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工厂与特斯拉超级工厂的距离不到5公里。

近年来,上海逐渐淘汰传统制造业,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服务业或新型工业综合体。在这个过程中,上海2021年颁布的《关于加强上海市工业用地出让管理的若干规定》规定,“新建工业项目工业用地出让年限原则上不超过20年”。这势必增加未来用地企业的搬迁成本,影响用地企业的稳定性。

如果这一政策不能在短时间内调整,车企将很难就近建设产业集群。毕竟供应商需要工业用地建厂,20年的弹性期让供应商不得不打好算盘,考虑成本和风险。

土地问题只是众多要求中的一个。上海要留住这些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也要多下功夫留住更多他们吸引来的相关企业落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目前的万亿营在上海有房住。

(本文为钛媒体第一APP,作者|钛媒体汽车)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52365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