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变量,更多的金融资源流向低碳投资领域。碳中和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投资渠道,国内的努力正在从供应方和需求方两方面汇聚起来。
在政策层面,从6月份开始,欧盟碳关税计划进行了修订,并就2035年欧盟禁止销售燃油车达成了一致。国内政策方面,河北、内蒙古等近10个省(区、市)近期密集公布节能减排计划。
在金融市场上,碳中性金融产品的供应也在增加,包括开发与低碳转型收益挂钩的债券等创新产品,促进子行业碳中性主题和基金产品的发展,支持更多面向低碳行业基础设施的REITs公开发行。
具体来看,6月28日,8家公募基金公司上报的中证上证碳中性ETF正式获批。此前,6月初,上交所新推出了低碳过渡债券和低碳过渡挂钩债券,以及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发行的首批5只试点过渡债券。绿色金融体系正在进一步扩大。随着低碳市场企业资本的流入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扩大,碳排放权期货交易应运而生。
欧盟成员国就“2035年禁止销售燃油汽车计划”达成共识
6月22日,欧洲议会投票通过了碳关税(CBAM)草案的修正案。与之前的草案相比,虽然过渡期将延长至2027年,但在征收范围和自由配额下降的步伐上仍然更加激进,适用行业扩大。最新的计划增加了有机化学品、塑料、氢和氨。
6月29日,经过长时间的磋商和讨论,欧盟27国的环境部长就一项备受关注的禁止销售燃油汽车的计划达成共识,同意在2035年前禁止在欧盟销售燃油汽车。
显然,碳关税草案的修订,以及禁止销售燃油汽车,将对欧盟以外的所有企业,包括中国企业产生影响。近期,河北、内蒙古、云南、江西、福建等近10个省(区、市)开展了。陆续出台了地方层面的“十四五”节能减排规划,各地结合实际制定了政策。
其中,内蒙古在《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做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煤炭消费比重下降到75%以下,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8%;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超过火力发电。山西省则提出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考核。今年新增新能源装机1000万千瓦。
碳中性金融产品密集发布,绿色金融体系再扩容。
在宏观政策的持续加持下,金融部门也对资本市场和公募领域的碳中和新能源汽车给予了大力支持,包括开发与低碳转型收益挂钩的债券等创新品种,推动细分行业碳中和主题和基金产品的发展,支持更多低碳基础设施领域REITs的公募。
在公募基金产品市场,6月28日,上交所首批8只碳中性ETF正式获批。事实上,6月份以来,资本市场新能源产业链风生水起,相关上市公司频频成为热点研究对象。在上市的碳中和ETF产品中,碳中和ETF(159790)作为国内最大的低碳ETF,今年以来日均成交1.56亿元,超过33亿份。自4月27日以来,碳中性ETF(159790)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反弹了近50%。
值得注意的是,6月28日获批的8家公司跟踪了“SEEE碳中和指数”的指数,该指数选取了沪深市场清洁能源、储能等100家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碳中性ETF(159790)跟踪的指数是“中证内地低碳经济主题指数”,是沪深两市日均市值较高的50家上市公司的样本股。
债券产品转型方面,6月初上交所新推出低碳转型债券和低碳转型挂钩债券,进一步丰富了ESG债券。目前,华能集团、宝钢和鲁花集团已经发行了首批与低碳转型挂钩的企业债券。其中,华能集团发行20亿元。
6月22日,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推出的首批过渡债券发行,首批5家试点企业共募集资金22.9亿元。这种转型债券是针对发行人所在行业定义的。试点地区包括电力、建材、钢铁、有色、石化、化工、造纸、民航等8个行业,均为传统高碳排放行业。
碳交易即将到来。
6月29日,收盘后发布的全国碳市场每日交易数据显示,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挂牌协议收盘价报58元/吨,较前一交易日下跌1.69%。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去年7月16日正式启动,累计成交碳排放配额(CEA)1.94亿吨,累计成交额84.63亿元。它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配额现货二级市场。
从价格来看,自2021年7月中国全国碳市场启动以来,碳配额交易均价基本在40~60元/吨左右波动。显然,与欧盟碳配额期货价格84欧元/吨相比,中国碳价格仍远远落后于欧盟,且有进一步上涨的趋势空。
欧盟的碳排放配额(EUA)及其期货和其他衍生品是目前国际市场上最活跃的碳交易标的。2021年,欧洲碳排放配额成交额为6830亿欧元,约占全球碳排放成交额的90%。此前,在3月底,HKEx在欧洲市场上市了首只追踪EUA碳期货指数的碳期货ETF(3060)。
6月6日,广州期货交易所发布《广州期货交易所交易管理办法》等12项业务规则,涉及交易时间、做市商资格等。规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明确上市交易的主要品种包括碳排放期货和电力期货。
“碳交易是为低碳经济转型筹集资金的关键工具。随着更多低碳资金注入企业,包括电力企业、钢铁企业在内的碳排放权交易主体企业的转型将日益加快,促使现货企业对碳交易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这将有助于碳期货市场的未来发展。”大华期货研究员刘劲表示。
编辑:杨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