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饥荒,这是三个很沉重的词。
看到这三个字,很容易想到:树皮被嚼烂了,吃土了,吃的轻松了,等等,到处都是,饿死了。
在古代,中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农业国家,社会生产活动都是围绕农业进行的。所以古代中国是一个非常依赖治水和水利工程的国家。农业几乎关系到古代王朝的兴衰,一场大饥荒甚至可能导致整个王朝的覆灭。
中国古代历史上,饥荒无数次。开仓放粮救灾,往往是评价一个官员是不是好官的最好方法。而且这样的情节在很多古装剧中都有。
最后三次饥荒发生在明朝、清朝和民国。明朝大饥荒发生在崇祯1638年至1642年。因为陕西连续四年大旱,大饥荒从陕西、山西开始,然后蔓延到整个华北,甚至跨过长江,蔓延到浙江、江西。这场饥荒直接导致了明朝末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随后又是旱灾和军事灾难,使国家减少了一大半,明朝最终灭亡。
1876年至1879年发生的清朝大饥荒也持续了四年。这次大饥荒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灾难。它遍布北方,以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最为严重。受影响的人数高达2亿,导致1300万人死亡。有人称之为“丁饥荒”。
民国大饥荒发生在1942年,当时抗日战争几乎全面展开。这次大饥荒发生在河南,史称中原大饥荒。受灾人口达到1000万,死亡率高达50%,也就是说饿死了五百万人。真的很可怕。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大饥荒一般都发生在北方?为什么中国其他地方不会出现这样的饥荒?为什么其他地区即使发生大饥荒,也没有那么多人饿死?
这是一个关于社会生产方式的问题。
物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文明社会,有五个时代,十五个阶段,现在处于第四时代的第二阶段。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
在中国古代,有确切历史记载的饥荒一般都在秦朝以后。从秦朝到清朝,这段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处于第三次大陆扩张时代。在这个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是农业生产,其次是渔业、狩猎业、畜牧业和手工业。这个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土地。有土地就意味着有食物。有了食物,就有了人口。
从时代生产方式的背景可以看出中国北方成为大饥荒发源地的根本原因。主要有四个原因:生产方式单一,人口集中,地域辽阔,政策制约。
第一,单一的生产方式是大饥荒爆发和高死亡率的根本原因。
在中国古代,河南原称中原,后中原一词扩展到整个北方。中原这个词不寻常,意思是中国北方是最早开发的地区,是中国的核心地区。长期发展,大规模建设水利设施,都在北方。
早期深度开发,历史上北方耕地一度占中国耕地的60%以上。即使是现在,耕地比例仍然达到40%,远远超过东北和南方。正因为如此,直接的结果就是大量的山林和水泽被开发成了耕地,农业种植成为北方人最主要的生产方式。
渔猎和手工业生产,在古代中国的北方,几乎不占比例。其比例远低于南方,南方是鱼米之乡,工业发达也是南方。
这样的结构,在面临灾难的时候,只能逃离饥荒,基本上无法进行其他的生产经营。因为没有条件。很多人都很惊讶。面对饥荒,人们为什么不去山里钓鱼或打猎?不是不去,而是没有条件。大饥荒的原因都是干旱,蝗灾也有可能,但蝗灾伴随着干旱。所以,干旱是大灾难的导火索。干旱和蝗灾都是成群的灾害,不仅影响人,也影响动物和植物。再加上北方开发早,开发深,没有山川可供人们渔猎。
北方人民都从事农业种植,手中的工具都是农业种植工具,没有渔猎工具。没有其他生产方式的工具。基本上除了背起麻包,没有别的逃生方法了。
2.北方因为开发早、开发深,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带来的人口增长非常集中。
由于北方开发较早且深入,水泽的大部分山川都变成了耕地,水利设施的维护成为农业生产的保障。依托于此,在水利设施维护良好,天气良好的情况下,北方农业人口增长非常惊人。这就导致了人口非常集中,不仅在某个产区,而且在某个地区。那些水利设施维护较好的地区,将成为人口爆发式增长的集中地区。
这样,一旦水利设施不能发挥作用。比如旱情太重,没有水,水利设施成了摆设。那么依赖水利设施维护的人口将成为这一地区的沉重负担。
毕竟人口多,力量强,产粮多,消费高。粮食产量总是与人口增长成正比。人口众多且集中,此时缺乏粮食储备,依赖国外粮食进口,是一场大灾难。
三:辽阔的北方地区,其中之一是马平川,造成了逃离饥荒的巨大困难。一般来说,面对饥荒,北方人的第一反应是逃离。比如明末的灾难导致了西行文化的兴起,而清朝是西行文化的爆发,也是闯关东文化的兴起。
一个马平川北部,整个北部几乎是一个整体。一旦遇到干旱,往往会袭击整个北方,特别是非常大的干旱。这样的群体性袭击导致了数量巨大的受灾人口。朝廷基本不可能给全国一半以上的人救灾。只能靠他们自己谋生。
自食其力的方法是逃离饥荒,到东北、南方和西部地区。南方、东北、草原和西部地区,这些地区发展较晚,生产方式多样化,农业种植比重不大。但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很高,他们往往成为粮食输出地。南方就是这种情况,多山丘陵地形。耕地不多,但单产很高。所以农耕不需要大量人口,农业人口增长不快,使得南方工商业非常发达。
古代朝代,粮税都是靠南方,士兵都是靠北方,因为北方人口多。开疆拓土,或爆发战争,或补充兵力,都是从北方招人。南方的水灾、旱灾、蝗灾,杀伤力是有限度的,南方人可以靠渔猎生存。毕竟,水泽有许多丘陵和山脉无法开发,到处都是丘陵,河流纵横交错。例如,福建有一个巨大的山区。当遇到各种灾难,包括军事灾难时,山区是最适合生存的地方。
北方地区幅员辽阔,受灾群众要走出这片广大地区,逃往其他地区,需要的时间太长。毕竟在古代,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马和驴这样的交通工具。在古代,交通工具和道路非常落后。要逃,基本上就是开11路车,就是比拼实力。
这种情况下,他还没来得及逃到其他地区,就饿死了,死在了逃跑的路上。在古代,荒无人烟的路很吓人,路的两边散落着骨头。
四:古代朝代对人口流动有非常严格的限制,往往导致来不及逃离饥荒。
北方一旦发生干旱等灾害,就意味着一个庞大的逃离干旱的人群队伍。这不仅会对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压力,还会引发地区冲突。
饥饿的人到达新的地区后,仍然找不到工作来帮助自己,所以他们为了生存会从事偷、抢、骗等非法的事情,甚至导致农民起义。农民起义一旦爆发,就会吞没人民,到处抢劫,破坏生产,把战争的灾难蔓延到没有受灾的地方,这比蝗灾还要可怕。明朝末年,南方的饥荒是由战争灾难造成的。
所以,古代的朝代都非常害怕逃离饥荒。一般情况下,人会死,约束人留在原地,等待朝廷的救济。实在忍无可忍的时候,会让北方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逃避。而这个时候,已经太晚了。结果,一旦灾难降临,人们就会饿死。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政策,比如满族禁止人口流向东北,他们认为东北是他们的富强之地。因此,在丁的荒下,就少了一个可以逃脱的区域。比如1942年,河南遭遇灾难,但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落入日本侵略者手中,灾民不得不西迁。一旦受到政策或者战争的影响,无处可逃的时候,基本就是等死。
总结一下: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粮食生产和储备都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因为一旦遇到未知的灾难,基本上你再有钱也拿不到食物。我们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好天气和外部救援上。自救能力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能力。
一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如蝗虫、洪水、干旱、瘟疫等。,都需要储备更多的生存物资。同时,对于生产方式,也不能一味追求工业化,保持原生态。我们必须保留它。我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成为生命线。多样化的生产方式和多样化的经济结构是应对任何灾难的最有效方式。
文/来源:放弃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