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感染防控策略的具体内容

后台运行2022-09-03  25

新冠病毒流行病学特点(附防控方案)

I. 新型冠状病毒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以下简称新冠肺炎)属于β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氯仿可有效灭活病毒。

人一般都是易感的。

感染的主要来源是新冠肺炎的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通过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能引起感染。

目前,奥米克隆株已成为中国输入性和本土流行的优势流行株。现有研究表明,奥米克隆菌株的平均潜伏期缩短,大多为2-4天,传播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感染剂量更低,致病性减弱,免疫逃逸能力更强。现有的疫苗在预防由这种菌株引起的严重疾病和死亡方面仍然有效。

【相关阅读】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方案(第9版)

二。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方案(第九版)相关问题解答

(1)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儿童福利领域服务机构等重点机构全体工作人员核酸检测的时间和要求?

奥米克隆的变异株速度更快,隐蔽性更强。第九版防控方案进一步强化了对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儿童福利领域服务机构、精神病医院、培训机构等重点机构的监测预警要求,增强了感染者早期发现的敏感性。重点机构人员密集,尤其是老年人和精神病患者抵抗力较弱。一旦有感染者传入,容易造成聚集性疫情,重症风险大,疫情处理难度大。当地疫情发生后,要根据疫情调查结果,及时分析判断疫情扩散范围,迅速组织对疫情扩散的乡镇(街道)、县(区)所有相关重点机构进行一次核酸筛查。后续可根据辖区要求调整为每天至少20%的采样比例或核酸检测。

(二)疫情发生后发布风险区域的时限要求?

第九版防控预案要求,当地联防联控机制应在疫情发生后及时划定风险区域,5小时内发布低、中、高风险区域相关信息,中、高风险区域及时推送溢出信息。根据后续疫情进展和风险判断结果,更新发布风险区域信息。如果感染者社区传播风险较低,密切接触者等风险人员得到了及时控制,疫情传播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研判后不必划定风险区域,相关信息应及时向社会发布。

(3)低风险地区的防控措施与过去有什么不同?

第九版防控方案规定,中高风险区所在县(市、区、旗)的其他区域为低风险区,采取“个人防护、避免聚集”等预防措施。区域内各类人员按要求开展核酸检测。严格落实室内公共场所预约、错峰、限流、测温、登记、戴口罩等措施。提醒居民减少外出,避免聚集,保持社交距离,做好个人防护。跨区流动必须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到达目的地后,要落实三天两次核酸检测的要求,低风险地区的当地人不能采取隔离、旅行限制等措施。

(4)解除集中隔离后,移民如何返回居住地?

入境人员在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后,将返回居住地实施3天的居家健康监测。解除集中隔离前,对入境人员进行健康告知和防控要求;入境地省级联防联控机构及时将入境人员相关信息推送至目的地省级联防联控机构,实现人员信息共享。入境解除检疫后,人们应及时返回居住地,禁止改变行程。返回途中要做好个人防护,到达目的地后向当地社区报告,落实居家健康监测时不外出、核酸检测、健康监测等防控要求。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46251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