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上周大幅加息对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仍未消散。截至北京时间6月22日16时,自美联储利率决议公布以来,国际原油价格跌幅超过10%。对于此轮“商品牛市”是否面临终结,众多数百亿私募意见分歧。在商品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受访私募依然看好CTA策略(商品交易顾问策略)的独特优势。
●本报记者王慧
商品市场高位震荡。
“美联储大幅加息增加了市场对美国经济衰退的预期。”作为今年以来业绩突出的新锐量化私募,洛书投资副总经理胡朋表示:“通过加息来抑制通胀,未来可能会打击部分大宗商品投资和消费需求。需求的悲观预期与恐慌情绪叠加,造成了近期商品市场的快速下跌。”
资料显示,自6月美联储议息会议宣布加息75个基点以来,截至6月22日国内期货市场收盘,国际原油、有色、黑色等多种重要工业品,最近5个交易日均下跌10%左右,铁矿石等品种回调幅度超过15%。短期波动幅度为近年罕见。同时,包括小麦、大豆、豆油、棕榈油在内的部分品种农产品(6.110,-0.21,-3.32%)也在此期间快速走弱。对于此轮行情的“定性”修正,几家百亿级私募的观点存在明显分歧。
胡朋认为,全球供应链仍处于紧张状态,叠加地缘政治局势带来的农产品和能源潜在供应紧张,商品市场中期表现料将强劲。部分商品的快速调整是在美联储加息和需求补库弱于预期背景下的估值回调。在供需平衡偏紧、海外需求不确定的情况下,商品市场中期维持高位运行的概率较大。
念空科技董事长王晓表示,受疫情、地理形势等因素影响,国际贸易格局发生较大变化,供给端和需求端失衡,导致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美联储加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胀,但从长期来看,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供求关系仍是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大宗商品市场未来一段时间可能维持高位运行,价格快速上涨阶段暂时告一段落,但可能不会快速回落。”王晓说。
黑翼资产相关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强调,在地缘政治形势、美联储政策预期、疫情扰动等诸多因素的推动下,,市场整体供需再平衡的时点再次推迟,预计后续市场不确定性增加,波动可能继续加大。
大宗商品牛市结束了吗?
经过近期大宗商品市场的大幅下跌,部分私募机构看空大宗商品后市,认为当前持续6年多的“大宗商品牛市”大概率结束。
上海一家数百亿私募的研究总监表示,美联储最近一次加息已有数年未见,这大大削弱了原油和铜等重要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议息会议后发布的利率水平位图显示,美联储高层普遍支持今年年底进一步加息至3%以上。“自2020年以来,大宗商品和其他资产的价格已经上涨,关键的支撑因素是美联储等央行的货币宽松政策。”该私募股权消息人士称,“美元利率的持续快速上升无疑将移除这一关键支柱。”
对于市场关注度较高的黑色系产品,敦和资管表示,虽然房地产行业基本面存在支撑因素,但从供需角度来看,黑色系产品可能会逐渐“走弱”。尤其是从市场价格结构来看,螺纹钢近月合约和远月合约接近“平水”,历史罕见。
此外,敦和资管还表示,过去在全球大宗商品牛市周期末期,多次出现“铜价见顶先于原油价格下跌”的规律。商品市场是否“由牛转熊”,也可以通过这个指标来观察。
CTA策略受到青睐。
在近期商品市场震荡的背景下,来自第三方机构的监测显示,从整个行业来看,年内表现突出的私募CTA策略产品自上周开始整体出现净值回撤。
在这方面,胡朋表示,商品市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如果市场出现趋势性拐点,量化CTA产品的模型可能会在这个过程中“磨损”,导致阶段性回撤。如果市场出现趋势性下跌,量化趋势策略或主观CTA策略做空即可获利;基本面策略也可以通过捕捉不同品种的基本面虚实来把握品种间相对强弱的机会。总体来看,未来CTA策略的投资机会还是值得看好的。一方面,从历史上看,美联储从降息到加息,从表内扩张到表内收缩的变化并不少见。CTA策略可以通过捕捉整体趋势来获利。另一方面,在商品定价中,由于不同品种基本面的差异,宏观层面的传导时间会有差异,可以产生多元化的盈利机会。从产品类型来看,包括CTA在内的复合战略在复杂环境下会有更好的战略适应性。
王晓进一步指出,大宗商品市场中长期趋势的拐点,短期内将对各种CTA策略构成巨大挑战;对于量化策略来说,流动性的强弱比波动幅度更重要。“总体来看,当前商品市场仍处于大周期中,无论是主观还是量化的CTA策略都值得持续关注。多变的市场环境也会对管理者的战略调整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王晓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