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彭博》6月23日文章,原题:大学毕业生太骄傲不愿去工厂工作大学教育是投资还是奢侈品?在中国,现在有一场官民之间的拉锯战,前者在试图改变一种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观念:一切都低人一等,读书却高。
从绝对数量和比例来看,中国培养的大学毕业生远远超过美国。中国教育部估计,去年中国18岁学生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明显高于六年前的40%。在美国,这一比例多年来一直稳定在40%左右。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毕业生已经取代农民工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来源。供过于求体现在工资上。在中国,蓝领工人的平均月薪达到6667元,而芯片或电动车零部件制造等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甚至是这个数字的两倍。然而,2021年应届本科毕业生起薪仅为5833元,应届大学毕业生起薪比这低20%。
随着今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创纪录的1080万,稳定就业已成为中国政府的一项艰巨任务。更重要的是,不断扩大的就业市场错配正在影响中国提升制造业产能的长期战略。中国不缺好工作,尤其是高端制造业。但是很少有大学生愿意像父母一样在工厂车间里和机器打交道。因此,世界上最大的工厂正在失去它的优势。2020年,制造业增加值占中国GDP的比重仅为26%,比10年前下降了6个百分点。德国花了30年才减少这么多。
这种情况与相关政策不无关系。为了提升国内人力资本,中国不断降低接受高等教育的门槛。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15岁学生接受职业培训并进入高中的比例为1: 1.7。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飙升至1: 5.5。与此同时,近年来大学录取率飙升。换句话说,中国很多大学生的学术水平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好,但他们应该接受过职业培训。他们微薄的工资反映了劳动力市场对他们技能的评价。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一直在努力敦促年轻人学习更多的实用技能。去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中国的学校可能非常苛刻,几乎总是非正式地根据成绩将学生分为三类:“金银铜”。如今,新中国已经培养出足够多的“金娃”,即那些能考上清华大学、有朝一日能设计出世界级电动车或芯片的人。中国也有很多灵活的“铜娃娃”愿意从事建筑工作或打零工。最大的问题是“银宝宝”,他们认为自己“很贵”,拒绝生产“金娃”设计的尖端设备。希望(中国)能顺利扭转这种观点。(作者舒莉·任,丁雨晴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