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重塑氢能源

jp是什么意思2022-08-29  24

“氢”注全力!上海瞄准千亿元规模“氢经济”

新华社上海6月24日电(记者王默玲、杨友宗)上海临港新区道路上,一辆绿色配色的公交车从记者面前驶过。作为临港新区第一条投入运营的氢能公交线路,“喝氢吐水”的临港7路公交车总是吸引着乘客好奇的目光。

近日,《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正式印发。规划提出,到2025年,上海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在上海,目前“新鲜”的氢能应用场景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变得“普遍”。

70座、万车、万吨的裂变效益

根据规划,到2025年,上海将在10座加氢站和近30公里输氢管道的基础上,建设约70座加氢站,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超过1万辆,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从而带动交通领域二氧化碳减排5至10万吨/年。

数字的变化反映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和应用规模的扩大,更期待的是环境效益的倍增。位于上海市嘉定区的上海西油氢共建站和安智油氢共建站是上海市首批提供加油和加氢服务的商业综合功能站。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每天都有氢能物流车和垃圾收集车来补充氢气。每辆车加油时间约4到6分钟,可续航300到400公里。具有加油效率高、续航里程长、零污染、零碳排放等优点。”

中国石化上海公司建成油气联合建设站。(采访单位供图)

氢气作为一种丰富、绿色、低碳、用途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渐成为全球能源转换的重要载体之一。远期,上海计划到2035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设引领全国氢能产业发展的RD和创新中心、关键核心设备和零部件制造和检测中心,在交通、能源、工业等领域形成丰富多样的应用生态,建设海外氢能进口和运输码头,布局东亚氢能贸易和交易中心, 并与长三角地区形成协同创新生态,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氢能科技创新高地和产业发展高地。

“龙头企业”与“专业化与创新”的双向发展

一个行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不仅有赖于行业内传统大型企业的转型发展,更有赖于该领域内一批“专精创新”企业的卓越和实力。

一路南下,上海化工区化工企业生产的副产氢气已经回收、净化、灌装、液化,正在用于加注氢能源汽车。曾几何时,这些传统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氢气,由于没有“更好的出路”,大多被企业自己作为燃料烧掉。业内人士打了个比方,“就像把优质木材直接当柴烧。现在,当它应用到氢能源汽车上时,就像把好木材做成好家具,用在正确的地方。”

加油站工作人员正在为氢动力汽车加注氢气。(采访单位供图)

根据规划,上海一方面将推动大型能源企业向氢能生产企业转型,大型制造企业向氢能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另一方面,围绕氢能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培育一批氢能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和“专业化创新型”企业。

作为一家拥有“专业化创新”资质的内资燃气公司,上海浦江特种燃气公司董事长刘威葳表示,在氢能发展的大潮下,中小企业技术攻关的分工越来越清晰。“目前我国绿色制氢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我公司也将绿色制氢作为未来布局的主要方向,攻克了以农作物秸秆、木屑、有机肥或填埋垃圾为原料的生物质制氢。”

“东、西、北、南、北、南”连续延伸空布局

未来,上海将形成“南北两基地、东西三高地”的氢能产业空布局。“两个基地”是金山和宝山两个制氢供应保障基地;“三高”是临港、嘉定、青浦三个产业集中发展的高地。

其中,临港新区此前宣布将在“十四五”期间建设“国际氢能谷”。目前,一批14座加氢站的基础设施正在按计划建设;一只专注于氢能产业投融资的发展基金开始发挥作用;一批促进场景应用与产业联动发展的运营平台按计划落地;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正在利用就近优势合作发展。

临港新区“国际氢能谷”规划设计效果图。(采访单位供图)

在东西方的布局中,氢能应用的场景已经逐渐丰富。在东部,在工业园区和生活小区之间通勤的员工,现在可以乘坐氢公交上下班;在西部,在国内领先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聚集区,一辆辆氢能源物流车正在参与电商物流企业的配送;在南方,曾经的化工企业副产品“废物”正在成为添加到氢燃料汽车中的宝贵资源;在北方,钢铁基地的一批商用氢燃料重卡正在为“零碳运输”积累应用经验...

不仅在交通领域,规划提到,上海将构建氢能多元应用格局,优先建设一批世界级示范场景,加强开放合作。未来,“东西南北”的边界将继续延伸,同时扩大氢能产业的“朋友圈”,与东西部城市共同打造上海氢能产业城市群;一方面,将立足长三角,高水平推进氢能源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应用和推广。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38755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