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

b站答题2022-08-28  16

专家解读:中国减污降碳新模式引领全球气候与环境协同保护

近日,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住建部、交通运输、农业农村、能源等六部门印发《减污减碳协同推进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推进减污减碳协同推进作出系统部署。《方案》提出,到2025年,污染减排与碳减排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到2030年,污染减排与碳减排协同能力显著提升。
能源基金会环境管理项目组撰文指出,该方案创造性地将双碳目标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多要素目标相结合,将总体目标进一步分解为目标协调、区域协调、领域协调、任务协调、政策协调和监管协调,不仅将全面提升中国环境治理的综合效率,实现环境效益、气候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还将把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协同保护引领为污染和碳的共治。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柴表示,《方案》全面把握“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主要任务,从战略制定、制度建设、考核评估、监管执法等方面建立协同的内在联系和政策体系,这将有效地促进实现环境、气候、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该计划引领全球气候与环境协同治理
能源基金会环境管理项目组指出,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最早经历了上个世纪污染治理的历程,近年来重点应对气候变化。协调管理的经验和体会不充分。以IPCC为代表的主流气候政策研究机构从科学认知和模型推演的角度分析了气候政策的多重效益,但往往忽略了环境治理倡议在促进气候应对中的积极作用。
中国《方案》的出台,不仅创造性地将温室气体减排、气体、水和土壤废弃物等环境因素全面联系起来,而且从措施和政策机制层面提出了实施要求,彰显了中国实现生态环境根本改善和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两大战略的决心和实力。这是国家主要部委改革和整合管理职能的重要成果。两者相结合,既能充分发挥减碳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引领作用,又能在减碳与提供民众幸福感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此外,它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生态环境系统来促进低碳发展,体现了中国地方环境政策对经济和社会转型以及全球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内贡献。这对于正在治理污染的发展中国家和需要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的发达国家来说意义重大。
能源基金会的环境管理项目组认为该计划体现了三大创新。行业治理路径创新,通过结构调整、布局优化和治理技术优化行业发展路径;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多要素协同、政策协同和机制协同,完善法律法规、准入管理和激励政策,实现生态环境系统多要素全过程协同升级;以及区域排放主体减排模式创新,从重点区域和城市、园区和企业、公众等方面率先突破减污减碳。
中国协同治污减碳正进入实质性阶段
“发展阶段的差异使得发展中国家更加注重治污减碳的协调。”国家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柴指出,英国、欧盟等工业化国家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当时没有专门针对碳排放控制的相关政策。环境污染控制和同期煤改油改气的能源消费结构调整起到了关键作用。与工业化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首先经历区域性常规污染物治理,90年代后才进入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不同,发展中国家的两种治理过程往往是并行的,碳污染共治的时间往往长达几十年。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全球气候变化进入政治议程时,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而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现代化的关键初始阶段,由于全球分工不同,其排放结构特征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因此,当前我国精准推进减污减碳协同,实现多目标统筹规划和政策资源共享,是基本国情下的必然选择,也是长期战略下的优化选项。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与其他环境污染物具有很强的同源性,控制措施的效果也是一样的,两者的统筹协调从一开始就相伴而生。”柴表示,在浙江、上海、深圳、青岛等地的前期实践中,已经在空燃气质量达标和CO2调峰相关的“双达标”工作中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
据国家气候战略中心评估,2005年以来中国实施的政策和行动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2.1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1192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约1130万吨。2021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协调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正式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实施、统一检查的原则要求,从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制度体系、试点示范、国际合作等领域明确了目标任务。 标志着2021年7月污染减排和碳减排从“弱相关”[br/]进入,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放许可领域协同推进碳减排工作方案》和《关于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的通知》,10月发布了《碳监测与评估试点方案》和《关于开展工业园区规划环评碳排放评估试点的通知》,推动形成了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环境管理的机制。
中国减污减碳协同迈向新征程
柴指出,方案坚持系统化理念,加强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时碳中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目标协调、区域协调、领域协调、任务协调、政策协调和监管协调。
同时,该方案的重点不同于一般的末端治理,而是聚焦于环境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它把实施结构调整和绿色升级作为减污减碳的根本途径,对水、气、土、固废、温室气体等领域的处理工艺、技术路线和激励约束机制的协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方案》特别注重左右区域间的协调和中部地区间的上下协调,鼓励“头雁效应”实现重点突破,积极推动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减污减碳协同创新模式,是减污减碳协同战略的缩影。
方案紧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精神,提出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魏奋平原等重点区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目标任务、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重点海湾、重点城市群等探索减污减碳协同效应的有效模式,按照国土空规划分区和用途管制要求,将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目标纳入“三线一单”分区管制体系,既坚持“一盘棋”,又摒弃“一刀切”,充分体现促进区域差异化发展、分类指导的政策意图。
此外,方案首次提出探索钢铁、水泥、焦化行业和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升级试点,要求到2030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领域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新车销量的50%左右。该计划还特别关注协同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出加快关键领域绿色低碳共性技术的示范、制造、系统集成和产业化,形成污染减排和碳减排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这不仅将推动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污染减排和碳减排技术创新中心,也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37978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