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杨伟民、王一鸣、刘伟、刘元春重磅发声…

自来也豪杰物语2022-08-28  30

黄奇帆、杨伟民、王一鸣、刘伟、刘元春重磅发声…

图当视觉中国

6月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程心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2022年年中)季度论坛在线举行。

重庆市原市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黄,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程心集团董事长毛振华出席活动,并就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稳定经济增长、促进社会稳定发表了看法

会上,CMF发布了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根据报告的预测,在基准情景下,上半年中国实际GDP增长率为2.7%。下半年,随着疫情因素的极大缓解,在宏观政策和市场主体恢复调整的共同作用下,受到抑制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将得到充分释放,产业链供应链将得到有效修复,中国经济将强劲反弹,下半年实际GDP增速有望达到6.4%。全年来看,考虑到中国经济的自我调整和一揽子政策措施的拉动作用,基准情景下,预计2022年GDP实际增速为4.7%,低于2021年平均增速0.4个百分点,高于全球经济增速近2个百分点。考虑到人民币贬值,中国经济在世界上以美元计算的比重基本稳定。

黄:全球化终结的观点是短视的

可以形成万亿级市场的“五块”已经成型

黄就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影响和发展趋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运行都受到三个因素的冲击和影响。一是新冠肺炎疫情一再拖延;二是俄乌冲突升级;第三,国际地缘政治竞争加剧。

“近来,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各种观点褒贬不一,数不胜数。有一种观点认为,过去以横向分工为代表的全球化已经走到尽头,支离破碎,全球供应链需要大幅度调整。”黄说,这些观点看起来很吓人,但实际上是短视的。对于这一点,我们要看看上半年跨国公司是如何布局供应链的,他们是如何应对供应链的不确定性的。

黄说,全球化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曲折中发展起来的,总有不确定因素。跨国公司基本上有两种确定性策略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即生产和销售房地产。产地就是在一个地方生产产品,然后直接销往世界各地。房地产的销售是在主要销售市场组织生产,直接满足当地需求。中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大型单一市场,两种模式在中国都能得到充分展示。中国超大型单一市场是稳定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关键力量。

黄强调,要迎接新的挑战,就要稳中求进。要在产业链、供应链等产业组织层面有新的迭代和升级,要有更高的品质和产业体系,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主动,才能充分发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房地产买卖单一市场的优势,发挥内循环和外循环的相互促进作用。

具体来说,下一步要在产业链的五个层面发力。

首先要通过产业链招商来打造产业链集群。要从以前的项目招商到产业链集群的点对点招商模式转变。二是进一步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加快补链、扩链、强链,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薄弱环节,实现补链、扩链、强链计划,实现更高层次的分工和更深层次的融合。第三,培育和形成一批能够组织产业链中下游水平分工、实现垂直整合的制造业龙头企业,即以核心合同制造商为主体的龙头企业第四,要培养中国自己的生态领先的链主。第五,要规划布局一批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

黄表示,未来二三十年能够形成万亿级市场的“五大件”已经成型。一是无人驾驶新能源汽车,二是家用机器人,三是头戴式AR/VR眼镜或头盔,四是柔性显示器,五是3D打印设备。要积极进行前瞻性布局,主动出击,围绕这些重点产业,形成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内产业链集群,形成若干可布局全球的领先OEM企业。尤其是能形成四五个新产业的连锁企业。

杨伟民:经济复苏的步伐将在下半年加快

应出台增量政策

杨伟民表示,3月份以来,中国第二轮疫情仅次于2020年初,经济处于2020年一季度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某些方面甚至更糟。前5个月,1-2月经济正常回升,3-4月出现逆转,5月主要指标略有好转,出现回升迹象。

展望后期经济运行,既要正视困难,也要坚定信心。当前经济形势没有改变中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可以长期保持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短期内国内疫情有所缓解,防控措施更加精准。经济发展将重回正轨,如果下半年不出现大规模疫情影响,经济复苏步伐将加快。

杨伟民说,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国务院的政策措施正在落实。如果下半年不出现大规模疫情影响,经济复苏步伐将会加快。他建议,应根据情况和调整重点、加大工作力度和有利于长期的原则,推出增量政策。

王一鸣:财政政策需要加强

考虑提高赤字水平或发行特别政府债券

王一鸣表示,当务之急是稳定宏观经济市场,力争二季度转正,使经济稳定在合理区间。就宏观经济政策而言,稳健的货币政策总量足够。下一步可以研究如何通过贴息支持金融机构开展消费信贷业务。通过适当的政府补贴和金融机构发放低息、无息消费信贷,促进消费。

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加强。比如能否适当提高赤字水平,进行预算调整。还可以考虑增加发行不计入赤字的特别国债,进一步促进扩大内需。

王一鸣认为,供需之间仍有很大差距。虽然在专项债券加速发行的支撑下,基建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但仍受到项目储备、资金使用、地方财政收支压力、解决隐形债务等因素的制约。所以基建投资能否对冲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的放缓,还要看接下来的政策。

刘伟:我们应该坚持把扩大消费作为战略基点

刘伟认为,2022年消费将有所回升,但受疫情防控、未来收入预期减弱等诸多因素影响,居民消费仍将保持疲软。未来仍需把握扩大消费的战略基点,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进行制度安排。

从需求来看,应从促进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改善资源配置、完善税收制度、完善社会保障、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合理调整房价、合理改善社会公共服务等角度加强制度安排。从供给角度看,应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改善市场交易环境,消除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努力降低交易成本。

刘伟表示,除了扩大消费,还要坚持以产业转型为主攻方向,抓住两个突出的产业升级机遇。一个是以新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一个是以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为主导的绿色转型。还要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根本动能,综合协调各方力量,通过市场机制配置优势资源,合理布局各技术环节,推进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化上下游经济结构,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

刘元春:有必要出台企业成本控制政策来对冲物价上涨的压力

刘元春发表了题为《全球滞胀中中国崛起的新机遇》的演讲。刘元春认为,全球通胀带来的机遇大于挑战,巨大的变化给了中国进一步打破局面的大好机会。中国应该抓住这一轮全球变化,做好自己的事情。

一方面,全球滞胀会给资本主义体系带来重创。第一,美国经济很可能出现硬着陆,这不仅体现在GDP的下降,更重要的是,我们目前看到的美元指数高、房地产价格指数高、股市价格高,都有可能出现泡沫破裂。第二,美元的地位会在这一轮冲击中受到冲击,虽然不会被取代。此外,欧洲紧随其后。欧洲的通胀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其超级通缩,这将导致国债收益率大幅上升。2008年后欧元区的欧债危机很可能重现。

另一方面,虽然滞胀会给中国带来诸多影响,但它会全面释放中国的供给能力,为中国的结构转型提供全面的机遇。

“大宗商品的上涨,能源价格的上涨,确实会带来进口成本的大幅上升,确实会给中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一系列的压力。然而,中国经济释放和缓解成本冲击的能力已经大大提高。”刘元春说,这种全球通货膨胀不仅体现在商品上,还体现在汽车、耐用品和一些制成品的上涨上,这将有利于中国。

刘元春还指出,能源和基础产品价格的上涨将极大地促进中国新能源战略和新的战略产业体系的全面崛起,促进中国经济的全面升级,帮助中国成为世界新能源和新经济的中心。

刘元春说,应该从战略上重新审视应对滞胀的方法。在新一轮滞胀中,中国巨大的生产潜力能否有效转化为供给能力,是我们的战略重点。新能源的战略要进一步布局,进一步抢占战略制高点。在成本上升的压力下,应出台企业成本控制政策,尤其是结构性对冲政策。贸易政策需要重新定位和调整。

“我们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真的改革,真的突破国内大流通的堵点和断点,重新调整创新体系,特别是对传统产业园区。简单延伸到高科技、新技术的战略布局,可能需要全面审视和重新定位。”刘云春说。

毛振华:企业家“平躺”有五个原因[S2/]

毛振华说,投资预期和企业家信心下降有五个原因。一是需求减少,生意难做;二是累计企业成本上升;三是民营企业经营环境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四是对三次分配政策方向的误解;第五,政府经济职能和经济目标的弱化。

毛振华建议,继续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次将GDP考核作为重要目标,做好营商环境,为资本设置“红绿灯”,稳定企业家预期。关注大型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关注这个群体,充分发挥这些企业在国家竞争中的特殊作用,让他们自信起来。

CMF报告:预计上半年中国实际GDP增速为2.7%

会上,CMF发布了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报告称,在基准情景下,上半年中国实际GDP增速为2.7%。下半年,随着疫情因素的极大缓解,在宏观政策和市场主体恢复调整的共同作用下,受到抑制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将得到充分释放,产业链供应链将得到有效修复,中国经济将强劲反弹,下半年实际GDP增速有望达到6.4%。全年来看,考虑到中国经济的自我调整和一揽子政策措施的拉动作用,基准情景下,预计2022年GDP实际增速为4.7%,低于2021年平均增速0.4个百分点,高于全球经济增速近2个百分点。考虑到人民币贬值,中国经济在世界上以美元计价的比重基本稳定。

根据已公布的政策,报告提出了以下十项政策建议。

第一,科学规划下半年增长目标和相应的政策措施。考虑到二季度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影响,建议坚持全年5~5.5%的增长目标,并增加配套政策,以确立下半年宏观政策取向,发挥预期的导向作用。

二、把握经济复苏新阶段带来的信心提振窗口期。以“预期管理”的中期视角作为各项宏观政策的主导和重要抓手,对一揽子稳定经济的政策措施进行中期扩张和工具创新。单纯的预调微调不足以应对宏观经济日益面临的内生下行风险。

第三,高度重视疫情冲击下各类微观市场主体行为模式变化的宏观经济后果。特别是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行为的“保守”倾向,会导致传统政策手段和预调微调模式失效,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并达到一定的力度。

第四,随着中国经济进入疫情后复苏的新阶段,经济工作的重点应从短期救助转向有效需求的快速扩张,实现向市场化深度复苏的平稳过渡。在迅速实施一揽子政策和有效促需求战略的同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从专门的疫情救助转向有效的需求刺激,从供给侧支持政策转向需求侧扩张政策。

第五,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要在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基础上与一揽子大政策科学结合,努力疏通宏观经济循环。建议扩大财政资金预算安排,出台以消费、投资、产业为重点的三个“规模”政策方案。

第六,灵活适度的稳健货币政策。应充分发挥其面对突发情况的灵活性,配合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时间和空,更好地发挥其预期的引导作用和政策乘数效应。解决政策利率传导和风险分担机制问题,推动贷款利率下行。

第七,坚持底线思维,提前建立并激活非常规政策工具。面对疫情发展和国际形势的高度不确定性,既要考虑基准情景下的经济下行压力,也要意识到今明两年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除了明确地从结构扩张转向总量扩张,还需要建立非常规政策储备,并在需要时及时使用。

第八,各类调控政策要与逆周期政策相协调。强调的是“市场秩序的构建”而不是松紧的摆动,在避免市场预期紊乱的同时防止风险的积累。

九、民生政策要支持,提高就业弹性和失业保险覆盖率,应对经济下行和民生冲击带来的“双重风险”。

第十,积极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关键在于以建设高标准的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启动新一轮以形成国内市场大流通为导向的结构性改革,不断释放制度红利,不断巩固我国改革开放来之不易的成果。

CMF建议,可以加强政策组合,形成组合效应,包括3万亿消费补贴计划、3万亿基建投资计划和3万亿产业扶持计划。

来源证券时报

编辑冯实习生本期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37119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