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变成‘花果山’,农民吃的是‘旅游饭’,老百姓端的是‘绿色饭碗’。老区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甜了。”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范高洪宇
雄伟的太行山绵延800英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太行山开辟了晋察冀、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在这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太行人民谱写了无数壮歌,太行山孕育了太行精神。
由于历史原因,太行山部分地区长期发展受限,曾被列为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如今,老区焕然一新,从红色精神传承到绿色发展再到产业振兴,“红绿交织”绘就太行新画卷。
2022年5月29日,游客在河北歙县太行红河谷房车露营地露营。朱旭东/本刊摄影
贯穿红色旅游动脉
八百里太行山雄伟壮丽。
2019年,全长650公里的太行山高速公路建成。在2019年10月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旅游交通大会上,太行山高速公路被授予全国首个“旅游高速公路”称号。
太行山经过张家口、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5市19县,与10余条高速公路和数十条国省干线相连。辐射2.6万平方公里,覆盖山区740万人口,连接太行山河北4A及以上景区50余处,沿线群众加速致富。
太行山是中国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太行山高速公路建成后,形成了一条红色旅游大通道,连接西柏坡、城南庄、129师旧址和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各红色旅游景区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快红色旅游产业融合,推进红色文化建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该县在原八路军129师司令部的基础上,建设了红色记忆小镇二期、赤岸公园、太行宋文化园夜景照明等项目,通过沉浸式表演、体验式游玩、互动讲解等方式丰富了人们的参观体验,先后开发了100多种文化创意产品,涵盖旅游纪念、时尚生活、日常办公等多个方面,满足了不同人群的体验需求。
不久前,河北歙县被列入联合国粮农组织管理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名录。在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许多游客沿着太行山高速公路来到这里游览。来自河南的游客王强说,放眼望去,梯田环绕着群山,村民们牵着毛驴在石堰里劳作。传统的田园风光令人动容。
“这么好的旅游资源一直都有。以前就是因为交通不便,所以发展不起来。”该县社经店镇刘村村民刘章太说,2017年,他在自己家里办起了农家乐,希望通过旅游增加收入,但旅游大巴进不去。去公路旅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的生意也不尽如人意。
过了高速公路,刘村就在高速公路的出口附近。平日里,村子里挂满了外省的车牌,刘太太也学会了不少外地方言。他说,这两年,他的农家乐逢年过节都很忙。
歙县县委书记董路表示,歙县正抓住太行山高速公路带来的发展机遇,通过“政府引导+企业管理+村民参与”的方式,深挖旅游资源,完善旅游路网,提升旅游服务,全县旅游业呈现出勃勃生机。
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沿高速公路出行,高速公路沿线的小型旅游景点不断被发现,更多的“宝藏景观”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在各种社交平台和论坛上,太行山高速公路经典旅游线路的推荐比比皆是。太行游方兴未艾。
传递红色基因
抗日战壕、碉堡、战争展览馆...置身其中,听起来就像枪声;弯弯曲曲的小溪,绿树成荫,蜜蜂在花丛中飞舞……山西省阳泉市南沟村,就像一幅醉人的山水画卷展现在眼前。
南沟村是百团大战的主战场之一。村里有一座“草帽山”,因山形酷似草帽而得名。抗战时期,曹髦因其险峻的地形成为日军守住郑泰火车站的重要据点。著名抗日战士范子侠率领八路军用毒气攻陷曹髦,最终一举歼灭了敌人。
今天,在曹髦山顶仍然有日本碉堡和炮塔等遗迹。在山脚下,战争展览馆、曹髦山党性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相继建成。南沟村党支部书记闫润红说,近年来,南沟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每年有4万人来自政府机关、企业、学校等。来村里接受红色教育,很多市民来村里参观。
近年来,河北、山西、河南充分挖掘太行山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
践行绿色发展
初夏,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邢台市新都区前南峪村山野绿意盎然,风景如画。
1940年11月至1943年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在邢台市新都区西部山区办学。于谦是反大学总校所在地。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抗日大学在这里培养了8700多名抗日军人。
于谦村人均拥有6块田地和7英亩山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南峪村生产条件差,经济落后。“山坡上和尚头,地上有水;有雨就有灾,无雨就有牛渴死,这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半个多世纪以来,前南峪村党员干部传承抗大红色基因,带领全村人民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兴修水利,治理荒山。现在,村里8000多亩山野全部披上了绿色的外衣,植被覆盖率达94.7%,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荒山变成‘花果山’,农民吃的是‘旅游饭’,老百姓端的是‘绿色饭碗’。老区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甜了。”于谦村村支书郭天林说,该村已种植干鲜果树32.6万株,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8万元。
在山西省阳泉市南沟村,越来越多的村民种植尤鲁梨果树,养殖蜜蜂,发展“甜蜜事业”。2021年,南沟村集体收入近58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1.5万元。“南沟村的蜂蜜已经是远近闻名了。”依靠养蜂脱贫的村民吴海新告诉记者,他的养蜂规模比4年前翻了一番,现在每年卖蜂蜜收入2万元。
近年来,河北、山西、河南三省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让太行山区人民在深植绿色发展理念的同时,享受到越来越多的生态效益。
巨力产业振兴
如今,在太行山革命老区,“红绿交织”产业蓬勃发展。
在工厂里建一个农业园区,利用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碳生产农作物...现在,一个基于“碳中和”概念的农业示范工厂项目正在河南省辉县市建设。这是水木孟甸碳中和示范工厂项目。
“该项目主要利用蒙电集团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余热资源,通过智能计算机控制植物生长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生产出高产优质的农作物,发挥农作物的固碳能力,实现碳中和。”水木孟店富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庆介绍。
水木孟店碳中和示范厂项目所在地辉县市孟庄镇是一个传统的工业镇。经过多年发展,这里形成了以建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基地。但也面临着传统产业能耗高、碳排放大、农业生产不足的瓶颈制约空。
如今,在乡村振兴和“双碳”的大背景下,辉县市引进“碳中和蔬菜工厂”项目,探索出一套工农联动固碳节碳的新模式,农业生产生态效益双高双增。
“该项目可以通过农作物固定排放的二氧化碳,这种固化作用比森林更强。”王晓庆说,“这里一亩土地的固化相当于南方22.5亩原始森林的固碳能力。可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让我们的生态更加美好。”
当前,太行山革命老区干部群众正依托红色资源,做强绿色产业,大力推进产业协作,努力谱写新时代更加绚丽的篇章。(参与采写:翟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