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泥料主要分为哪三大类呢?

tcpip2022-08-27  20

紫砂泥料的分类 详细分类介绍

1.天青泥:细腻,青蓝色。它产于清朝中期,现已失传。

2.底槽泥:位于矿层底部,块体内有绿松石“鸡眼”和“猫眼”,紫蓝色,薄而纯,十分罕见。

3.红棕色泥:位于煤层中部,紫红色、紫色,绿色斑点若隐若现,柔软致密,其间有微小云母闪烁。

4.赤泥:位于矿层中,少量出现。云片状结构,色泽紫红,鲜艳明亮。矿石层分布不同,烧结温度范围较宽,最佳烧结温度约为1180℃

5.本山青泥:俗称“本山青泥”,古称“梨泥”。土壤呈淡绿色片状,烧成陶器后梨皮冻结(米黄色)。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的矿层中,仅几厘米厚,位于紫泥上层与岩板之间,俗称“龙筋”。其矿物成分为水云母、高岭石、应时和少量氧化铁。

6.本山绿泥:挖掘量很小,很难做出大型产品。只能作为小产品和“化妆土”,加入适量着色剂就可以变成彩色装饰泥。

7.白马子泥:颜色类似本山青泥,质地粗糙。位于紫泥上层,杂质较多,一定要精挑细选才能使用。制成陶器后呈淡墨色。

8.红麻子泥:颜色似紫泥,质地粗糙。位于紫泥上层,夹有带星星和麻点的绿泥,制成陶器后呈粉红色。

9.红泥:俗称“朱泥”、“朱砂泥”、“石黄泥”。因其陶色似“朱砂红”,故名。它产于庶人宜兴赵庄山,底部的嫩泥缝中。其质坚如石,含铁量高,产量十分稀少。矿土外观为砖红色夹层,以粘土为主的粉砂岩土可自行制陶。赤泥收缩率大,烧成温度在1080℃左右,常用来制作小物件。七十年代中期,这种红泥比较稀缺,于是被川部红泥和嫩泥取代。矿物质土壤是土黄色的,像石头一样坚硬,和它相似。八十年代的壶用的是福东赤泥,玻璃相重,烧成温度在1050℃左右。陶器制成后,色泽猩红,声音清脆明亮。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35592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