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央行货币政策

今日央行货币政策,第1张

央行五天两度权威发声,下半年货币政策会有哪些大动作?

“货币政策将继续从总量上发力,支持经济复苏。同时,也会强调支持中小企业、绿色转型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6月27日,央行行长易纲的最新表态透露了中国货币政策的走向。

就在四天前,央行副行长陈刚刚就货币政策发表了讲话。他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在总量框架下使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根据经济发展不同时期和阶段的重点需求“有进有退”。这也是近期央行首次回应市场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质疑。

下半年,RRR会有多大的降息空间?新的增量工具是什么?年中临界点,2022年下半年货币政策如何执行,牵动市场神经。

总量和结构工具轮番上阵的效果几何?

回顾2022年上半年,面对不断演变的内外部环境,货币政策执行力度逐步加大,总量和结构性工具轮番上阵,为稳定宏观经济市场提供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上半年,央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上缴余额利润,释放长期流动性。4月份,金融机构全面下调0.25个百分点,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下调0.25个百分点;上缴8000亿元的结余利润,相当于RRR下调0.4个百分点。

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两次下调。1月份,1年期和5年期及以上LPR分别下降10个基点和5个基点;5月,1年期LPR停滞不前,5年期LPR再次下跌15个基点。

此外,央行适时推出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相继推出科技创新、普惠养老和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新增再贷款1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用于支持煤炭开发利用,增强煤炭储备能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出台23项政策措施完善房地产金融政策。

“今年以来,货币政策的操作呈现出数量+价格、总量+结构的特点。”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确表示,稳增长的目标得到强化,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得到加强,货币政策工具箱得到拓展。

展望中国经济下半年,市场分析显示,中国经济基本面临向好趋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将强劲反弹。

在近日全球财富管理论坛(GAMF)与CFA协会联合举办的在线闭门会议中,中国前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指出,中国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即使在外部冲击下,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仍然较小,即使具有发达经济体的汇率特征。此外,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联系广泛,供应链和产业链的联系难以撼动。他说,中国当前经济问题的根源在于信心。如果疫情尽快稳定下来,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将极大提振今年中国经济复苏的信心,中国经济将快速大幅反弹。

美联储前副主席Don Koh认为,一旦疫情得到控制,随着供需同步释放,中国经济一定会迅速反弹。但要特别注意把握好刺激货币政策的节奏和度,避免过度扩张。

会增加结构工具吗?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结构性工具的不断落地,市场的担忧和争议也随之而来,即过度使用结构性工具是否会削弱集合性工具。

对此,陈6月23日表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具有总量调节和结构调节的双重功能。换句话说,结构性工具既能达到精准滴灌的政策效果,又有助于总量控制。

“在宽信贷的目标下,以再贷款为主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既有利率的优惠,又有定向额度支持的数量和价格特征,能够形成基础货币供给,在2020年疫情后的经济复苏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明说。

4月底政治局会议提出“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近期,全国人大和央行的多次重要会议都提出了多项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措施,如加大交通物流领域的再贷款、支持煤炭的开发和利用、增强储能等。

谈及增量政策工具的储备,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下半年结构性工具有新增或新增额度的可能。

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认为,从历史经验来看,增量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划往往超出市场的固有认知。“货币政策不仅仅是削减RRR和降低利率。比如,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抵押补充贷款(PSL),2015年设立了国家专项建设基金,2020年推出了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

明明表示,今年有近1.3万亿元的再贷款额度可用于农业综合支持、小额再贷款和各种专项再贷款。此外,还存在设立新的结构性工具和增加新配额的可能性。

“后续增量工具侧重于新增再贷款,也可能强化服务业贷款增量政策。”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今年央行将继续采取类似于2020年初疫情后的货币政策操作。通过增加再融资额度,将促进信贷供应,缓解疫情影响,保护市场主体。结构性货币政策将发挥重要作用。

当然,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也会根据经济发展不同时期和阶段的重点需求而“有进有退”。陈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在总量框架下使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数量和规模控制在理想水平,并与总量政策工具形成了良好的协调。

【/s2/】宽松工具总量能否复制?

上半年,RRR降息等货币政策工具同时启动。下半年,RRR降息与降息空的差距也是最受市场关注的。

易纲最近声称,中国的货币政策一直与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相兼容。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足,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实现就业最大化目标。今年以来,受疫情和外部冲击影响,中国经济面临一定下行压力。货币政策将继续从总量上发力,支持经济复苏。同时,还将强调支持中小企业、绿色转型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文彬表示,下半年我国应坚持“以我为主”、“内外兼顾”的货币政策操作,继续发挥总量和结构的双重作用,着力通过总量政策解决总需求不足问题,通过结构性政策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文彬认为,目前RRR降息降准对“稳增长”有积极作用,未来仍会有一定空,可以结合经济复苏和实体经济所需的合理政策。RRR削减可以释放长期资金,这不仅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也使银行有足够的资金来配置专项债券,以匹配财政政策。未来应进一步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释放LPR改革潜力,降低银行资金成本,引导银行优化信贷结构,加大中长期贷款对实体经济的投入。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2022年下半年RRR削减和降息等宽松工具的总量很难再现。

"货币政策仍将由结构性监管主导."李超认为,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仍是促进信贷增长和社会融合。信贷方面,预计全年新增信贷规模22万亿元(增长11.4%);坚持"四箭齐发"的宽信贷,四个领域的信贷有望增加:制造业贷款、碳减排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和抵押贷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35296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26
下一篇 2022-08-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