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乐的发展与创新

呼啸山庄作者2022-08-25  20

文化新观察|中国民乐:自信向未来

笛声如丝;弦切如吕若中。

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中国民族音乐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走过了漫长的岁月。源远流长、委婉动听的民族魅力之声,彰显了海纳百川的精神之美和兼容并蓄的民族精神。

新时代,中国民乐如何拥抱未来?近日,首届“国韵杯”民族器乐展演的成功,点燃了民乐人的信心和希望。

展示民乐学习者才华的新平台

今年2月底,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公布的首届“国韵杯”民族器乐演奏规程引起了众多民乐音乐人的关注。

"这是音乐会带来的机会。"谈到这场演出的起源,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吴玉霞告诉记者。

2021年底,“龙国韵——2022中国民族乐团新年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奏响,用中国民乐之声献上新年。

现场演出的门票提前一周售罄,网上点击量达到1800多万次...观众的热情让吴玉霞看到了民乐爱好者的广泛基础,也萌生了为全国各地区民乐从业者、学习者和爱好者举办一场包括弦乐器、弹拨乐器、管乐器、民族打击乐器等器乐的演出,打破年龄和职业限制的想法。

“在一些参赛者的强烈要求下,我们将报名截止日期延长至5月25日。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收到了6600多个参赛节目的视频,参赛选手总数超过8000人,这在以往由学会主办的活动中也是不多见的。”吴玉霞说,演出的在线渠道仍然受到如此高的关注,这增强了大家的信心。

“无论是来自专业院校的学生用精湛的技艺诠释作品的精致之美,还是普通爱好者用生动的音乐语言表达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参与者都生动地展示了他们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坚持。”弹拨组评委、三弦演奏家谭欣喜地看到,演出为大家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掀起了一股热爱、演奏、学习民乐的热潮。

创建优秀民间音乐人才数据库

“如果把民乐事业比作一座塔,塔尖就是专业的引领者,塔底就是大众的普及。”吴玉霞认为,没有丰富的塔基,就不可能有坚固的塔尖。

注重专业与普及的结合,兼顾塔基与塔尖的呼应。本次展览有二胡演奏家宋飞、古筝演奏家王中山、长笛演奏家曾格格等300多位权威评委加盟,让人眼前一亮。

“这些来自全国各专业的领军人物,以及专业院校的资深教授、顶尖专家,将对参赛选手进行专业点评。”演出督导组成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党支部书记王树伟说,这是区别于平时活动的一大特点。

“评审工作让我找到了很多优秀的选手,也很高兴我们的民乐事业蒸蒸日上,后继有人。”表演与吹组评委曾格格表示,对于选手来说,成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参加表演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优缺点,获得经验,明确未来努力的方向。

一位参加过非专业团体演出的选手告诉记者,作为民乐爱好者,几乎没有机会和这些业内顶尖高手交流。本次展览是获得专家专业指导的宝贵机会。

对于非职业选手来说,参加演出相当于上了一堂量身定制的大师课;对于职业选手来说,凭借出色的表现,有机会进入研究所打造的优秀民乐人才库,得到进一步的专业训练。

“展览中涌现出的优秀人才和作品,将有机会参加‘龙国韵’音乐会的演出,以及华乐论坛、华乐论坛等品牌活动,获得更多学科和专业的指导。”吴玉霞说。

构建良好的民乐产业生态

传承民乐之美,提升审美情趣,发掘优秀人才……在专家看来,演出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助力民乐学科建设,构建良好的行业生态。

“在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的征程中,民族音乐的发展体现了追赶潮流的思想自觉,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时代风貌。”重庆市音乐家协会会长刘广玉认为,此次演出展现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和全国民乐界不忘原创、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本次演出要求专业组参赛者需提交两部作品,其中一部应为2000年后创作的原创作品。

在赵看来,这将有力地推动他所从事的三弦艺术专业的发展。“相对来说,研究三弦专业的人少,创作的新作也少。此次展览的优秀新人新作,将有利于学科建设的提升。”

“与以往的表演相比,这次组合课的表演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有些组合甚至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演出组评委、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团长李春勇认为,此次演出将有力推动中国民族器乐各行业的良性发展,对传承和推动中国民族音乐艺术发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离不开健康有序的文化生态,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繁荣,也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民乐的传承和传播,不仅要靠艺人,更要靠专业的学生和爱好者。”吴玉霞说,相信在社会、全国民乐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美育与美的民乐事业未来可期。

记者:王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32837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