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消息)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与西方关系高度紧张,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开始减少,使得高度依赖俄罗斯天然气的德国等国遭遇能源危机。在天然气供应短缺的阴影下,德国的化工巨头也面临停产危机。
据《华尔街日报》6月29日报道,由于天然气供应紧张,化工巨头巴斯夫可能被迫关闭其位于德国路德维希港的化工生产基地,该基地也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厂之一。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大多数化工企业位于工业供应链的起点,这不仅会影响近4万名员工的生计,还会威胁到高通胀、低增长的欧洲经济。
《华尔街日报》:俄罗斯天然气供应减少威胁到全球最大的化工基地。
自从上届德国政府关闭核电站,淘汰煤炭后,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成为德国的主要燃料来源,德国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与日俱增。然而,随着俄乌冲突的爆发,欧盟与俄罗斯的紧张关系很快导致天然气供应下降。
为制裁俄罗斯,德国暂停了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的审批。然而,令德国惊讶的是,北溪1号管道再次出现设备故障,但德国西门子公司并未返还维修设备,导致管道对德供气量减少。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德国进口的俄罗斯天然气比例已经从55%下降到35%。
天然气短缺迫使德国政府23日启动紧急计划的第二步,开始实施包括重启煤炭发电、为消耗天然气较少的企业提供财政激励等多项节约措施。
但德国经济学家和公司高管担心,如果情况继续恶化,许多德国企业的天然气供应可能会被切断。根据德国法律,战略天然气储备必须在10月前达到80%,11月前达到90%,但这两个目标几乎不可能实现。这可能迫使德国政府启动紧急计划的第三步,能源监管机构将对天然气进行配给。
作为全球最大的化工企业之一,德国巴斯夫公司也是廉价俄罗斯天然气的受益者之一。然而,由于天然气在大多数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化工企业也更容易受到天然气短缺的影响。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巴斯夫在欧洲消耗的天然气中,60%用于发电和蒸汽发电,其余40%用作产品的原材料。
巴斯夫最大的综合性化工生产基地位于德国路德维希港,占地约10平方公里,天然气需求占德国总需求的4%。报道称,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化工基地的核心是两个巨大的蒸汽裂解装置,通常由天然气驱动,将石油脑裂解成各种化工生产的基础原料。
图片:巴斯夫在德国路德维希港的工厂。图片来自IC photo
然而,随着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减少,这一重要化工基地的前景变得不那么明朗。公司官员认为,如果天然气供应能维持在路德维希港最大需求的50%以上,那么通过降低负荷和使用替代品,基地就能继续运转。但如果天然气供应在一段时间内远远低于这一水平,他们将不得不停产。
从长远来看,巴斯夫一直试图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和将电力供应转向可再生能源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去年,该公司投资建设了一个海上风力发电厂,并签署了长期供电合同。但分析师告诉《华尔街日报》,目前的可再生能源供应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巴斯夫首席经济专家彼得·韦斯特海德承认,停止生产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以前从未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很难想象。”
华尔街日报提到,路德维希港的化工基地有近4万名员工,几乎占巴斯夫员工总数的三分之一。虽然化工厂正在进行定期维护,但立即关闭工厂可能会造成严重损害和重大安全风险,因此工厂也需要时间来确保设施的安全关闭。
"所有设施都是相互关联的,并依赖于综合体的其他部分."韦斯特海德说,“关闭和启动的成本非常高,这也是我们非常希望避免的极端情况。”
当欧洲面临挑战时,巴斯夫似乎更关注中国。华尔街日报指出,巴斯夫已经在中国湛江投资建立了价值约100亿美元的生产基地。据该公司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和增长最快的化工市场,这是其增长战略的核心。
据中国日报报道,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项目于2018年7月宣布,2019年11月正式启动。建成后将成为巴斯夫迄今最大的投资项目,成为巴斯夫全球第三大综合生产基地,仅次于路德维希港和安特卫普。整个一体化基地计划于2030年建成,第一套生产装置将于2022年投产。
但向中国市场的转型也需要时间。华尔街日报援引美国金融分析公司FactSet的数据称,巴斯夫的主要收入来源仍在欧洲,约占40%,而其在中国的收入约占公司的14%。
随着最近西方国家热衷于攻击中国,用所谓的“人权问题”炒作“中国威胁论”,德国政府也在调整对华关系,主张“减少德国在战略上和经济上对中国的依赖”。巴斯夫在中国的发展可能还需要考虑来自欧洲的“政治风险”。
“有市场的地方你就要进入,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化工市场。”巴斯夫劳工理事会主席西尼查·霍尔瓦特(Sinicha Horvat)说,“我是想让自己更依赖一方,还是处于‘健康的平衡’中?这将是未来的挑战。”
本文为Observer.com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