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逝世一周年:他一辈子躬耕田野的成就,永远镌刻在这辽阔大地

袁隆平逝世一周年:他一辈子躬耕田野的成就,永远镌刻在这辽阔大地,第1张

袁隆平逝世一周年:他一辈子躬耕田野的成就,永远镌刻在这辽阔大地

2022年5月21日上午9时,袁隆平院士的夫人邓泽、长子丁原安、次子袁定江携家人来到湖南长沙唐朝万寿园,缅怀袁老。潇湘晨报图

“在亭子外面,沿着古道,草是绿色的。晚风吹柳箫,山外夕阳。”
2022年5月21日,湖南长沙,唐代万寿园袁隆平院士墓前,家人唱起《送别》。
一年前,被国人亲切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去世。
据官方讣告,国内外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同志,因病于2021年5月22日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天下无双,袁不朽”,“吃米不忘种米”,“富则梦,稻香满春秋”,“我一定好好吃一顿,袁爷爷一路走好”……相隔一年,无数网友都在这一天诉说着对袁隆平院士的哀思。【/br/】就像去年细雨蒙蒙的长沙城,络绎不绝的人自发前来送别袁老。
“有人在传承事业”
“我父亲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他有两个未完成的梦想,一个是草下乘凉的梦想,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这两个梦想在接力,父亲的事业在传承。此时此刻,父亲应该很欣慰吧。”袁隆平的二儿子袁定江说。
5月20日,湖南农业大学举办的袁隆平院士逝世周年纪念活动在长沙举行。在“5·20”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袁隆平院士的家人、曾经的同事、学生朋友、湖南农业大学的师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袁老无尽的爱恋。
袁隆平与湖南农业大学渊源颇深。1999年起任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2010年成为湖南农业大学双聘院士。在他的研究团队中,90%以上是湖南农业大学的毕业生。

湖南农业大学龙平楼。中新网图

袁老已经去世,但他一直关心并奉献一生的杂交水稻事业仍在继续:
2021年9月28日,四川省米易县,第三代杂交水稻组合“三友2号”实现亩产1085.99公斤;【/br/】2021年10月17日,湖南省衡南县,袁隆平院士研发的杂交水稻亩产双季再创新高,达到1603.9公斤。【/br/】2021年11月26日,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双季稻亩产3000公斤高产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黄埔示范基地进行晚稻测产验收。袁隆平院士研制的杂交水稻双季稻亩产达到1509.5公斤。

2022年5月6日,三亚市(巴特)崖州区南繁公共实验基地实验示范点的稻田。新华社

2022年5月6日,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双季杂交水稻亩产1500公斤示范项目迎来早稻测产,早稻平均亩产达到910公斤;
2022年5月18日,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袁隆平的第三子袁宣布启动“孟元计划3.0”,并表示已完成袁隆平院士生前提出的“三年内帮助兴安盟水稻亩产增加100公斤”目标的技术模式验收,创造了兴安盟水稻单产新高...
“人就像种子,要做好种子。
“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作为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双聘院士、作物学博士生导师,袁隆平在参加新生开学典礼时,向大学生赠送了“知识、汗水、灵感、机遇”八字箴言。
而这些八字箴言的背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过去。

2022年5月20日,袁隆平院士的第一个学生、原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第一副主任谢长江向湖南农业大学捐赠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传》手稿和袁隆平院士修改定稿的手稿。新湖南客户端图

在2022年5月20日湖南农业大学举行的袁隆平院士逝世周年纪念活动上,袁隆平院士的第一个学生、原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第一副主任谢长江将自己珍藏已久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传》和袁隆平院士修改定稿的作者手稿捐赠给湖南农业大学。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传是袁隆平院士的第一部传记。34年前,该书由北京《当代中国科学人才》系列编委会编撰。谢长江被袁隆平推荐为该书作者。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对老师进行了10多次深度访谈,终于完成了这本书。
“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1990年1月9日,谢长江第10次采访他的老师袁隆平写书时,抛出了这个藏在心里很久的重要问题。
一向严谨的袁隆平并不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经过一夜的思考,第二天早上,袁隆平用“汗水、灵感、机遇”六个字回答了他,并讲述了自己的科研历程。出乎谢长江意料的是,11日上午,袁隆平又匆匆赶到他的住处:“在昨天提到的‘六个字’的基础上,还要加两个更重要的字,就是‘知’。如果没有长期的知识积累,我可能还只是一个农民饲养员……”谢长江将自己老师的8字成功秘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添加到手稿中,并首次向世人披露。
除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传》手稿,曾经伴随袁隆平一生的个人衣物和办公用品也于近日正式征集。
2022年5月19日,袁隆平家属代表、湖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段美娟向学校捐赠袁隆平院士遗物。此次共捐赠26件遗物,包括2016年袁隆平在首届“吕志和奖”颁奖典礼上穿的唐装,出镜率最高的格子衬衫等珍贵物品。
据介绍,袁隆平院士的一生极其简朴。他每天穿35元的格子衬衫,签字笔都是两三元一支的普通马克笔。

2022年5月19日,袁隆平院士家属代表、湖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段美娟向学校捐赠袁隆平院士遗物。三湘都市报

在整理衣服的同时,段美娟还分享了一个故事:2016年,首届吕志和奖聚焦“世界粮食供应:安全可靠”,授予袁隆平院士“吕志和奖-可持续发展奖”,奖励2000万港元。袁老没有把奖金用在自己身上,而是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欢的杂交水稻的研发中。他说,“有了资金,我可以买更多的化肥,雇佣更多的人,开发杂交水稻,让水稻产量更高。
袁隆平去世后,人们的悼念之词往往用“独一无二的国士”来概括,但什么是国士呢?或许,答案就在这些用了60多年的英文字典,见证了杂交水稻高产的计算器,出镜率最高的格子衬衫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31750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24
下一篇 2022-08-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