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行为,引导其成为学校教育有益补充

教育部: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行为,引导其成为学校教育有益补充,第1张

教育部: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行为,引导其成为学校教育有益补充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双减”决策部署,教育部进一步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规范非本学科校外培训行为,引导其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重点围绕机构资质审查、收费行为规范、预付费资金监管等关键环节,,随着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的应用。

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资质审核,根据“双减”文件,指导各地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培训类别,明确相应主管部门,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截至4月30日,已有10.99万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纳入监管服务平台监管,其中9.52万家机构通过资质审查,资质审查完成率达到87%。规范收费行为,指导各地严格执行培训收费要求,如明码标价、公开公示收费项目和标准、充分使用《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培训收费时间跨度不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等,并组织排查整改,保障学生家长合法权益。近期,各地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不规范收费行为进行了逐一整治。在预收费资金监管方面,9.34万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按照监管要求采取了银行托管或风险保证金的方式,对培训预收费进行监管,占被监管机构的85%。

下一步,针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市场面临机构主体众多、培训项目繁多的实际,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措施,引导全国深化治理。在全国范围内部署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初查,摸清机构底数,建立管理台账,全面规范管理。定期开展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收费行为的日常检查,不断规范机构收费行为,加强预收费资金监管,防止出现“退费难”、“携款潜逃”等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31651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24
下一篇 2022-08-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