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官方账号。
樊菲油条(id:ffyoutiao)
作者|豆花
本文内容不代表东亚金融评价的观点和立场
又到了一年最难熬的毕业季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本科、专科、研究生、博士生等。)在中国今年达到1076万,比2021年增加167万。这是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
单从这个数字来看,很多读者可能没有概念。
相比之下,以第七次人口普查为例,海南省总人口约为1008万,也就是说,今年的毕业生人数已经超过海南省,几乎与一个中小国家相当。比如瑞典总人口是1050万。
而这1076万人只是中国一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由此产生的问题肯定是大家马上想到的——没错,就业难。
近几年,几乎每年这个时候,“史上最难毕业季”的话题都会冲上热搜。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难度“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的确,根据教育部发布的高中招生公报数据,预计2022年我国高考考生将达到1400万人,2023年将达到1500万人。如果2020年高考录取率超过90%,未来几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只会更多...
而且今年春节过后,全国各大城市疫情反复,再加上互联网、教育培训等以往就业景气度较高的行业也出现了大量裁员,使得本已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最新的就业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
据智联招聘4月26日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指数(CIER)为0.71,为2020年疫情以来的最低点,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6。
报告显示,截至4月中旬,46.7%的应届毕业生已收到offer通知,低于2021年的62.8%;15.4%的应届毕业生已报名找到合适的工作,也低于去年的18.3%。
此外,大学毕业生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分化。
据新华社报道,在中国重汽集团,医生可以享受50万元的落户费和50万元的无息贷款,外加不低于30万元的年收入。医生总共可以拿到100多万的综合补贴。
在技术学院,毕业生也很抢手。山东技师学院院长荣说,用人单位提前半年来学校“预定”学生,学校会安排毕业生去哪个企业就业,如果工资高的话。
相比之下,毕业最多的本科生甚至硕士更难找到工作。换句话说,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存在明显的“两头有需求,中间冷”的现象。
前几年“大学毕业生卖猪肉”引发热议,近几年“中川95毕业卖房”、“人大、武大毕业卷烟”、“双语硕士辞职当保姆”等新闻冲上热搜,大众眼中的“知识分子”大学生就业一次次让人大跌眼镜。
其实这些新闻已经不是个案了。职业选择如保姆、月嫂、保安、收银员、快递员等。,构成了大学毕业生的绝对数量。这反映了一个社会现实,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入传统的低门槛行业。
01
“大人,时代变了”
为什么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以前大学生不是很吃香吗?
是的,二十年前,大学学位确实是一块炙手可热的蛋糕,但是现在,时代变了。
先说宏观经济背景。
从整体经济增速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前几十年,在后发优势的加持下,中国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
从经济总量来看,1978年中国GDP只有3679亿元,之后连续飞跃,1986年上升到1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06年突破20万亿元。
2017年首次达到80万亿元的历史新水平。当年的经济增长相当于1.2万亿美元,直接相当于2016年全球第14大经济体澳大利亚的经济总量。
如果按不变价格计算,从1978年到2017年,中国GDP增长了33.5倍,年均增长9.5%,平均每8年翻一番,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
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强调数量的增长——“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高劳动参与率和高配置效率,或者说“人口红利”,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各行各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几乎只有一个:越多越好。
在这样高速的经济背景下,就业市场自然繁荣。
40年间,我国就业总人数从1978年的约4.02亿人增加到2017年底的7.76亿人,增长了93%。
此时,中国的经济结构主要是从以农业为主导转向以城市化为基础的工业和服务业——大量低生产率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向工业和服务业部门,成为高生产率的劳动力。
换句话说,在这样的背景下,没上过大学的人都能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更何况当时的大学学历,还处于比较稀缺的状态。那时候,有大学文凭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确实是抢手货。
然而,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2011年GDP增速首次跌破10%,自此告别两位数高增长,转入中速增长。
一方面,这是因为中国经济总量的基数已经很大,基数越大,增长速度就越难提高。另一方面,中国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后发优势逐渐被消化,后续的增长动力来自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与经济增长放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几十年来,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从1978年的16.5万人增加到今年的1000多万人。
近十年来,我国参加高考的人数一直稳定在900万以上,近三年连续超过1000万,录取率一路攀升。2020年,高考录取率已经超过90%。
由此带来的一个明显变化是,我国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大幅提高,从1982年的5.8年提高到2017年的10.2年。其中,大专以上学历者比例由0.9%上升至19.5%;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从62.6%下降到19.2%。
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是好事,但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学历贬值”。
国际上通常将高等教育分为精英阶段、大众化阶段和大众化阶段三个阶段。
简单来说,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的时候,只有15%左右的人有机会上大学。这个时候,一张大专文凭就足以让你在就业市场上畅通无阻,在社会上站稳脚跟,甚至成为某个行业的精英。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2002年之前确实属于精英阶段,但从2002年开始,进入了大众化阶段。随着2019年新生入学,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1.6%,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换句话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专学历不再是稀罕物,也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带着“精英”的头衔,毕业生也很难在就业市场上畅通无阻。
总之,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没有前几年那么旺盛,而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还在扩大。如果他们固守所谓的“精英”身份,不去非精英岗位,不接受大多数人担任的普通岗位,甚至花四年大学时间只为了拿个文凭,必然加剧就业难度。
虽然很多人意识到现在大学生越来越多,但是他们的观念并没有改变。有些人甚至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以为只要能拿到文凭就能找到好工作。
显然,这已经脱离了现实。身体已经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大脑还处于精英化阶段。它是如何工作的?有这种想法的大学毕业生还是要尽早“认清现实,放弃幻想”。
02
有些人没有工作,有些工作没人做
同时应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有计划的规模增长过程”。
这种国家政策驱动的跨越式发展,一方面使中国高等教育在短短十年内走过了其他国家三十年、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大众化道路,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我国的人才培养在某种程度上领先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结构优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逐步从以量取胜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但是,经济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难免有阵痛期。
在大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现在每年有数亿高校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其中包括数十万985和211学生。
换句话说,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消化不了这么多的大学毕业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层人才过剩,也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两头有需求,中间冷”的现象。
其实现在国内很多行业的人才缺口都很大。根据《中国新闻周刊》的调查,制造业是中国对人才需求最大的行业,其次是服务业,如幼师、家政、养老等,这些行业都很缺人才。
人社部2021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全国排名前100位的岗位中,与制造业相关的岗位数量高达40%,如“钢筋”、“机修钳工”、“纺织印染工”等。而且,预计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10个重点领域的人才需求缺口仍有近3000万。
但是现在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向往的工作都在体制内,互联网,金融行业。
此外,近两年,赶上新冠肺炎疫情的“黑天鹅”事件,不仅进一步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也导致想就业的学生出不去,用人单位进不来,对招聘结果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有编制的工作成为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的首选,甚至在网上喊出了“编制就是宇宙末日”的口号。
当然,铁饭碗的名额是有限的,大家都想抢,竞争激烈,报名比例一年比一年更吓人。
从其他行业的情况来看,过去吸引员工较多的教育、培训、房地产、互联网行业的就业景气度也有所下降。
据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2年春节后的第一个月,教育/培训/高校行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50%,降幅最大。
虽然去年底房地产行业放松了信贷政策,但房企风险仍未完全解除。今年首月,招聘岗位数量同比下降30.3%。
今年春天,互联网大公司裁员的消息也变得更加肉眼可见。而且据猎聘大数据显示,今年3-4月,互联网大公司的公开招聘岗位数量较去年同期有所减少。但想进大厂的年轻人比较多,给大厂送货的应届毕业生同比增长了19.67%。
所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其实是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关是他们能不能找到工作,第二关是能不能找到体面的工作。
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不难,难的是找到一份符合自己期望的“体面”工作。可以说,供需不匹配是现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核心问题。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年轻人想找到一份高薪体面的工作,也不完全是虚荣。毕竟现在的生活负担太重了。
光是住房就给年轻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很简单,就算房价高到买不起,房租也贵。房租贵,就得用更多的工资来付房租。你肯定得找一份付得起房租的工作吧?
制造业的人才缺口确实大,但是平均工资水平确实低。在人社部公布的19个行业平均工资排名中,制造业仅排在第14位。
也有媒体报道,一些制造企业“下了很大决心”,开出了“公司历史上前所未有”的14000元月薪,但仍然招不到985高校的机械专业学生。因为这些学生早已被其他“年薪二三十万”更高的“大厂”提前锁定。
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意味着没有一个企业会无缘无故地高薪聘用工人。“月薪一万以上招不到人”是市场的提醒,也说明我国确实存在人才供需结构性错配。
03
在痛苦中前进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曾表示,现在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能带来180万个新的就业岗位。
因此,要缓解就业困难,首先要保证经济增长率,这与创造就业密切相关。制定今年经济增长5.5%的目标,最重要的考虑是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
正如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向东解释的:“实现5.5%的增长目标,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是有基础的,经济运行可以保持在合理区间”。
虽然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温和回落,但只要总体运行平稳,主要指标稳定在合理区间,就不必恐慌。
保证经济增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市场的总量压力。与此同时,如前所述,中国劳动力的升级速度已经快于产业升级的速度,这就带来了人才供需的结构性错配。
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快速发展必须有大量优秀人才的支撑。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步骤。
因此,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然而,经济从规模增长方式向质量增长方式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国家的经济转型都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期间,从政府到企业和个人,都会经历一段艰难的适应期。
所以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和适度的耐心。只有承受转型的阵痛,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我国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民工荒”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将长期并存。
但是,面对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也没必要太悲观。
因为传统需求空之间还是有潜力的,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的需求不断涌现,新的行业总会爆发,从而催生新的工作需求。不可否认,就连新冠肺炎疫情的负面影响也催生了一些新的业态。
而且,智联招聘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后的第一个月,中国计算机软件、通信/电信运营、增值服务和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的招聘需求同比分别增长40.7%、22.8%和19.5%。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中国制造业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是通过芯片、新能源、智能装备等高科技产业链的快速发展,为就业市场带来大量收入高、职业发展前景广阔的就业机会。
一些传统制造业,比如海尔、海信、长安汽车,以前是冰箱、洗衣机、汽车,现在也开始做智慧交通、智能家居,这些都带来了新的机会。
市场机制永远是最有效的调节机制。当新的行业前景和“钱景”出现时,求职者自然会“用脚投票”。
另外,供求不匹配的原因之一在于信息的不对称。
因为信息不对称,大学毕业生不知道产业转型的趋势,也不具备用人单位要求的技能。他们上不了高级职位,也不想去低级职位。
因此,我们还应该做好大学毕业生的供求与就业市场的联系,以便在严峻多变的就业环境中保护他们。
为了改善这一问题,一些学校采取了“校企合作”的方式。
以芯片行业为例,学校老师通过参与企业对芯片的研发,下意识地为学生培养芯片行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另一方面,一些高校邀请商务人士走进课堂,与学生分享行业最前沿的技术。
但是大部分校企合作的效率还是有限的。“双方受到有限的资源、信息和精力的制约,校企合作的需求和效率之间的矛盾还相当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更应该有意识地更新市场观念,及时转变就业思维,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上下滑动以查看参考:
于蓝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大众教育心态[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11):39-48。
王。从卖猪肉职业透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兼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就业观教育[J]。经济研究指南,2022,(01):115-117。
王红梅王晓琴。“人口红利”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学家,2007(01):104-110。
《中国经济周刊》:1076万高校毕业生迎来就业季。今年找工作难吗?》http://www.ceweekly.cn/2022/0506/382888.shtml
新华社:高校毕业生就业:两头热中间冷http://home . Xinhua-News . com/RSS/newsdetaillink/b 032 C4 f 8150 bad 13 f 910662 f 8981993/1650542740418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新闻网:《智联招聘与中国就业研究院发布报告:一季度就业景气指数回落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https://www.clssn.com/2022/04/27/996232.html
中国经济网: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40年,中国GDP增长33.5倍,年均增长9.5%。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808/27/t20180827 _ 30135209 . shtml
为什么GDP增长目标定在5.5%左右?权威人士来到https://zj.zjol.com.cn/news.html?. id = 1820775
经济:耐心等待经济转型的阵痛http://theory . people . com . cn/n/2013/0507/c 49154-21389991 . html
光明日报:“一个月招不到一万人以上”是对市场的提醒。https://m.gmw.cn/baijia/2022-05/05/35708670.html
文章图片:画昆虫的想法
结束
东亚财经评论关注国内外热点财经话题,评论有价值的商业人物和信息。我们的目的是让这里的每一个人,了解东亚,了解中国,拥抱世界。
业务请加微信153-1339-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