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近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徐梅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复杂。据教育部统计,2022届高校毕业生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速均创下新高。
千军万马跨过独木桥,Z世代的年轻人开始走出象牙塔,进入职场。面对毕业生规模创新高、企业招聘需求萎缩的“就业大考”,如何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人才市场供需双方的匹配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考研、公考、进国企,成为当下大学生走出象牙塔后追求的稳定之路。几年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一波又一波的大学生试图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按下加速键。然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式促使年轻人更加谨慎地选择就业。
毕业于某双非本科院校的李明回忆起自己的校招经历。虽然规模不小,但学生的热情普遍不高。毕竟羡慕的互联网厂商没有来他们学校招生,能来的公司一般都被学生忽略了。在李明看来,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往年学长学姐大多去了外贸、互联网和教育培训行业,但今年形势不允许她随意选择。从那次校招开始,李明陆续发出了80多份简历,但符合自己心意的岗位只有几个,发出去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四处奔波之后,李明最终选择了一份房产中介的实习工作,虽然这并不是她的第一志愿。“不能总跟家里要钱,你得先养活自己。”
李明的经历是相当一部分应届毕业生的缩影。官方和机构数据显示,今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是很乐观。
国家统计局发布,3月份16-24岁人口失业率为16.0%,高于2021年的13.6%。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院、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人数同比下降8%,而求职人数同比增长75%。第一季度,大学毕业生的CIER(就业市场繁荣)指数降至0.71,与2019年同期的1.48相比已经减半。
报告还显示,截至4月中旬,有求职计划的应届毕业生中,已有46.7%获得Offer,低于2021年的62.8%;15.4%有求职计划的毕业生已经报名,低于2021年的18.3%。与签约率相比,求职录取率的下降更为显著,从侧面反映出招聘岗位数量减少,毕业生工作选择面缩小。
过去几年,房地产、互联网、教育培训行业吸纳了大量毕业生,是传统就业的“蓄水池”,但今年,这个池子明显缩水。
前程无忧发布的《2022年高校毕业生秋季招聘行情》显示,房地产和教育培训行业招聘已跌出前十,秋季招聘分别相当于2020年的57%和61%。
BOSS直聘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春季就业市场趋势观察》显示,2022年春季,互联网行业招聘规模虽仍在增长,但已处于2019年以来的低谷;房地产行业供求关系的收缩主要体现在一线城市;整个教培行业,岗位规模缩水30%以上。
多位猎头也表示,今年房地产、互联网、教育培训行业的招聘需求在减少,很多企业更倾向于招聘成熟的老兵。一位猎头透露:“之前招聘的人,如果匹配的话,70%左右都能进来。现在对应聘者的要求更高了,80-90%都要匹配。”
在企业岗位需求紧张的背后,是就业供给的新高。据教育部统计,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
对于毕业生来说,目前还没有哪个行业能像之前的房地产、互联网、教育培训行业那样大量吸纳人才。他们需要找到另一条出路。
延迟就业,考研已成主流
感受到就业压力,毕业生延迟就业、选择考研或进入体制内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李明的英语专业班共有33名学生,其中25人确定考研和公考。她也在准备教师资格证。拿到资格证后,她回到家乡云南找一份教师工作。曹,一个大四的医学院学生,考研首战失利。当他进入就业市场和二战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甚至做好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准备。“现在连县二级医院都要求研究生,没办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教授、中国新就业格局研究中心主任张认为,受疫情影响,优质岗位相对减少,毕业生选择的空也相应减少,加剧了他们对优质岗位的争夺。“慢就业”也可以看作是高质量工作竞争的一种表现。
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达到457万,比去年增加80万,分数线上升。2022年通过国考用人单位资格审查的人数达到212.3万人,比去年增长34.7%,创历史新高,平均报名比例约为68: 1。
除了考研和公考,毕业生对央企和国企的热情也比往年高。这个趋势在去年就已经出现了。在人民大学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报告》中,2021年,国企求职人数增长最为明显。
位于象牙塔尖的清北,去年底发布了各自的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清华大学的报告显示,2021年签约三方就业的毕业生总数为3669人,前往机关、国企等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占69.9%。在就业市场的挤压下,被视为天之骄子的清华学子未能“脱俗”,选择进入体制内工作。
数据来源:清华大学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共同富裕研究院研究员周光苏表示,疫情过后,这种趋势变得明显,而考研热和公考热的前两次分别对应的是2004年的非典和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不确定事件的影响提高了毕业生对风险的厌恶程度,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更稳定的工作。毕业生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
就业难和招聘难并存
同样面临毕业季的刘晶,确实感受到了找工作的压力。虽然在老师和家长的苦心劝说下,她对就业压力有了心理预期,但一次次寻找无果,她又焦虑起来。最终,山东当地一家上市制造企业通过短视频直播向她伸出了橄榄枝。面对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刘晶对工作充满了热情。
对于这一轮没有找到合适机会的年轻人来说,延迟就业,进入体制内,成为了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另一方面,很多企业陷入了招工难的困境。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2021年第三季度,中国“最缺的岗位”中有58个与制造业有关。到2025年,国内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达到3000万人,缺口率达48%。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小康集团董事长张兴海甚至建议,鼓励年轻人成为产业工人,以缓解制造业招工难、用工贵的问题。
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供需失衡只是表象,深层原因是结构性失衡,即劳动力素质与产业发展不匹配才是问题的根源。
苏洲介绍,“一些稀缺的高技术工人情况并不差,有很好的就业机会,甚至面临升职或加薪这样的有利局面。”就业结构性失衡反映的是劳动力供求结构性不匹配,大量人才不是企业发展急需的类型。这种结构失衡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毕业生找工作难,制造业企业招不到工人。
张认为,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阶段,校园人才培养与企业所需技术结合不紧密,使得部分毕业生跟不上产业转型,加重了毕业生求职难度。相反,“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之类的专业其实很好找工作。”
这种情况也符合一些业内人士的观察。一位猎头表示,“目前医疗、智能制造、芯片、新能源这些未来5-10年会非常火的行业,招聘需求都很旺盛。”
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院和智联招聘报告发布的数据显示,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现代服务等行业的优质岗位数量不减反增。今年春节后的第一个月,计算机软件、通信/电信运营、增值服务和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的招聘需求也分别增长了40.7%、22.8%和19.5%。
据BOSS直聘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春季就业市场趋势观察》显示,2022年春季招聘中,新能源、航空空航空航天、集成电路、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工业自动化等高端制造行业需求激增,同比增幅超过40%。
苏洲认为,解决就业难和招工难的结构性失衡,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人才培养对就业领域变化的适应性,是一项长期工程。“短期内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新兴的‘带岗直播’等招聘方式,提高供需双方的匹配效率,最大限度减少中间环节带来的就业阻力。”
五四青年节,中国青年网与Aauto Quicker联合推出“2022大学生云招聘季”,提供超过38000个岗位,近400万人在线观看。
张表示,短视频平台推广的“直播招聘”是一种创新的招聘模式。从“面对面”到“屏幕对屏幕”,“现场招聘”瞄准了大学生的就业需求,降低了搜索成本,提高了匹配效率,增加了选择机会。
在张看来,我们不必夸大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大学生属于高素质的劳动力群体,就业压力其实并不是劳动力市场就业人群中最大的。当前的就业压力更多的是高校毕业生专业技能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疫情等综合因素影响下优质岗位缺乏等多重原因造成的困境。但如果整体就业数据延迟半年,想找工作的毕业生还是能找到家的。”
显然,寒窗苦读之后,大学生更加理性,在就业上也有了更好的追求。
End
相比一年前的迷茫,现在的李明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职业规划。疫情过后,李明打算回老家当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也在积极准备考试内容。
在工作中找到自我价值的刘晶也在积极准备成为一名全职员工。工作半年后,她得到了企业的认可,毕业证书发下来,她才能成为正式员工。“来到这里就像再次走进一所大学。每天的工作内容既充实又有价值。”看到刘晶的状态后,我的同学们也主动向她咨询这个企业。最后有几个同学来这里打工。
疫情反复,就业形式严峻,网络上出现很多“平躺”“佛教”的声音。然而,这种声音只是年轻人的一种调侃和情绪宣泄,更多像刘晶、李铭这样的年轻人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正如《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所言:青年是全社会最活跃、最富有活力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当代青年的主流观点仍然是成功主要靠个人努力。真正平躺的人很少,不懈奋斗才是青春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