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进鹏同志任教育部党组书记、教育部部长

怀进鹏同志任教育部党组书记、教育部部长,第1张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推动教育事业发生格局性变化

来源:学习时报微信官方账号

5月6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淮在《学习时报》上撰文《大国胸怀建设教育强国推动教育格局变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胸怀大志者,建教育强国。

促进教育模式的转变。

淮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的梦想和夙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亲自出席全国教育大会等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主持审议重要教育文件,走访高校和中小学,致信师生,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作为国家和党的重大部署,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描绘了到2035年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作出了战略部署。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教育系统自信自强、诚信创新,加快了教育现代化进程,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前列,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特色的教育变得更加鲜明。

在新时代,中国教育越来越焕发出勃勃生机,在领导体制、动力机制、保障体系、教育理念、目标内容、培养方式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特色。党对教育的领导不断加强。从中央到地方都成立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严格实行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小学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从试点推向全国。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学校等党组织不断完善,党的工作不断加强。党领导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党旗在育人一线高高飘扬。教育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始终扎根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和加强,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立德庶人的实施机制不断完善。素质教育蓬勃发展。教育法修订将“劳动”纳入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切实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渗透到校园生活中。育人实效不断提升。师生们衷心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的重大活动中,广大学生发出了“请党放心,与我强国”的时代强音,表现出听党话、跟党走的昂扬精神和坚定决心。

十年来,教育普及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到2021年底,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为88.1%,比2012年提高23.6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4%,提高了3.6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91.4%,提高6.4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7.8%,提高27.8个百分点。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公认的普及阶段。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9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3.8年。一个服务于14亿多人、面向所有人、适合所有人、日趋完善的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教育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给了人们更多的提升自我、闪耀人生的机会,深刻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面貌。

十年来,教育服务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果”和“因”。十年来,教育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频共振,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高校每年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输送数亿毕业生,继续教育每年为各行各业培养数亿人。目前,中国新增劳动力中有53.3%接受过高等教育。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开展了两轮“双一流”建设,147所高校纳入建设范围。新增网络空安全、物联网、非通用语言、儿科、养老、托幼、家政等改善民生急需专业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基础学科、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理、农、医等紧缺人才培养。学科专业体系与产业结构布局衔接更加紧密,协调联动更加顺畅。

国家60%以上的基础研究和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高校承担。从“嫦娥探月”、“xi河”、“田燕”到“奋斗者潜海”和深层地下实验室,从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到“九章”量子计算机,从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到碳化硅材料关键技术,从人类表型组国际科学计划到首个新冠肺炎中和抗体药物市场,高校参与破解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输送,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持续输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十年来,教育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得到有效落实。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十年不低于4%。教育成为一般公共预算中最大的支出,一批重大教育项目顺利实施,极大改善了办学条件。义务教育教师的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教师忠诚敬业,涌现出黄大年、张贵梅等一大批优秀教师。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教师迎难而上,奋战在抗击疫情和“停课教学”两条战线上,彰显了新时代教师的大爱。“双减”加快推进,校外培训机构野蛮生长得到遏制,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不断强化,家校社育人合力不断增强。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严”的主基调和氛围不断强化。教育政治生态的不断改善,带动教风、学风的不断改进,赢得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更多理解、关心和支持。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更加浓厚。

十年来,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更加活跃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中国已与188个国家和地区、40多个重要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三大留学目的国。“留学中国”的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中外人文交流日益深化,76个国家将汉语纳入本国教育体系。中国境外学习和使用汉语的累计人数已达2亿。我国医学教育标准和认证体系实现国际实质等同,工程教育加入华盛顿协议实现国际多边互认,学位互认覆盖56个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举办首届人工智能与教育国际会议,达成北京共识,发起成立世界海量开放在线课程联盟。中国的教材、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等。已经开始走向世界,影响世界。已连续举办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吸引了来自121个国家和地区的603万个团队、2533万名学生参赛。中国教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这些成绩的取得,有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有广大教育工作者为党努力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教育系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关怀,扎实工作,砥砺前行,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落实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修身养性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接班人,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民族复兴的进程。教育系统始终坚持用政治的眼光看待教育,不忘立德庶人的初心,勇于承担为党和国家育人的使命。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头脑,编写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材指南》,在大中小学编写使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5本书,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铸魂育人。

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整体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一体化建设,用好建国70周年庆典、建国100周年庆典、抗击疫情斗争伟大实践、新时代历史性成就等。为上好“思想政治大课”,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系统开展“四史”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树立第一

深化“三轮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完善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落实教材建设国家权力,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统一审定和使用普通中小学三科教材。在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现了学校三科教材的预期使用目标。

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综合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推进课程、教材、基地建设,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劳动教育将在大学、小学和中学蓬勃发展。

第二,全面、准确、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各级各类教育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

聚焦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拓展发展新境界。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出台教育评价改革纲领性文件,“破五只”开始破题。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掀起基础教育课堂革命,加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重视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稳步提高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21省份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确立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快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序推进“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试点制度,打破本科职业教育试点制度局面。

深化“简政放权、加强监管、改善服务”改革,落实和扩大办学自主权,激发办学活力。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增强教育督导的“出牙”效应。

我们完成了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的修订工作。,加强教育行政执法,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加强青少年法治宪法教育,强化法治保障。

推进教育对外开放,提高质量和效益,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进一步调整优化对外开放布局,规范来华留学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不断深化港澳台教育交流合作。

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和“全国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设,已经基本覆盖了学校网络的基础环境。疫情期间,大规模网络授课的历史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也是罕见的。

三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坚持教育从民生出发,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间差距,促进教育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

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动态清理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20万人,带动一批贫困学生,探索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

围绕城市拥挤、乡村薄弱等问题,推进城乡学校“四个统一”,实施“全方位薄改”,完善薄弱环节、提升能力,建设两类农村学校,99.8%的学校达到“20条”底线要求,基本消除城镇“大班额”,形成城乡义务教育均衡融合发展新局面。

实施学前教育三期行动计划,开展城市社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整治,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家门口上便宜安全的幼儿园。

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了培养单位、教育层次、公办和民办机构、所有地区的全覆盖。营养改善计划使3700多万学生受益。

义务教育免试,全面实行公民入学。随迁子女90.9%就读公立学校或享受政府购买的学位。

实施了特殊教育促进计划。30多万个县有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以上。

重点大学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专项计划实施,83万多名学生离开贫困地区进入重点大学。

实施新时代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攻坚行动,在人力、财力、物力等领域提供精准支持,激发中西部高校发展内生动力。创新部省共建“四方联动”机制,提升共建高校综合实力。

四是对标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战略。,更好地服务和构建发展新格局。

加快构建发展新格局,是党中央着眼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教育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围绕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系统谋划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深化高校人才培养和有组织科研工作。

鼓励高校培养和引进战略性科技人才和领军人才,组织大团队,培养和集聚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青年人才和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并加强和改进工程教育,由校企联合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计划和实施过程管理,积极推进产学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和高素质复合型工程人才。

完善基础学科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强基计划”实施力度,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选拔和培养机制。

实施“高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加强集成攻关平台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形成布局完善、层次合理的创新平台体系。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探索科研组织新方式,加强协同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

实施2035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水平、研究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推进智库建设。围绕“四点一线一面”,推动形成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生产力布局和城镇化要求相适应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发展新高地,更好地服务和融入发展新格局。

第五,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教师是良好教育的基础。有高素质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育。我们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培养和聚集建设中华民族“梦之队”的梦想家。

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条准则划出基本底线,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教师中的“害群之马”,完善荣誉表彰制度,选树宣传教书育人典型。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完善师范生公共教育政策。中小学增设高级职称,突破教师专业成长天花板。推动教育人才抱团援疆援藏。继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扎实推进中小学教师减负,为高校教师减负松绑,打破“四唯”束缚,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教学科研。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优秀教师计划”、“特岗计划”等。,培养和补充一大批能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

一个优秀人才竞相从教、教师充分发挥才华、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快锻造,有力支撑了教育强国建设。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作用更加凸显。在新的考试路上,教育系统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的党建精神,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31298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24
下一篇 2022-08-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