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和多多团长是什么关系

拼多多和多多团长是什么关系,第1张

宇宙尽头团长,团长的背后是拼多多

资料来源:远传研究所

疫情期间,社区负责人成了上海最受尊敬的人。

据ShanghaiWOW统计,目前,全市2600万人口中有80万群长,其中近90%是兼职玩家[1]。

对了,团购的火爆也带火了作为数据统计和物资发放工具的团领导。但是目前使用率最高的团购工具并不是微信自带的团购接龙,而是一个叫快团团的小程序。根据Wow上海的统计,上海团购中快递团的使用占比高达60% [1]。

快团2020年疫情期间上线,当年完成100亿交易额,2021年超过6倍。上海疫情爆发后,上海的团长人数每天增加数百倍,平均每天超过50万人。

关于快团团的公开信息并不多,但仍在努力找出隐藏在背后的拼多多

2020年后,拼多多陆续推出了两款私域运营工具快团买买,但奇怪的是,这两款工具的整个购买过程都是在微信小程序中完成的,几乎与拼多多无关,甚至小程序本身也看不到拼多多的任何痕迹。

这其实和拼多多一直以来的策略是不一样的:即通过“切一刀”等神奇的社交裂变,孜孜不倦地将微信流量引向拼多多APP,洗出了国内第二大电商巨头。但快团团和去哪儿买的动作明显把微信里的流量留下了。

那么问题来了:

1.JD.COM不能交付它。为什么社区团购可以?

2.拼多多为什么不从微信流量?

3.疫情过后,领导们会怎么样?

01物流制胜

团团的快速成长首先是因为同行的跨越。社交媒体上对JD.COM最多的诘问是:为什么不能发到JD.COM,甚至社区团购?

本质是不同平台的物流运营模式,导致平台之间的分化。以JD.COM为例,京东物流体系最大的特点是“基于仓储的运输”,即通过大数据将商品提前运输到离消费场所较近的仓库。比如上海的大部分货物都是从昆山的仓库发出来的。

在这种体制下,JD.COM的快递通常只负责最后一公里。消费者在JD.COM下单后,从离消费者最近的仓库发货,实现“次日达”的效果,这也是消费者选择JD.COM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常,JD.COM在上海及其周边有数百个仓库,总使用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但疫情爆发后,城际运输中断,上海附近的大量仓库无法使用,只能使用当地的物流系统和城际运输,这其实是JD.COM不擅长的。直到JD.COM在上海设立临时仓库,物流才开始恢复。

丁咚购物、天天生鲜等生鲜平台基本都有本地供应商和直销基地,并在上海铺设了大型网格仓,实现了同城“自流通”。这种模式通常是财务黑洞,但疫情期间,跨市物流按下暂停键,生鲜电商瞬间变成了爬不上去的拔尖男神。

快团的核心是聚合各种电商平台之外的零散资源。快递团本身只是一个建立在微信生态中的商业工具,提供团购、在线收货、收款等功能。对于团长来说,把团长从繁重的数据统计工作中解放出来。

所以,快团不是供应商,而是信息红娘。一端是城市里非常分散的小贸易公司和情侣水果店,另一端是封闭社区的负责人。代表团团长经常从各种渠道寻找可靠的货源。崇明的白菜,金山的草莓都会有机会进小区,后勤组织也有用。

疫情爆发后,这种极其灵活的组织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分散在上海各地的需求、供应、运力进行匹配,从而快速弥补。

这类工具的技术开发难度基本为零,社区团购对平台没有依赖性。快团本身的功能和微信的“群接龙”几乎一样,但它通过非常拼多多式的补贴费用等方式,迅速拉拢社群领袖,在这个零散的蚂蚁市场跃居行业第一。

那么,以微信流量起家的拼多多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地再次布局微信私域呢?

蚂蚁熊兵

2017年7月,微信开始大规模清算一淘的微信账号,几十万账号全军覆没。提到淘客的封杀,前阿里巴巴妈妈淘宝联盟负责人指出:“如果腾讯的电商不是无能,那么微信的流量变现能力那么强的情况,也没有微信业务那么强,阿里能以密码淘这种糟糕的体验领走几千亿的GMV吗?[2]"

所谓的“淘客”模式,其实就是基于交易付费的效果广告。促销员给商家带单,商家给促销员一部分佣金。

对于淘宝/天猫来说,没有来自Aauto更快、抖音短视频平台的丰富娱乐流量,链接被微信屏蔽。这些淘客就像蚂蚁一样,不断地把各种社交平台的外部流量搬到平台的口袋里。

2020年,拼多多推出了快团团和群群买两个小程序,和阿里淘客的模式非常相似。快递团团本身并不提供货源,只是充当一个拼团的工具;而团购则采用淘客的模式,以“百亿补贴”承接品牌销售。很多几百团的大淘客都在往拼多多迁移。

得益于微信的绿色通道,拼多多一个印章就成为了“微信上最大的微信业务”,不像阿里常年饱受流量饥渴之苦。但从拼多多的财报中,我们可以看到另一种焦虑。

拼多多2021年净利润达77.69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71.8亿元。它通过削减营销费用获得了利润。但第四季度7.3亿月活用户同比仅增长2%,甚至环比负增长。并且拼多多的活跃买家数量在2021年底达到8.687亿,基本达到天花板。

换句话说,拼多多要想吸引新客户,只能寄希望于老百姓支持三孩政策。

不可能做大量,也很难做高客单价。在“百亿补贴”的洪水灌溉下,拼多多客单价比去年有所下降。9元,才40元。

所以拼多多的两个团购工具,以及从“从微信分流”到“交易留在微信”的战略转变,其实都是在尝试对症下药:

相比拼多多主站,快团更像是一个微信商业工具。在跟团游中,参与者可以分为几类:供应商负责人消费者。利用快递团团长,可以直接抓取被转移供应商的地图,生成新的团购链接,再次推广。

这种模式深受既有私域又有货源,但又不想成为电商平台租户的高端玩家欢迎。“0元创业”的诱惑,还可以承担已经下去的“微信创业热”释放的马宝、大学生等人群的推广能力——他们为淘宝创造了上千亿的GMV,不可小觑。

团购buy这种模式的巧妙之处在于让商家“合法买单”:通过团购buy销售的商品销量和评价会与拼多多主站1: 1同步。【/s2/】销量意味着平台内部的流量分配,导致平台和品牌的双重盈利,客单价可以降到最低。

Buy buy的模式甚至完美打破了拼多多的品牌困境:

首先,拼多多的数百亿补贴仍然无法完全扭转用户对平台售假的心态。Buy buy这个脱胎于微信社交的群体,避开了拼多多本身,把熟人关系链变成了新的背书,品牌商品的销售难度进一步降低。

其次,Qunbuy buy也规避了品牌商的价格体系。越是营销规则复杂的双11,天猫商家给淘客的隐性优惠券,本质上是为了渠道推广的同时不公开打破品牌价格体系。买买集团解决了品牌商家两者都需要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团长获得了自己的私域,消费者买到了优惠商品,平台也获得了新的流量。每个人都有美好的未来。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03流量收集

屡次裁员、大幅亏损、终止私有化,“微信生态第一股”今年以来连续反水,受到了中国的赞誉。有赞最新财报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为3.63亿元,同比下降13.1%,但利润亏损进一步扩大至3.44亿元。

如果不能开源,只能节流。今年以来,已经有两次裁员的消息。不久前的3月底,整体裁员达到20%,涉及1000多人。网上的图片中,被裁员工的工卡摆满了整个箱子,前员工的电脑一排排摆放着。

我在称赞上市的时候,曾经竞购过Shoppify,却忽略了两个市场面对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欧美的电商市场非常分散,除了亚马逊,还有大量分散的品牌和独立的站为他们输送养分。而在国内,几大电商平台各自为政,官网品牌的购物页面往往沦为比价的参考,更有甚者,没有独立的电商站。

这意味着服务私有域的Saas工具利润有限空,甚至面临被平台套牢的风险。

以有赞为例。 It这个头上的“第一微信生态圈”,在2020年微信推出免费微信商店后,无奈将业务延伸到了新兴的短视频平台。来自汽车城的GMV甚至一度占据了40%的好评。就在去年11月,Aauto更快完善直播电商闭环后,正式宣布与有赞断链。

连行业第一的命运都是风雨飘摇。品多多的两个专用于私域的工具,其实就是为了醉而设计的。

据相关媒体报道,在快团官方群里,曾经有人问客服,为什么群成员可以看到陌生组长的团购信息[3]-。这意味着 Kuaituan 将组长的私有域流量洗入小程序的公共域池。然而官方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去年快团悄悄推出“团好货”功能的时候,矛盾彻底爆发了。该功能将使每个人都能申请成为小组负责人。官方群里充斥着小头们的质疑和愤怒,有的头干脆发表声明,表示坚决反对帮全民卖[3]。虽然快团官方并没有正面回应此事,但是这个功能仅仅存活了几个小时就被关闭了[3]。

今年4月,“团好货”功能再次上线。

04

End

关于公域和私域的区别,有一句话很有意思:公域在不断收割不同的人,私域在不断收割同一个人。

自2016年红利消退后,流量的精耕细作被一次次提上日程,这也是私域流量被越来越多地提出的原因。

流量天花板时代,平台的套路只会越来越越野:毕竟不能光着脚还怕穿鞋。

[1] 2022上海头白皮书,ShanghaiWOW

【2】干掉千亿产值的“淘客”,腾讯找到了社交电商的主攻方向?马竹记

[3]我当快递集团掌门人的100天,新零售商业回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30902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23
下一篇 2022-08-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