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日经亚洲评论》援引多名知情人士的消息称,由于中国大陆疫情的封锁,苹果今年至少一款新旗舰iPhone的开发已经落后于原计划。苹果已经要求供应商加快产品开发,以弥补失去的时间。最坏的情况下,这可能会影响新手机的生产进度和初期产量。
据台湾省“联合新闻网”5月26日援引岛内人士消息称,延迟上市的机型为台湾省企和硕制造的iPhone14 Max,今年首次上市。富士康负责的iPhone14 Pro和iPhone14 Pro Max没有受到影响,因此苹果要求富士康增加至少3000万台的新机库存。
《日经亚洲评论》报道截图
上海从3月底开始实施严格的围堵。虽然疫情已经得到控制,但对供应链的影响仍在持续。“弥补失去的时间具有挑战性,苹果及其供应商正在夜以继日地加快开发,”苹果供应商的一名高管表示,重新开放的步伐仍然“相当缓慢”。
在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上,苹果CEO库克表示,供应链问题将导致第二季度销售损失40亿至80亿美元,远大于上一季度。他还提到,在其他与5G芯片匹配的芯片中,供应链问题仍然存在。苹果首席财务官马埃斯特里(Maestre)表示,供应问题主要集中在与上海有关的一条供应链上,反映出疫情封锁导致芯片短缺。
据《日经亚洲评论》报道,苹果今年准备推出四款新iPhone,暂定名为iPhone14、14 Pro、14 Max和14 Pro Max。IPhone14和Pro系列将配备6.1英寸屏幕,Max和Pro Max系列将配备6.7英寸屏幕。此外,该公司今年将停止5.4英寸iPhone mini生产线。
iPhone的主要代工厂富士康和和硕负责新产品导入(NPI)流程。在这个过程中,苹果和供应商一起规划制造流程,将最新的设计变成实际产品进行量产。NPI之后是一系列的验证过程,按照严格的时间表进行,以满足苹果量产的时间,大约是每年的8月底。
据前述日本媒体报道,虽然中国公司Luxshare并不负责新iphone的NPI流程,但它已经获得了一些订单,可以在今年生产四款iphone中的两款。去年,该公司获得了iPhone13系列约3%的OEM订单,以及iPhone13 Pro的第一笔订单。相比之下,富士康去年获得了约75%的iPhone13代工订单,更高端的iPhone13 Pro Max由富士康独家代工。
5月25日,观察者网就目前疫情联系了Luxshare投资者关系部。对方说疫情虽然有影响,但影响不大。这家公司在上海有一家小工厂。疫情发生后,已严格执行防控政策,产能已转移至其他地区。苏州的工厂也在严格执行当地的防控政策。
苹果CEO库克来源:英国《太阳报》
《日经亚洲评论》报道称,和硕在上海和昆山的iPhone代工厂,也是该公司与苹果业务相关的主要中心,在疫情影响下不得不停工数周。其中上海工厂于5月16日通过闭环管理获准复产。
苹果曾希望今年新iPhone的开发能够顺利进行,但知情人士称,由于最重要的电子产业链被疫情阻断了一个月,苹果措手不及。幸运的是,中国大陆的疫情已经得到控制,供应商也适应了在严格的密封和控制措施下的生产和经营。
据知情人士透露,苹果计划今年发布的四款新手机已经进入工程验证测试(EVT)阶段。在这个阶段,供应商为新iPhone设计机械零件和制造工艺,并制定物料清单(BOM)来计算制造成本。
但由于疫情原因,其中一款的进度比正常计划晚了三周左右。通常,所有新iPhone都必须在6月底完成EVT并进入验收阶段。这样可以让你在8月底或者9月第一周之前有时间准备量产。
另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如果开发进程可以加快,并在6月底或7月初达到下一阶段,那么在9月初的大规模生产截止日期之前应该还是有可能的。”。“但这实际上取决于这一进程能否进一步加快。”
台湾省供应链人士透露,由于大陆东部一段时间的疫情防控,一款新iPhone的研发进度有点落后,但问题并不严重。由于富士康的产能主要位于中部地区郑州,因此判断延迟的新机是主要由和硕代工、今年登场的Max机型,以取代Mini版本。接近富士康的人士认为,由于苹果目前的产能担忧,今年iPhone14系列的备货至少提前了两个月,预计iPhone14的备货量将比上一代iPhone13的3000万台更多。
以赛亚研究公司(Isaiah Research)分析师埃迪·韩(Eddie Han)表示:“恢复生产的进展不是很顺利,因为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生活和旅行仍有许多限制,即使这些生产场所可以闭环运作。”“目前,我们认为这种延迟不会立即影响(苹果的)产品发布时间表,但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是否存在一些隐藏和长期的影响。”
台湾省经济研究所的高级供应链分析师赵世房也持类似的谨慎态度。她表示,即使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已经开放,但整个大陆的供应链运作仍未恢复正常。这不仅会影响生产,还会影响新产品的开发。“这可以理解。供应链至少需要一到两个月才能恢复”。
40亿-80亿美元的销售损失不是一个小数目。每当中国出现问题,苹果和一些媒体总会想到印度和越南。
华尔街日报最近援引知情人士的话说,苹果告诉一些合同制造商,它希望增加中国以外的产量。报道还提到,苹果已经在印度和越南建立了生产基地。分析师表示,超过90%的苹果产品,包括iPhone、iPad和MacBook笔记本电脑,仍由外包商在中国制造。苹果CEO库克今年4月在回应苹果供应链面临的挑战时表示,“我们的供应链是真正的全球供应链,所以产品在各地生产。我们将继续优化。”
现实情况是,苹果早在2017年就开始在印度生产iphone SE,但直到2020年,在印度生产的iphone比例仅为苹果全球产能的1.3%。到2021年,iPhone在印度的产能将达到800万部,占比将上升至3.1%。
更重要的是,由于苹果整个产业链的绝大部分都在中国,所以在印度的“生产”更多的是组装和包装从中国运来的零部件。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2019年,在中美贸易战最激烈的时候,苹果把在美国的最后一条生产线搬到了中国。当时的一项统计显示,苹果90%的供应商和工厂都在中国,iPhone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链来自31个国家,其中中国的供应商数量最多,达到349家。不仅如此,美国的许多其他供应商也在中国投资生产。
一位在印度设厂的ODM厂商代表曾对媒体表示,印度当地劳动力丰富,比越南更便宜,适合大规模组装、封装等相对低级的技术环节。许多精密零件从中国运到印度进行组装。
对此,观察者网专栏作家宁南山认为,与其过分关注所谓的“产业链转移”,不如关注中国大陆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他分享了三个观点:
第一,典型的代工制造的低端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但中国可以有所作为。从很多代工制造转移的例子可以看出,代工制造转移的主导方是下游的强势品牌(耐克、阿迪、三星、苹果),而不是代工本身,品牌厂商的态度决定了工厂该不该搬。
第二,中国主要合同制造商的发展将从转移的产能中分得一杯羹。
在苹果将部分产能转移到中国境外的过程中,Luxshare和歌尔股份的例子告诉我们,中国不仅可以通过零部件+组装代工技术的结合,实现本土公司而非中国大陆台资代工厂的价值提升。同时,你也可以通过在海外设厂,从代工厂转移到海外的过程中分得一杯羹。
第三,中国应加强对上游电子元器件企业的支持,着力提升产业链价值。在产品的产业链价值中,组装的利润很低。组装加工的进出口很吸引人,但实际利润很低。希望中国大陆的电子零件和半导体产业能快速发展,取代台湾制造商。
本文为Observer.com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