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曾
在各大电商平台6.18大促前夕,部分大型国有银行宣布暂停电商平台相关服务。
近日,中国工商银行发布公告称,将于2022年6月30日24:00暂停“e购通”个人商城和企业商城相关服务。
工商银行宣布,在个人商城业务方面,如果用户需要兑换积分、购买贵金属和进行慈善捐赠,可以登录该行手机银行。商城业务方面,暂停服务包括商城公开销售、商圈销售、跨境贸易等。,以及票据经纪、工行集中采购、司法拍卖等服务功能。都迁移到银行门户网站的首页。
年交易额曾超万亿元的“易购”为何下线?
年交易额一度突破1万亿元。
“e购”研发9年,是时任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姜建清推动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板块下的三大平台之一。另外两个平台是“E-Link”和“E-Bank”。
工行年报显示,2013年,该行为适应消费金融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开发了集网络购物、网络融资、消费信贷为一体的电子商务平台。
2014年,电商B2C平台正式上线。同时,该行面向企业客户开发的电子商务B2B平台上线,提供供应链、专业批发等市场模式,并推出财智商贸产品,为B2B电子交易市场提供集账户、支付、融资于一体的金融服务方案。
成立之初,“e购”发展迅速。2015年6月,时任工商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的侯在接受《中国财经》采访时表示,截至2015年3月,“融e购”B2C商城注册用户已达1600万,累计交易金额超过1000亿元,交易额位居电商前列。年交易额达到100亿元,“融e购”只用了204天;注册客户达到1000万,“e购”仅持续10个月。
“打造电子商务平台是工行抢占互联网金融竞争制高点的战略举措,也是从产业链上守住‘信息流、资金流、商品流’的固本之策。”侯对说道。
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易购平台累计交易额超过1万亿元,2018年,该平台交易额达到1.11万亿元。截至2019年底,易购用户达1.46亿。
暂停「e购」的原因是什么?
然而,近两年来,“e购”的发展有所放缓。界面新闻记者关注到,从2020年到2021年,工行的年报中很少提及“e购”相关的用户和交易量数据。2021年12月,“e购”系统升级,关闭非自营商品或服务的纯现金购买模式。
与此同时,在社交媒体上,“e购”用户也吐槽平台的用户体验。一位用户说,“申请退款,过了一天也没人处理,就算打电话也没人处理。”
用户的体验并不独特。在黑猫投诉平台上,“e购”因为退款难、发货不及时、客服沟通体验差等问题,被很多用户投诉。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银行业从业者指出,银行电商平台的客服能力跟不上,产品选择少,这也是多年来银行电商发展不温不火的原因之一。另外,银行在电商业务上的投入成本高,但发展跟不上淘宝、JD.COM等头部电商平台。用户用脚投票后,粘性降低,银行选择暂停这类业务是必然的。
对于线下“e购”平台业务,工行在公告中提到原因是“业务调整”。
据相关媒体报道,此次调整与监管要求有关。此前,监管层明确要求银行剥离非银行业务,银行旗下不得设立非金融子公司。
国有大行内部人士表示,之前收到过监管“窗口指导”,要求银行剥离非银业务。“监管强调自营平台必须与银行主体分离。考虑到现实情况,银行要么换个平台继续经营主体,要么选择直接砍掉这块业务。”
一位长期研究银行金融创新的学者告诉界面新闻,近两年,市场监管总局、发改委等。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平台经济反垄断、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文件。商业银行的电商平台属于平台经济范畴,受监管约束。
该学者认为,监管有一个重要的导向:引导平台经济进一步聚焦发展方向,这与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精神是一致的。商业银行关闭电商平台也体现了监管聚焦主业的要求。
截至界面发稿,工行尚未回应下架的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