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孩子发烧的很多,家长一定要记住这四点

最近孩子发烧的很多,家长一定要记住这四点,第1张

小儿发烧父母常犯的10误区全解读 宝宝发烧了!每当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们都会焦急万分,要不马上喂宝宝吃退烧药,要不就用“土方”给宝宝降温,要不就赶紧送医院。其实发烧对于宝宝来说并不都是对身体有害的,大多数家长容易对宝宝发烧产生误解。现在就给大家指出常见的10个发烧误区。

如果一个孩子感到发烧,他就发烧了。宝宝哭闹着要热,妈妈摸一下确实会发高烧,但这是发烧吗?其实,孩子感到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用力玩耍、哭闹、刚从温暖的被窝里出来,或者热天在户外等。,但在这些情况下,孩子的皮肤温度可以在10-20分钟内恢复正常,所以发烧的孩子不一定发烧!但如果孩子还是觉得热,不舒服,妈妈可以先通过孩子手掌和颈背的温度来判断体温是否正常。当然,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最能准确判断孩子是否发烧:直肠温度通常用肛温表测量,尤其是小婴儿(正常体温为37℃-38℃);还可以测量腋下或颈部的温度(正常体温为36℃-37℃)。

发烧对健康有害。婴儿发烧了。一定是病毒入侵导致感冒!这是很多家长的第一个想法。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发烧都对身体有害。发烧会激活身体的免疫系统,这是身体的保护机制之一。普通发烧(37.8-40℃)可以帮助生病的婴儿抵抗体内的病毒感染,通常对身体有益。当然,虽然宝宝发烧不是坏事,但家长还是不能掉以轻心。好好照顾鲍晓。

发烧会烧脑(发烧超过40℃是危险的)。婴儿发高烧,会烧坏他的大脑吗?相信很多家长都听说过这句话,所以当宝宝烧到39℃以上时,父母双方都想尽办法降低宝宝的体温。其实发烧伴感染是不会对大脑造成损伤的,所以一般来说不用担心宝宝烧脑或者有什么后遗症。但是当体温高于42℃时,发烧会对大脑造成伤害,只有当身体处于极端的环境温度时,体温才会达到这个水平(比如在炎热的天气里把孩子关在密闭的车里)。当宝宝发高烧的时候,相信大部分家长都坐不住了,赶紧带宝宝去医院。在医生的护理下,宝宝的体温肯定不会达到那个程度,家长不用太担心。

孩子容易因为发烧而抽搐。婴儿发热引起惊厥,这是3岁以下婴儿常见的急症,因为他们的大脑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如果宝宝在家里突然抽搐,妈咪一定不要慌张,也不要拍打、摇晃或大声呼唤宝宝,更不要紧紧拥抱宝宝。事实上,只有4%的孩子会出现热性惊厥。专业儿科医生指出,即使不进行药物治疗,大部分孩子的抽搐也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家长最好不要随意移动孩子,注意保持孩子头部侧卧,避免口腔内的粘液吸入气管造成窒息,同时解开宝宝的衣领,以免太紧影响呼吸。

热性惊厥是有害的。热性惊厥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眼球上翻、面部肌肉强直、痉挛或抽搐等。热性惊厥虽然看起来很可怕,但一般5分钟内就会停止,不会对身体造成永久性伤害。它不会让孩子面临更大的风险。但在下次发烧时,可能会有复发的趋势。如果惊厥持续时间超过5分钟,应立即去医院治疗。

你必须吃药来治疗发烧。如果发烧在38度以下,宝宝精神状态好的话,只要多喝水,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优先采用物理退烧的方法,比如用冷毛巾外敷,退热贴等。一般宝宝体温在38.5℃以上,就要用退烧药了。而且每次服药一定要间隔4-6小时,多喝水。为了避免胃肠道刺激,你应该在饭后服用。退烧药治标不治本,可能会掩盖病情。你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病情变化。最好不要随意将不同的退烧药相互搭配使用,退烧药也不要自行增加使用频率或剂量。服药时间不要超过3天。

如果不及时退烧,体温会一直升高。当宝宝发烧时,父母会紧张地为宝宝尝试各种退烧方法。他们普遍认为,如果不及时给宝宝退烧,宝宝的体温就会一直升高,然后很容易“烧脑”。其实每个人的大脑都有一个“恒温器”,所以感染引起的发热通常在39.5-40℃达到最高点,但很少超过40.6-41.1℃。而且如前所述,只有当身体处于极端环境温度时,体温才会和后者一样高。

温度下降后,不会再反弹。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一般大多持续2-3天。所以当药物强度逐渐减弱时,体温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需要再次治疗。只有当病毒被完全抑制时,发烧才会消失。

如果发烧时体温很高,说明病情很严重。发烧时体温高,病因不一定严重。有的家长认为宝宝体温一直降不下来,感染原因一定很严重。事实上,对药物没有反应的发热可能是病毒或细菌引起的,与传染源的严重程度无关。如果孩子持续高热、精神萎靡、气短、面色灰暗、咳嗽加重等。,即使温度不高,也要及时就医。

口腔温度37.1-37.8℃为低热。这个范围内的温度是正常的。体温在一天中是变化的,通常在下午和晚上达到高峰。低烧的真实范围是37.8-39℃。另外提醒家长,测量宝宝体温的方法有很多。学龄前的宝宝最好不要用口腔测量仪测体温,以免发生意外。建议家长使用耳温枪安全快速地测量体温。发烧可以说是婴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虽然很常见,但是家长还是很紧张,怕烫到宝宝。其实很多家长对孩子发烧的认识存在误区,影响了对宝宝的照顾和治疗,所以要有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应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28471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22
下一篇 2022-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