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暂住证制度

五岭逶迤腾细浪2022-08-15  8

我国取消暂住证 将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

近日,《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改革方案已经中央审议通过,即将印发实施。这次改革提出,扎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暂住证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

去年底,《居住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取消暂住证制度”被明确写入深化公安行政管理改革方案,这标志着我们离居住证时代又近了一步。

在告别暂住证的时刻,有必要回顾一下前世,这个时代的象征。“暂住证”这个词本身就隐含着生活的不确定性,暂住证制度是用来管理人口的,没有任何额外的好处。1984年,深圳率先实行暂住证。背景是政府被质疑对外来人口控制不力,社会保障不力。但2005年前后取消“暂住证”的一些城市恢复了该制度,外来人口犯罪率也出现了反弹。

“暂住证”和“居住证”的区别是天壤之别。在居住证的语境下,过去农民工另类的眼神和戒备的心理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共同的城市发展和诗意栖居的梦想和追求。从暂住证到居住证,体现了政府部门从管理到服务的理念创新,承载了流动人口从义务到权利的待遇转变。

近年来,上海等地在居住证制度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在受到好评的同时,也有一些质疑。质疑的焦点主要是申请门槛和服务内容。比如把高学历、产权房等等作为申请条件,导致对农民工的歧视。居住证附带了金融服务、电子政务、电信充值等功能。,但不触及就业培训、子女教育等流动人口最关心的市民待遇。

申请门槛高,服务含金量低,折射出一些地方政府对居住证的纠结。大多数农民工为城市做出了重要贡献,城市管理者打算通过在工作和生活上给他们提供便利来回报他们。而城市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蛋糕是一个现实问题。

对此,公安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为居住证制度指明了方向。一方面,与居住年限挂钩是相对公平的次优选择。在一个城市生活的时间越长,对这个城市的贡献就越大,就应该享受更丰厚的公共福利。与此同时,“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的界定,让渴望获得市民待遇的农民工吃了一颗定心丸。基本服务涵盖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意味着居住证不再只是漂亮,而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大礼包。

公安部门作为管理机构,首当其冲的就是取消暂住证,实行居住证。但居住证制度能否真正惠民,还要看公安改革方案。各地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大民生投入,做大公共服务蛋糕,让每一个居住证持有人在子女就学、家庭就医、申请公租房等方面都能享受到政策,让长期为城市做出贡献的外来人员通过居住证落户,实现真正的融入。

更多信息请参考专题【南京市居住证】。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19126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