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2022年北京市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地理试卷权威分析
资料来源:首都教育
2022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地理科目考试已经结束。北京教育考试院、北京教科院基础教研中心专家对地理试卷进行了权威分析。让我们来看看:
地理试卷整体分析
2022年是北京实施新教材新高考相结合的第一年,是北京全面实施新一轮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一年。在深化落实以德育人根本任务的思想指导下,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地理卷完善了“德、智、体、美、劳”内容体系,丰富了“四突出、四测试”内涵。
试题设计注重价值导向、整体性和创新性,突出四个偶然性,构建四个地理评价体系,为首都基础地理教育人才选拔和质量提升发挥应有的作用。
1。不断发挥地理学的教育功能,构建当前热点材料体系
1.倡导责任,树立国家资源环境安全观。
粮食安全是“国家最大的事情”。试卷开篇聚焦中国粮食储备,意在引导考生了解粮食生产和流通在中国发展中的“压舱石”地位。
问题18,以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区为载体,意在引导考生了解我国国家公园体系及其生态安全意义。
6、7题以中国深海科学与资源调查为主题,意在引导考生了解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追求美丽中国,探寻高质量发展的地域内涵。
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试题中选取了江苏盐城湿地保护、蛟河流域水资源保护性开发、某陶瓷集团企业转型升级等案例,加强对区域发展方式和路径的多维理解,深入思考高质量发展中“人地关系”的内涵,为建设美丽中国而不懈努力。
3.聚焦“双奥运城市”,促进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问题20重点关注在中学地理乡土课程中开展的以“北京奥运遗产”为主题的研究活动,以学生的视角展现北京从“夏奥会”到“冬奥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唤起考生家国的时代自豪感,展现自信从容的中国气质。试题在激励北京成为“双奥运城市”的同时,引导考生从地理角度探讨奥运遗产对首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继续探索地理试题情境任务的变化,构建素养与意向考查体系
1.创建梯度任务,考察地理探究思维。
考题要加强对考生地理探究思维的考查,通过创设实地走访、访谈调查、研学旅行、农耕体验等情境,设计指向探究环节的测试任务。
第16题重点在横跨京津冀的弥河流域调研考察,从走访水文站到分析数据,到考察弥河发源地山楂产业发展状况,再到从流域整体角度探讨水资源保护措施,通过引导考生通过探究过程实施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2.注重地理表达,探索“三性”的有机融合
考题在继承之前题型的基础上,探索地理探究性、综合性、开放性。
问题20要求考生举例讨论北京奥运遗产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地理意义。考生可从地域文化、大都市的辐射功能、碳排放等角度自主构建,鼓励考生提出独立的、有创意的地理观点,并进行逻辑阐述和论证。该题目标明确,答案多样开放,能为不同层次的考生提供充分展示地理写作素养和创新思维的良好平台。
三。继续引导学生重视地图语言的应用,构建图形信息表达体系
1.延续丰富性,创新图表的呈现形式。
地图等地理图像是地理试卷中最具特色的叙事方式。考查考生对地理图的应用是区分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手段。试卷科学规范,清晰美观,涵盖了不同类型的地理单元和空的不同尺度。既有传统的地图图表,也有形式新颖的创意图表。
图1(b)基于粮库管理系统设计粮食信息界面,图13基于学生视角设计“双奥运城”手绘数据卡。通过构建试卷的图像系统,使考生养成读图的习惯,达到以图促学的目的,引导考生认识地图的审美意蕴,培养其审美素质。
2.增强故事性,激发阅读和思考的兴趣。
试卷的文字叙述饱满生动,贴近学生实际,力求通过地理故事结合考生对事物和现象的体验和理解。
问题19讲述了美国塔科马的约克家族和北太平洋铁路的故事,展示了交通变迁在城市崛起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合约克的生活轨迹,反映了城市服务设施、功能区域与城市内部结构的关系空。地理故事的编排增强了考试情境的沉浸感和亲和力,有助于考生从中迁移地理原理和规律,从而真实地表达素养发展水平。
四。继续注重人才选拔与培养的衔接,构建骨干知识评价体系
1.根据学科性质,考察基础骨干内容。
试卷坚持考查义务教育以来考生的地域积累,注重整合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考试内容突出基础,通过对主要内容的考查,指导教学提质增效,助力“双减”实施。
例如,问题1和2考察考生对中国地形地貌、太阳辐射、地球运动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主要内容的理解。
第8题要求考生根据山东丘陵地区一个村庄的土地利用现状模型图,完成选址、距离计算、林地类型估算等任务。
2.关注学习情境的变化,适度开发教材案例。
充分考虑教学、教材和考试的关系,注意三者在内容、范围和要求上的差异对考试制度的影响。
以新内容为例。第4题侧重于地质历史中生物演化的创造,要求考生根据生物多样性和地表温度的变化来判断生物演化的特征。
基于两版教材使用的陶瓷行业案例,第12题和第13题展示了陶瓷产品的发展历史,要求考生推断设计和开发对陶瓷产品升级的重要作用。
3.体现学术段衔接,服务高校人才选拔。
根据学业水平考试的目标和要求,合理设计试卷难度结构和试题数量。考题考虑到考生回答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可以起到衔接高中和大学地理教育的作用。
第17项(1)要求考生结合图像分析岛屿的天气情况。考生需要结合海岛位置、天气系统、地形分析主导风向和降水,融入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体现试题选择。
地理试卷分析
北京市2022年高中学业水平分级考试地理试题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2017年)》为基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考改革的新时代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落实德育根本任务。2022年是北京考生使用新教材、实施“双降”政策的第一年。地理试题实现了平稳过渡,体现了良好的连续性。试题要紧密结合北京市地理教学实际,科学设置试题难度,做到稳中求新,体现首都特色。试题注重创设真实情境,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突出考查地理的思路和方法,注重地理核心素养,充分发挥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的选拔和教育功能,对高中地理教学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一、地理试题的主要特点
1.注重全面发展,强化育人价值。
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比如:选择题第9题,通过对比图中林地、耕地、菜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渗透劳动教育;综合题第19题(3)“解释城市适合散步的原因”,渗透在体育教学中;第20道综合题“北京双奥运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培养家国情怀。
试题着眼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比如:选择题第一题,比较两地“冬至”的天数;选择题第14题,判断苏里南和中国广东省是否迟早会迎来“中国农历新年”。
考查粮食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强化学生的国家安全观。比如选择题1-3题通过“智慧粮库管理系统”考察粮食安全;选择题6、7题通过“一艘中国科考船赴西北太平洋进行深海科学与资源调查”考察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综合问题第18题通过三江源国家公园考察生态安全。
试题注重拓展国际视野,引导学生树立人类共享未来的共同体意识,充分体现了地理独特的教育价值。比如选择题第14题和第15题考察南美洲北部国家苏里南;第17道综合题考察了印度洋岛国毛里求斯;综合题第19题考察了太平洋东海岸的港口城市塔科马,等等。
2.回归地理课本,关注课堂表现。
落实新课标,回归课本主要知识。
部分测试教材与教材相呼应,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应与知识相联系,充分考虑新课标教材的内容进行实施和考核,以指导教学关注课标,用好教材。
比如选择题第四题,不同地质时期生物多样性和地表温度变化相关问题的答案,难度不大,意在落实新课程“利用地质年代表等数据简述地球演化过程”的标点符号。
有些考试材料来源于课本,在熟悉的情境中,通过变换提问角度,可以考查考生对主要知识的深刻理解。
如问题12、13,某陶瓷企业集团新产品开发流程及区位变化信息来自不同版本教材的熟悉案例,旨在考察骨干知识产业的区位因素及发展变化;第18道综合题,三江源国家公园成立于2021年10月。素材回归教材,提问角度新颖,从不同角度回应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理念。
关注课堂表现,反映学生学习过程。考题重点考察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和学习过程。既有经典的图像,也有新颖的问题,体现了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显性思维逻辑,以及地理数据与图像之间的转换。
比如选择题第五题通过经典地质剖面考察学生对时间空信息的逻辑表达和分析;
综合题第18题(2)是以水的“收支”来判断扎陵湖和鄂陵湖是淡水湖的主要依据;
综合题第16题(1)根据数据表绘制统计图,将数据信息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并对图像进行描述和分析,考察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的学习过程。
3.呈现多样情境,突出素养导向。
试题丰富多样,真实生动,包括生活情境、生产情境、学术情境等。试题考察学生基于复杂现实情境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突出素养导向。
试题图文并茂,科学美观,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
全卷共有13幅地理图像,涉及区域图、地质剖面图、土地利用示意图、海平面气压分布图、统计图等。,引导学生从图像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多角度深入思考,按照学科逻辑组织语言回答,通过表达的层次反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刻画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核心素养水平。
情境连接学生的生活。
比如,综合题第20题,创设了一个中学以“北京奥运遗产”为主题进行调查的情境。通过呈现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相关材料,调动学生自身对“双奥运”的体验和体会,拉近试题与考生的距离,帮助学生从多个方面系统思考北京奥运遗产在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地理意义,展现综合思维和人地关系。
生产形势重在工业发展。
例如,多项选择题的问题8和问题9创建了一个中国山东省丘陵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学生需要耕地、菜地等不同农业生产活动下表层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来判断化工厂选址的合理性。
综合题第16题创设了一个学校的中学生去弥河流域实地调研的情境,根据海子水库多年来的净流入量绘制了一张统计图;根据兴隆县山楂产业的资料,总结了当地发展山楂产业的有利条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在劳动教育和学习农业等实地考察中的经历和感受,综合分析区域内地理要素的特点,展现自己的地理实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水平。
学术情境彰显学科魅力。
如选择题第四题创设了寒武纪至新近纪生物多样性和地表温度变化的情境,展示了漫长地质历史中生物多样性、地表温度和物种灭绝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综合问题第17题造成了毛里求斯岛的情况。学生根据地图和海平面气压分布图,综合分析了毛里求斯半球的位置、相对于气旋中心的位置、地形特征、强热带气旋影响下的主导风向和降水量,展示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水平。
4.灵活开放提问,考察创新能力。
题型灵活开放,体现了探究性、综合性、开放性的融合,考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综合题第19题提供了美国塔科马的图文资料,以及热爱中国文化的年轻人约克的经历。增强了情境的代入感,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创造性地思考城市适合步行的原因。
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图形材料,讨论了北京奥运遗产的地理意义,以帮助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他们可以根据提示,从地域文化、大都市辐射功能、碳排放等角度出发,也可以构建自己新颖的分析思路,组织语言回答,充分展现自己的地域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对地理教学的启示
1.培养核心素养,发挥学科教育功能。
深入解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基础知识点,明确主要内容及其地理原理、地理方法和地理思想。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能力水平要求,界定相应的动作动词水平,发掘课程标准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人地和谐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乃至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等地理核心素养的价值。
设定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和人文环境,理解坚持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地理的教育功能。
2.优化课堂教学,体验解题过程。
回归教材,关注多版本教材,将教材内容与时代性强的社会话题、学生熟悉的或身边的真实案例相融合,创设能贯穿全班甚至全单元的学习情境。对于每个单元、每个课时,都要理清核心问题的线索,借助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使知识体系问题化,按照学生的认知逻辑进行教学。
设计有序推进学生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获取和解读图形信息,合理使用地理工具,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灵活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培养学生“基于情境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的地理思维过程。
3.加强地理实践,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地理实践是支持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地理教学应该把实践活动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鼓励学生开展实地考察、户外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体验一个相对完整、规范的实践过程。
在设计和实施地理实践活动时,要以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为目标,与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去观察、行动和思考,逐步建立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地理实践的积极性,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表现性评价。
4.设计开放性问题,评价思维结构。
在课堂教学和作业布置中多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真实复杂的地理问题,摆脱答案模板对学生的影响,减少教师对学生思维的过度牵引。
鼓励学生通过小组报告、写论文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使用结构化的评价方案,判断学生思维结构的思维发展状态,如非结构化、多点结构、关联结构等,对学生的问题给予针对性、个性化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