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沙漠遍布,却是渔业大省!内陆湖中的大鱼是从哪“飞”来的?

新疆沙漠遍布,却是渔业大省!内陆湖中的大鱼是从哪“飞”来的?,第1张

新疆沙漠遍布,却是渔业大省!内陆湖中的大鱼是从哪“飞”来的?

新疆是中国最大的省份,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其中近一半是沙漠。在漫长的岁月中,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原因,新疆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这些自然资源不仅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很少有人知道,新疆虽然地处内陆,但却是中国的渔业大省。

根据今年全省最新渔业生产数据,新疆鱼类年产量为45万吨。其中,海洋鱼类超过15万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人均淡水量仅为375立方米,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左右。这说明了中国人缺水的事实。新疆虽然远不如山东等沿海省份,但人口不多。除了满足渔业资源的需求,还可以向其他地区输送大量的水产品。理论上,广阔的沙漠地形和干燥的内陆气候会加速水资源的流失。尤其是内陆地区的地表湖泊,季节变化很大,河床经常干涸。如何大量养殖鱼类?

沙漠的秘密是让你保持年轻。

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新疆有特殊的水源,滋养了生态系统,使鱼类能够稳定繁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新疆出现了土地沙化、沙尘暴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这种情况在西北地区尤为突出。那么,为什么很多绿洲周围都是沙漠而不是沙漠呢?水从哪里来?它是如何穿越茫茫沙漠,变成绿洲的?

这是因为内陆地区的大部分水来自融化的雪山。而青藏高原则是一个巨大的湖泊,每年吸收储存大量降水,然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释放出来。高原上还有一种特殊的地下水——冰川融雪水。这些雪水主要由广袤沙漠中黑暗的地下河输送。当它们到达洼地时,它们会冲破松软的地面,冲到地表。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大的洼地里长出了芦苇和树木,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沙漠奇观。

最典型的就是准噶尔盆地的草原——千泉湖国家湿地。这片天然湿地,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中国第二大淡水湖玛纳斯河上游,是中国重要的湿地之一。千湖湿地总面积1311.3公顷。整个湿地的水源来自3000多处地下泉水,因此被称为“千眼泉”。

湖区四周环绕着芦苇、次生林和天然草原,一年四季水源充足,为成千上万的鸟类提供了完美的环境。

同时,千泉湖中生长着大量的鲤鱼、鲫鱼、鲢鱼、白虾等水生生物。当地少数民族居民长期以渔猎为生,刚抓到的鱼只需戳在地里烤着吃。人们会载歌载舞庆祝丰收,感谢上帝的恩赐,然后坐下来品尝新鲜美味的鱼。而这种传统的捕鱼方式一直流传至今。每年春天,当春暖花开时,成千上万的鱼开始在湖上游泳。这些鱼在水中游动时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非常漂亮。每年三月,山东渔民都会来到这里,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收获优质的鱼类。收成好的时候,一天下来,他们能收获7吨左右的鲜鱼。

内陆湖泊丰富的渔业资源从何而来?

如此丰富的渔业资源从何而来?是不是像当地人说的,像千眼之春一样,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如果不是,它们为什么能繁殖?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对川西北岷江上游进行了调查研究。这个地区有许多大型淡水湖,其中岷县最为集中。因为内陆湖泊的环境比较封闭,所以很难理解鱼类最初是如何出现在湖泊中的。

其实内陆湖泊和湿地的鱼类来源有点奇怪。因为它们都是由水生昆虫经过漫长的进化而来,而不是来自海洋或河流。然而,如果没有这些动物的参与,鱼类将很难生存。为什么会这样?当然,鱼不是空出来的。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内陆湖泊中可能出现的早期鱼苗有几种。

“千年草籽,千年鱼”

由于鱼卵周围有一层特殊的保护膜,鱼卵可以在很多环境中保存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直到环境温度适合生长,鱼卵膜破裂。这也是鱼籽能存活很多年的原因。鱼籽之所以能存在到今天,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1.水溶性:鱼子含有大量的水和矿物质。地球本来就是一片海洋,所以在漫长的地质变迁中,即使是内陆地区,也形成了天然湖泊,也保存了一些鱼类。当遇到暴雨或洪水时,鱼卵很可能与土壤混合,被水流冲走,然后被雨水冲走,为后来的一些内陆湖泊提供鱼苗。

“媒体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类似于蒲公英种子。蒲公英的种子可以借助强风和动物的附着进行长距离的传播,使它们成为自己的腿。当风雨把种子吹成空时,种子会与空气体中的水分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一种叫做“乙烯”(Renochrome)的物质,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受精卵也可以喝。利用鸟类迁徙到遥远的内陆湖泊的距离,当温度合适时,鱼卵会长成鱼苗,开始新的生命延续。

飞鱼

小时候总觉得听老人们说天上有“鱼落”或者“鱼飞”很奇怪空,但想起来,也就不难理解这种现象了。天空中像蝴蝶一样飞舞的云空就是我们常说的龙卷风。这是一种非常强大而神秘的天气现象。人们看到它就会想到“龙卷风”这个词。当龙卷风来袭时,它会穿过海洋或湖泊,形成“水龙卷”,将大量的水和鱼带入100米高的空,然后“长途跋涉”,直到龙卷风消失,让鱼群从空落入一些最难进入的池塘。

在新疆,有很多像千泉湖这样的沙漠绿洲,它们像珍珠一样被蚌壳包裹着。它们有一种天然的魔力——它们能让人在茫茫戈壁滩上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力量。这就是新疆独特的沙漠绿洲景观——千泉湖群。绿洲不仅给我们视觉上的震撼,更是名副其实的沙漠“生命之源”。他们不仅给千百年来无数的商队和旅行者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当地人,续写了人生的篇章。

新疆发展渔业会不会破坏生态平衡?应该禁止捕鱼吗?

过度开发渔业资源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和很多行业一样,产量和效益是渔业在发展初期的发展目标。但由于过度捕捞,渔业资源衰退严重。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环境污染严重。尤其是水体的富营养化非常普遍。随着水产养殖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捕捞速度的加快,渔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在迅速增加。而渔业农业的不规范导致鱼类数量锐减,曾经清澈的湖泊水质下降,湿地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对此,很多人认为有必要立即禁渔,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事实上,国家长期以来一直在保护新疆的环境。从1980年开始,新疆在塔城市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塔城野生巴旦杏自然保护区,此后又增加了几十个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湿地公园。近年来,随着新疆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新疆各级政府也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2012年发布的《新疆自治区湿地生态保护条例》进一步明确了禁渔期,实现了渔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

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原有的渔业逐渐被其他产业所取代。但由于过度捕捞,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部分水域濒临灭绝。湿地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和净化水质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湖泊和湿地的经济产量正在下降。修复受损皮肤后,又恢复了原本的美丽。

回顾新疆的渔业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新中国的发展史。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60多年来,新疆渔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在这期间,有辉煌也有曲折,成功更多的是挫折和教训。短短几十年,我们的国家仿佛在沙漠中开辟了一个又一个绿洲,我们的人民在这里辛勤劳作,捕鱼,虽然收获往往伴随着损失。谢天谢地,我们已经弥补了损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tour/71741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13
下一篇 2022-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