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的历史演变过程

压岁钱的历史演变过程,第1张

除夕夜,吃完年夜饭,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祝他们除夕平安。压岁钱的来源不得而知。起源较早,但真正流行于全国是在明清时期。

古代的压岁钱有两种:专用钱和通用钱。特别的压岁钱是仿制品。其材质为铜或铁,形状为方形或长形。通常,钱币上刻有“好运”、“福禄·犀首”和“长寿”的字样。有些压岁钱是直接给晚辈的,有些是晚辈睡觉后放在床脚或枕头下的。

汉朝

现存文献记载的压岁钱最早出现在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赢钱,或者大赢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一种硬币形状的辟邪物,供佩戴和享用。

背面铸有各种图案,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辰等等。

唐朝

在宫廷里,流行春天花钱。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中相互拜祭的日子,民间没有这种习俗。《子同治鉴》第二十六卷记载,杨贵妃生下一子,“玄宗关注,喜赐贵妃金银洗子”。这里洗孩子的钱不仅是贺词,也是长辈给新生儿辟邪驱邪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了立春,被称为春节。原本属于立春的习俗也被移到了春节。春天撒钱的习俗演变成了给孩子压岁钱的习俗。傅查敦冲的《燕京年谱》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用彩绳穿钱,编成龙形,放在床脚,叫压岁钱。长辈给孩子的也叫压岁钱。”

明清

大部分压岁钱都给了有红绳的孩子。"用五颜六色的绳子穿上钱,并把它编织成龙的形状,这被称为压岁钱."所以有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做“串钱”。

中华民国

长辈用红纸包100便士作为晚辈的压岁钱,取“长命百岁”之意。换成纸币后,长辈们喜欢用连号新币做压岁钱,寓意连续好运,连续升官。

现代

20世纪50年代:改币制时,压岁钱开始以五分钱、一毛钱给,要打一个耳光、一个恭敬的手势才能拿到。

20世纪60年代:那时候大部分家庭的经济状况都很差,一年四季都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看糖。把“压岁钱”换成几块糖,一家人都很甜蜜。

70年代:早期经济形势还不是很好,但是“压岁钱”真的是钱。大多数在新年祝福中磕头的孩子可以得到五到十元的压岁钱。

80年代: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与压岁钱的多少成正比。城市里的人经常给孩子几十、几百块钱,他们开始用“红包”的形式给。

90年代:压岁钱不再稀罕。不动胳膊不抖胳膊就能拿到几百块。但是,你手里的很少。一部分是父母拿的,一部分存银行,一部分是自己花的。

21世纪初: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传统意义上的压岁钱逐渐走样。大人面对面发压岁钱,小孩也开始比谁都多得压岁钱。

根据2014年的问卷调查,90个孩子在春节期间一共收到了43.8万元的压岁钱,每个孩子大约收到了4867元。其中,超过一半的孩子收到的压岁钱总额在1000至5000元之间。参与调查的90个孩子中,父母是公务员的压岁钱平均水平最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tour/29637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6
下一篇 2022-06-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