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人文

立陶宛人文,第1张

立陶宛民间文学非常丰富。16世纪中期有了文字,17、18世纪除了宗教作品,也出现了反映人民生活的作品。

文献综述

18世纪,诗人多尼莱蒂斯(1714 ~ 1780)写了一首长诗《一年四季》(死后于1818年出版),奠定了立陶宛民族文学的基础。他的传统被像波什卡(1757-1830)和巴拉纳·乌斯卡斯(1835-1902)这样的诗人所继承。


前者以长诗《雷玛依泰与立陶宛的农民》(1886)闻名;后者的长诗《安尼克夏伊松林》(1860),通过描绘枯萎的松林景色,曲折地反映了立陶宛农民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情况。

20世纪80-90年代,立陶宛开始了资产阶级的“民族觉醒”运动。这时,出现了作家和政治理论家库杜尔·卡(1858 ~ 1899)、诗人迈罗·尼斯(1862 ~ 1932)和马契斯-凯克斯·塔斯(1867 ~ 1902)。他们都在作品中表现了民主知识分子对民族解放的渴望。

女作家格玛依泰(1845 ~ 1921)成为19世纪立陶宛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描述了农民的艰苦生活,揭露了沙皇和地主的统治以及天主教牧师的暴力。

开发

随着1905年俄国革命的爆发,无产阶级文学在立陶宛诞生。这时出现了作家兼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米茨卡维丘斯·卡普苏卡斯(1880-1935),吉拉(1886-1946),雅诺什(1896-1917)等人。雅诺尼斯是立陶宛第一位无产阶级诗人,他的诗歌预言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到来。

十月革命后,在1919-1940年资产阶级法西斯专政时期的立陶宛,出现了许多有才华的作家。他们团结在进步刊物《第三条战线》的周围,包括奈利斯(1904-1945)、茨维尔卡(1909-1947)、蒙特维拉(1902-1941)、蒂尔维蒂斯(1904-1969)、文茨洛娃(1906-1971)和科尔萨卡斯。

内里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民歌抒情诗,对立陶宛诗歌的发展影响很大。茨维尔卡的小说《弗兰科·克鲁克》(1934)和《养育我们的地球》(1935)在这一时期的进步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三阵线》主编文茨洛娃是诗人兼小说家。他在1954年访问了中国,并写了《中国之旅》一书。

在立陶宛建立苏维埃政权后和卫国战争期间,所有这些作家和诗人都继续写作。在战后时代,古代蒂斯-古扎维丘斯(1908 ~ 1969)占据了重要地位。他的长篇小说《铁匠Igno Tass的真相》(1948-1949,1951年获斯大林奖)、《兄弟》(1951-1955)、《阴谋》(1964-1965),描写了1918-1926年立陶宛人民为建立苏维埃政权而进行的斗争,也是代表作。

新作家

此外,立陶宛新作家不断涌现。女作家西蒙娜·尼蒂泰(1897 ~),小说家兼剧作家巴尔图西斯(1909 ~),小说家斯卢茨基斯(1928 ~),诗人梅雷拉蒂斯(1919 ~),列梅里斯(1921 ~),小说家阿维日乌斯(1922 ~)等。其中梅雷莱蒂斯以诗集《人》(1961)最为著名,并于1962年获得列宁文学奖。阿维日乌斯的小说《失去的家园》(1973)获得了1976年的列宁文学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tour/29595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6
下一篇 2022-06-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