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造像的特点

大足石刻造像的特点,第1张

公元892年至1252年(晚唐景福至南宋淳祐)的360年间,大足先后建有佛教、道教和“三教”造像34尊,约占大足石刻造像总数的80%。其中,除北山摩崖造像雕刻于公元892年的晚唐景福元年外,其余均建于公元1082年至1252年北宋元丰至南宋淳祐的170余年间。

13世纪末、南宋末年,石刻因战乱中断。到15世纪末,明朝永乐年间,摩崖造像逐渐恢复,并延续到清末。15世纪初至19世纪末(明清)的500年间,共有39尊摩崖造像,其中不乏精品,但多为小型造像,数量不到当今大足石像总数的20%。

[/h]1..初唐造像的特点

初唐佛像一般仍保留隋代造像遗风,造型多为丰满、丰满。佛像头部略大,身体略短。全脸和偏方。

像圆绳一样的脊经常用在衣线上,垂下的布料铺在圆形或六边形的台座上。布料的褶皱是翻折的,已经成为流行的款式。这种基座风格和线条是前所未见的。

佛髻从北朝末年到隋朝比较扁平低矮的样式发展到比较高的样式,发旋越来越多。水波髻又自由转动,线条活泼,起伏明显。

菩萨身材略丰满,体态发展更自由。佛、菩萨、罗汉弟子、天王、力士、供养者等。,他们都有更明确的职责和更强的个性。可以说佛经中描述的神都完成了,个性化的神出现了。

随着武则天称帝,僧人伪造了《大云经》,宣称武则天是弥勒佛的诞生。在这股风的影响下,各地建造了许多弥勒佛。弥勒佛倾向于坐直(双腿下垂,倾斜)。

[/h]2..唐代雕塑的特点

唐朝的鼎盛时期可以说是佛像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雕像舒展对称,结构合理。他们已经完全摆脱了隋初唐时期那种佛头太大,姿态略显僵硬的感觉,动作极其自由活泼。

佛头与身体比例合理,脸型丰满,方圆适中,头发呈波浪状或螺旋状。除了齐肩和袒胸的右肩大衣,以及夹克束带的大衣之外,流行所谓的方领下垂大衣,里面有monk的支撑和裙子,而且很丰满。用腰形台座,六边形、八边形、圆形或花形底边,布面覆盖,布面花纹转动生动。

菩萨多束高髻,发型优美,五官端正,上身赤裸,腰束,重心扭向一侧,体态极其生动迷人。丝绸也是动态的,机智活泼。

3。中晚唐五代造像的特点

晚唐造像与五代(907 ~ 960)造像相似。此时的造像尚属唐代风格范畴,但技法略显落后。盛唐时期那种气势磅礴、自信洒脱的风格逐渐消失,变得更加内敛,略显生硬。坐在佛下垂的基座上,基座的大裙退去,只歇在基座的边缘。

菩萨感觉有点不太自由,衣服、腰带、帛等装饰有点简单,身材匀称,但气势夸张。由于晚唐到五代时期只有百余年,佛像存世不多,有些特征介于唐与宋文志之间,不易区分,可以仔细斟酌。

唐代佛像的特征

1。脸型饱满,头是螺旋或水波发型,肉髻高于隋朝,大耳下垂,神色稳重而不失慈祥。

2。身材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满,露出的胸肌起伏变化,逼真。

3。姿势自然舒展,动感很强。

4。服装配饰有过肩、右肩袒胸、背带裤、蕾丝,更多的是方领,质地柔软轻盈。

5。基座大多是束腰的,有六边形、八边形、圆形或花状底边。

6。流畅的服装线条,下半身褶皱像桌布一样挂在座位前,具有那个时期的特征。

7。镀金是红色的,这是那个时期的特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tour/29528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6
下一篇 2022-06-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