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山位于大足区龙岗镇东20公里的石马镇新生村,海拔374.1米。造像出土于公元1094年至1151年(北宋绍圣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雕崖全长71.8米,崖高3.4 ~ 5米,一般编号为16号,其中有12个造像龛。此外,尚有造像20尊,碑刻8处,记录8处,工匠姓名如文唯一、文居刀、金等。石门山摩崖造像重点保护区1.06公顷,一般保护区1.30公顷,建设控制区5.50公顷。
石门山摩崖造像是佛教和道教的结合,尤其是道教的那种。比如玉帝二号龛外的千里眼像,两眼如铃,仿佛能看到千里之外;顺丰耳朵长得又丑又怪,张耳认真听着;二是肌肉结实,肌肉和脉络外露,手法夸张。七号皇帝一脚五通,左脚独立一个风火轮,额头宽,眼睛深,嘴巴大,嘴唇厚,袍服飞扬,有如风来去之势。10号黄三洞现存塑像35尊,典雅精致,衣纹叠展,写实“人间味”多于“神味”。12号,东岳大帝变相神龛98尊,中间是东岳大帝和舒鸣皇后,反映了10-13世纪(宋代)东岳家族在道教神灵中的显赫地位。佛教的主要题材有药师龛、水月观音龛、释迦牟尼龛、十圣观音石窟、孔雀王铭靖边石窟、马哈力帝母龛等其中以六号十圣观音洞最为精美。
石门山石雕是佛道交融的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佛教造像中的十圣观音洞、孔雀王铭的变洞、大梨园皇母祠、道教造像中的黄三洞、凌冰像等都是同类中的代表作品,展现了宋代造像雕刻技艺的精湛,也反映了宋代佛教与道教并存的事实。
石门山石窟,开凿于宋代,位于大足区东部石马镇新生村石门山顶,因山中两块巨石而得名。其沿岩造像,共13龛,或仙或佛,或鬼神,居一区,无不玲珑剔透,玲珑剔透。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