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取暖方式

中国古代取暖方式,第1张

众所周知,故宫是中国古代的皇城,总面积72万平方米。其中分布着70多座琼玉,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拥有600多年历史,如此宏伟的皇家建筑足以让全世界惊叹。但是,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这么庞大的皇宫,里面的皇帝、皇后、后宫主人,冬天是怎么保暖的?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吧。

宫中取暖,每个朝代每个世代都有自己的特点。早在汉代,未央宫主要靠辣椒取暖。

没错,就是你平时炖肉用的“辣椒”。连皇后的寝宫都叫“椒室殿”。

当然,如果用辣椒泡脚保暖,根本起不到抵御寒冷的作用。皇帝、皇后和小主人的刺骨寒风早已冻成了冰淇淋...而且还是胡椒味的。......

花椒如何起到防寒的作用?原来汉代的工匠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花椒特殊的保暖功能,于是将花椒打碎,掺入泥中,成为一种简易的保温涂料。这种保暖方法一直沿用到魏晋,效果很好。

以上都是西汉历史学家刘欣在《西京杂记》中记载的。但是单靠花椒的隔热涂层是远远不够的。“女王胡椒室庙”以刺绣、肉桂为柱、火屏、羽毛帐篷、榅桲等装饰,展现冬天的温暖胡椒室寺遗址

不同的朝代用不同的方法来温暖他们的宫殿。清朝丁琪媛京的时候,满族人把他们在东北独特的取暖经验带到了故宫——地热取暖。

其实早在明初,永乐皇帝命人修建紫禁城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了供暖的问题。

今天我们在参观故宫的时候可以注意到,宫殿中轴线上的大殿和东西两宫的正殿都是遵循朝南的原则,以便最大限度地吸收阳光。

当然,在北方的严冬,仅仅靠太阳取暖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你想坐在温暖的房间里看漫天的雪,呆在暖阁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那么,什么是温暖呢?简而言之,庙里的地面和炕面都是可以加热的暖气滴,有点类似东北冬天的两大法宝:地热和火炕。通过下面的暖地结构示意图,可以帮助你了解暖地的基本情况。

根据宫廷档案和相关典籍的查询,每年十月天气转冷时,宦官在殿外檐廊下的炉门处点燃木炭,然后将点燃的木炭倒入地下炕的入口。

点燃的木炭产生热空气,沿着火道流向地下,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到殿内,逐渐加热室内的地砖,使室温升高。

但是,不要以为皇宫取暖用的煤、炭和我们自己家里取暖用的是一样的,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东西。

先说这种煤,但来自宁夏的太西煤,特点是乌黑、一尘不染、无烟无味的燃烧,被称为“御用煤”。

另外,这种木炭,又名“罗红木炭”,听起来很美~ ~ ~

这种木炭是用顺天府通州、大兴等地的木材制成,然后运到Xi安外统一储存。冬天需要烧煤取暖的时候,会有专人运到故宫。现在在北京Xi城外,还有一个地名,叫罗红厂,是存放罗红木炭的地方。

清代皇帝、皇后、小业主用地热、火炕取暖,室内无明火、无烟雾,确实比汉宫胡椒室庙的取暖设备先进很多。

工匠们将排烟管道设置在室外,既能避免烟花爆竹对室内空气的污染,又能防止煤气中毒。安全、卫生、经济、实用。

同时,殿内布置有熏房,用搪瓷或铜制成,可作为熏房使用,也提供了另一个辅助热源。

用香的习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在古代,熏香是用陶瓷烧制的。明清时期香的生产和使用进入了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看着故宫内外不同的厅堂和卧房,有不同种类的熏房。

仅仅靠地热,火炕,烟灶来提高室温,在正厅周围通风是没有用的。于是,宫人们用门帘和门缝紧紧堵住门窗缝隙,力求不让来之不易的热气被北风吹走。

但抱着手炉在暖馆看雪景,需要资金支持。因为烧热需要炭火,所以成分的量是由箱供给的,多退少补。日供的具体标准是: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贵妃,90斤;贵妃,75kg;公主,30斤;王子,20斤;孙凰,10斤。

如果没有足够的地方,还想天天享受地热能,还抱着一个熏房,那就要自己掏钱了!

此外,厚重的宫墙也能起到御寒的作用。宫殿通常由庭院组成,每个庭院都有独立的围墙。既能有效隔离空房间,又能抵御刺骨寒风。

当然,也有一些皇帝对上述取暖方式并不满意,他们特别钟爱“人体取暖法”,即将手放在宫娥身上取暖,用“香肌暖手”,如唐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tour/29182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6
下一篇 2022-06-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