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城市、城墙、城堡的防御建筑,中国古代城市的城墙分结构和功能,主要由城墙、女墙、城垛、塔、角楼、城门、瓮城等组成。大多数城墙都被护城河包围着。根据建筑的原材料,可分为夯土墙、土坯墙、青砖墙、石墙、混合砌筑等几种。
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墙都是用泥土或砖石砌成的刚性实体,有一定的厚度和高度。它的位置,一般在城市或建筑群周围,起到划分空和阻隔内外的作用。这种用人工建筑屏障将某空房间围起来的方式,起源于原始社会房屋的围墙和栅栏,后来发展为聚落的围墙村。当聚落扩展成城市后,就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形式。
此后一直为边疆、边境地区的人们所使用,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多种内涵的强大边防体系。因此,城墙的出现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它的对外防御。划分或隔离空或区域的作用是次要的。中国最早的城墙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主要分布在当时的各个城市。随着城市越来越多,后世也修建了大量的建筑。由于古代战争中的进攻手段一直相当原始,城墙这种并不十分先进的防御结构在中国一直使用到封建社会末期。
先秦时期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城墙的发展是怎样的?除了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另一个来源是中国古代文献。里面有很多关于筑城的记载。例如,在古代,韩曙的《史·货殖》:“晁错反复说:...神农教:石城十步,汤池百步……”韩曙郊祀志:“黄帝为五城十二楼,候神人当道。”轩辕本纪:“黄帝筑城,造五城。”
黄帝内经:“帝杀蚩尤,故筑城。”《史记》补充了黄三的编年史:“黄仁...有九兄弟,分九州及其主城。”神农、黄帝、黄仁等。上面提到的,都是古代著名的领袖人物,他们的时代大约相当于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献中提到修建城墙是必然的。
半个世纪以来,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四省共发现新石器时代城址30多处,如章丘城子崖、寿光边王、阳谷景阳岗、王成刚茌平教场铺、河南登封平凉台、湖南凤县城头山、湖北荆门天门石家河等。
然而文史中关于夏代建城的记载却很少。《吴越春秋》说:“你筑城保君,筑国保民,是此城之始。”《淮南子》也载:“谷夏三市。”据之父鲧说,舜的建立早于夏朝,却未能为舜治好天下水患。夏朝自虞至桀,先后有14王、17王,历时400年,帝都曾六迁(据古籍《竹书年表》)。石在镕即位时,万诸侯来朝。由此可以推断,全国各地进行的造城活动应该不亚于上辈子。
《管子》有云:“夏人之王(城),外雕二十七蝶十七室...陶与四书治水...人们知道城墙、门楼和房屋。”虽然目前缺乏这一时期的城墙实例,但推测自夏在各地大力治水以来,夯土筑堤、筑城的技术和经验已经超越原始社会,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商朝统治六百年,十六国三十王,历史上六次迁都。商汤开国的时候有三千个诸侯,他们建的城不会少。目前有一些商代遗址的例子,从商代早期到商代晚期,从帝都到封邑。除了商代晚期都城殷(今河南安阳)的城墙没有找到外,其他城市都已建成,建造技术也有了显著进步。
周朝进入封建社会,裂土割草,封诸侯,诸侯之下又多了一个诸侯,于是又出现了一次筑城高潮。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国兼并战争不断,建城活动增多。除了建设新城市,修缮和扩建工程也很频繁。此时的城市不仅是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和居民的聚集地,也是封建等级制度的象征。就城市的具体建筑而言,不同等级的城市在城区、城墙、城门和角楼上有不同的高度。
如《五经异义》曰:“天子之城七雉高,隅九雉高。”《周立考公基》也说:“宫门造五只,宫角造七只,城角造九只...宫门造于都,宫角造于王城。”正文的角是炮塔。“雉”是计量单位,高约一尺,长约三尺。所以,当用九、七、五……系列测量各级城市高度时,相差两尺。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制度已经不为社会所遵守了,原因是诸侯的越轨。
秦汉
秦始皇打平群雄,统一中国,建立了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霸权。但其统治中心咸阳至今未发现其都城城墙,与前一夜的都城殷一起,是中国古代城市的特例。但秦咸阳宫仍有宫墙存在,秦始皇的骊山陵也使用了两道城墙,说明当时并没有废弃使用城墙的制度。
汉朝是中国第二强大的封建王朝,建城活动也非常活跃,尤其是西汉长安、洛阳的修建。据《汉惠帝纪》记载,“长安是元年的城市...第一个月。”“三年春,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六千人,城为长安。30号停吧...六月,诸侯二万,列侯弟子二万,长安。”“五年了...第一个月,长安六百里内有十四万五千男女复吸。我们30号去吧...九月长安成市民户。”
这是正史上最早最详细的筑城记录。通过考古发掘得知,西汉长安的平面为不规则正方形,城墙总长25.73公里。《史记·汉代以来名臣年谱》也记载:“(惠帝元年)安西、华北元年。”《汉宫阙书》还载“(孝至)四年(长安城)东,五年北”所建,与前者不同。
但至少两者都说明了城市的建设是分阶段、分方面进行的,从集中人力、缩短运输路线、便于管理监督、短时间内取得早期成效等方面来看,无疑是非常科学合理的。据《汉书·地理》记载,自西汉至汉平帝,有“130郡,1314郡,32路,241侯国”。建成的城市数量可想而知。据《后汉书·郡国志》可知,东汉有“郡国150,郡市道侯国180”,比西汉略少。
三国二晋
三国时期,曹魏都城为邺城,长方形平面,东西3000米,南北2160米。城墙全长10.32公里,西墙建有铜爵、胡锦、冰井三套。这种在城墙上修建塔、亭、阁,与亭、路相连,并在其下开凿窑洞存放粮食、兵器,即集观赏、娱乐、仓储、防御于一体的方式,可以说是对盛行于帝王宫殿三代的高层建筑的巧妙改进,同时也将城墙自古以来的主要防御功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后来三台扩大使用,历经后赵、前燕、东魏,止于北齐。
北魏李道元《水经注·章水》:“(叶)城西北三集,皆依城而立,巍峨雄伟,高如若山。建安十五年(220),吴伟奏...其中,十英尺高的铜雀台有数百间房屋...(后来的赵)石虎增加了两尺。搭个房子,把几栋楼的屋檐连起来,盖起来,相互隔开...它有五层楼高,十五尺高,离地二十七尺,而且它还是楼顶的铜雀,这样它的翅膀就能飞了。"
“南面金鸟台,高八尺,有190间房子。北冰井露台也有八英尺高,有140间房子。上面有一个冰室,里面有几口井,有十五英尺深,里面有冰和石墨。石墨可以写成,也叫石炭纪。还有小米窑和盐(窑)要准备。”由此可见三站之宏伟。
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各割据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惜重金建城。比如通宛城,位于今天陕西省靖边县北部,是十六国的夏都。据《晋书·赫连勃勃录》:(赫连勃勃)在阿里陵的叱喝下,成为大宗师,法陵山北十万人,夏十万人,在朔方以北的水贝、黑水以南设都。充满活力的自言自语:“我们统一了整个世界,你可以统治所有的国家。”阿里的性爱别出心裁,却残忍暴力。造城是蒸土,往里一寸,就是杀作者,造城。就考古发掘来说,这座城市是用混凝土建成的,是中国已知最早的古城。另外,城内城墙作为仓库,似乎也受到了叶城三台的影响。
隋唐
隋代大兴城(即唐代长安城)的修建,不仅在中国建筑史上,而且在世界建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后来是中世纪世界最强大的唐朝“天可汗”帝都。它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8652米,东西长9721米,面积87平方公里,外墙长36公里,居古代世界各国之首。为了皇家交通的方便和安全,嘉城建在都城的东侧,新宫大明宫的两侧。这是我国古代城市城墙建设中罕见的孤例。
唐朝以后
从五代开始,宋朝、辽朝、金朝、元朝、明朝、清朝,各个封建王朝都有建城。就墙体本身而言,除了施工方式和所用材料有一些变化外,基本造型没有变化,这里就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