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庄的起源与发展

钱庄的起源与发展,第1张

钱庄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金融机构。起初的业务主要是货币兑换,后来逐渐增加了存、贷、汇业务。到清朝乾隆年间,钱庄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大多数银行位于长江流域和江南的主要城市,但银行业的中心在上海。上海银行按资本大小分为汇业银行(参加钱业会的银行)和非汇业银行(不能参加钱业会的元、恒、李、甄等姓银行)。有独资的,也有合资的,实行无限责任制。

原点

在中国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多元化货币制度和多种货币的混合流通,使得货币交换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汇兑业务始于西汉,发展于唐宋。开始由金银店和柜台店经营。元末明初,政府想专营纸币,但民间还是用银锭和铜钱。银、钱、钞并行,各种公私机构和商号从事汇兑业务。

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年),大明宝钞贬值,政府放宽用银禁令,钱币公开流通。在以后的几代中,由于私钱的复杂性,铜钱的重量和颜色都不一样,造钱、私钱、白钱之间的价格差异也大而多样,兑换业也更加发达。比如嘉靖开铸炉的时候,币的种类很多,有金背的,有旋边的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铜钱被出售,并被私自铸造熔化,这就是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铜钱交换的金融机构,称为钱庄,也称为钱庄、银行、兑换店、钱庄、钱桌或钱摊。嘉靖八年(1529年),非法贩卖铜钱猖獗,朝廷下令禁止贩卖铜钱。从事货币兑换业务的货币柜台和货币商店“私下签约,各自关闭货币市场,导致价格飙升”。明万历五年(1577年),庞下令设立钱庄,这是钱庄的法律开端。它由镇上的富裕家庭填补,他们用自己的资金从政府那里购买资金进行交易。

从钱庄到钱庄,最开始的时候,很多钱庄并不是单纯的从事货币兑换,往往还从事其他行业。如上海钱庄的鼻祖是浙江绍兴人,相传“乾隆年间在石楠老城开炭仓,从事钱币兑换生意”;宁波钱业的鼻祖齐芳,原本是个鞋匠。再比如南京、九江的银行有“复式彩票”;乐平有“布店经营者”;在南昌和上海,有些银行因为从事米业,也被称为“千米店”。

明末钱庄成为独立的金融机构,不仅从事汇兑,还发放贷款,为发帖和取钱提供了方便。原本在两地交换的会议券联系在一起,也成为钱庄发行纸币的信用流通工具。此外,一些小规模的货币兑换店和货币米店在农村地区相当活跃。随着钱庄的发展和数量的增加,清代各地出现了钱庄行会组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tour/27522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4
下一篇 2022-06-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