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出远门怎么带钱

古代人出远门怎么带钱,第1张

对于当今科技发达的社会,去一个遥远的地方旅行是非常容易和不寻常的。但是,在古代,旅行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毕竟古代的交通跟现在没法比。但是朋友们知道古代人出门远行要花多少钱吗?你可能不信,但真的很难想象他们要花掉一年的积蓄。为什么古人旅行的费用这么高?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发达,道路曲折,城市之间的人口交流一般仅限于附近的,而对于对面的道路,很少有平民南下,因为成本巨大,那么究竟有多大呢?让我们和边肖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以唐代北京到沈阳的距离为例。全程700公里。唐朝最昂贵的旅行方式是马车。马车虽然颠簸,但速度是有保证的。按照马车在路上的标准速度,马车每天可以行驶35公里左右。如果乘客没有多余的行李,那么司机每50公里收费100件。

当然,如果乘客行李很重,每50公斤行李会额外收取100件物品的费用。假设马车匀速行驶,行驶700公里需要20天,加上旅途中的休息时间,至少25天。赶车人收的过路费大概是1400文钱,如果要加25天的住宿费,就得准备两两银子,足够了。

按照唐朝的购买力,一两银子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四千块钱。在唐代,游子若想回到700公里外的故乡与亲人团聚,就要从幽州前往深州。如果他想尽快到达,他会选择最快的马车作为他的出行方式,所以他现在必须准备相当于4000人民币的路费。

现代从沈阳到北京高铁只要300人民币,飞机只要600多人民币。而且才过了四五个小时。所以不是古时候的人不想旅行,而是说不出自己患了什么病。

古代人们出行非常不方便,因为中国的陆地面积非常辽阔,但当时的人们没有任何高效的交通工具可以使用。虽然人们通常不会去很远的地方,但如果有人想在过年的时候逃离或探亲,就会更加困难。一些曾经的官员,由于职务的变动,经常到异地任职,漫长的旅途有时要走上几个月,甚至半年、一年。

许多身体不好的官员在漫长的旅途中饱受颠簸之苦,最后在途中病死。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好的交通工具是非常必要的。有个寓言说,很多穷人出门只能走路,没有马车或战马代替走路,而富人出行都是坐四匹马拉的马车。看来,贫富差距在古代已经非常明显了。大家应该都背过庄子的逍遥游,庄子里面说平民去附近的地方只需要带一天的干粮。

如果去稍微远一点的地方,需要带一个月的干粮。如果去1000里以外的地方,至少需要带三个月的干粮。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平民远走他乡最需要什么。没有它就无法持续。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成年人每节需要两两粮食,到最后就是六两,三个月需要带的粮食一共是五十四斤。现在有些人做负重锻炼,就是拿一些十几二十斤的沙袋锻炼自己。

它太重了,搬不动一公斤干粮。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抓紧时间。当时没有路,只是一些土路,一些经常走的路,只做了简单的修缮。仍然很难行走。而且当时的鞋子质量没有现在好,大部分都是农民做的。最早是草鞋,后来有了布鞋。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战国时期的苏秦。他经常游历中国的山山水水,但早期穷得连一双像样的鞋子都买不起。

书中还专门记录了他的旅行方式。在《战国策》中,他是用一个词来形容的“不停歇,不停歇”。这句话大概意思是,他出门的时候,连桑木和干草做的马车都坐不起。他只能背着竹草编的书包,自己走路。这个形象大概类似于《西游记》中唐僧的本来面目,或者宁书生的模样。除了干粮和一些必需品,他还有一样东西是必须携带的,那就是舔舔。

在古代,尤腾是你在拼命出走的时候,除了观念和需要的钱之外,还得随身携带的东西。虽然是不起眼的破布,却能大有作为。经常走路的人都知道,如果走得快,对腿的伤害会很大。时间长了会觉得腿酸,脚底磨出很多血泡。而且在古代,由于封建制度的剥削压迫非常严重,很多老百姓没有多少闲钱。如果他们多耽搁一天,他们就需要在酒店和食物上多花一天时间,所以他们会继续赶路。

想尽快到达目的地。如果用一块布托住小腿骨,可以避免走路时腿部过于酸痛,也可以有效防止路边野生昆虫的叮咬。偶然遇到路边的荆棘杂草,也不会受伤耽误行程。所以他成了一个古老的民族。好像我才是我最需要的。没有它,基本上没人能坚持长途旅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tour/26423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4
下一篇 2022-06-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