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能打过大象

什么能打过大象,第1张

冷兵器时期,马是非常重要的作战工具,但是除了马,为什么很少有其他动物被放到战场上?其实早期人们驯服大象投入战场,效果只能说一般。这也是因为大象太聪明了,无法在战场上占得先机。大象虽然体型更大,冲击力更强,但自卫意识远高于马。一旦他们感觉到自己有危险,就会立刻逃离,这样他们在战场上的威力就会大打折扣。

大约4000年前,印度河文明开始训练大象。然而,大象并没有被完全驯化,人们必须在野外捕捉它们才能使用。首先,驯养的物种是亚洲象,主要用于农业。人类第一次把大象赶到战场是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古印度。当时,吠陀时代在印度记录了几首圣歌。大约在同一时期,中国商朝人最先将大象纳入军队。当然,商朝人驯养了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大象。

根据罗马的历史,在汉尼拔战争期间,只要战争一打响,罗马人的马就会四处奔跑,因为它们闻到了一头战象。最终,团队的形成被打乱了......

在古代战争中,通常使用战象。这种战象是公象的一种,因为体格更强壮,所以战斗起来更勇敢。战场上,除了马怕战象,士兵也怕。战象在战场上的表现令人惊叹,尤其擅长攻击军阵。无论他们走到哪里,士兵和马匹都会被踩成碎片。

大象本身比马大,大象的背部面积更大更高,坐在上面的士兵使用弹丸会更方便。因为,它不会受到武器本身重量的影响。武器发射后,可以刺穿敌人的装甲,即使对重兵也是很大的威胁。

大家都知道西方的大部分战争都使用大象,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大象在中国古代战争中也有其独特的地位。

商朝时期,黄河流域有大量的野象。一些商人捕获了一些大象并驯服它们,用于战争。《吕氏春秋》中有商人使用战象的记载:在征服东夷的战争中,正是由于大量使用战象,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后来在羌人的战斗中,也有使用战象的记载。

最后,随着北方气候和自然条件的恶化以及人类的捕杀。秦汉以后,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大象逐渐消失,灭绝。之后,战象开始退出北方的战争舞台。但是南方的气候和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大象的生长繁殖。

居住在那里的少数民族仍然使用战象,对中原的骑兵构成极大威胁。公元445年,南朝刘崧政权真武将军宗羲在相扑(越南中部)与国王林逋交战。王麟在战争中占有绝对优势,因为他有众多的战象。宗羲做了很多假狮子来迎接战象。

由于制作技术高超,假狮子实际上看起来很像真狮子,这导致许多战象认为狮子已经来了,并逃跑了。结果,战局发生了逆转,林逸国王的军队被打败了。但是,对付浩浩荡荡的战象大军,并不只是以上方法之一。一般用大象的身体特征来对付。

因为大象比战马聪明,它们的感官更灵敏。

马之所以能在战场上全力以赴冲锋陷阵,是因为它们的智力比较低。即使看到同伴的死亡或者前方的危险,他们依然会勇往直前。这是因为马在自然环境中有和领头马一起冲锋的习惯,所以它们根本不判断前方的具体情况,也根本不关心前方发生的事情。

战象因为感官灵敏,可以通过判断知道前方是否有危险,当危险来临时,可以寻找地方躲起来。同时,战象很容易被不熟悉的声音所吸引,尤其是被其他因素所吸引,从而导致它们的误判和逃跑。所以,即使是训练有素的战象,看到假狮子也会非常害怕。

敌军将领为了以假乱真,会把狮子的屎撒在假狮子身上,导致战象军不战而败。也许,有人会说,那也可以用来吓马。但不幸的是,马天生是愚蠢的。他们只会跟着冲锋,根本不会判断周围的危险。即使意识到危险,他们也会保持队形不变。

所以,想要对付战象,需要的是智慧,而不是蛮力。

在古罗马,当遇到战象时,许多士兵会投掷标枪杀死它们。但是战象的象皮很厚,普通标枪根本穿透不了。即使击中目标,也无法让战象立刻死亡。而且这些战象只会因为受到刺激而疯狂冲向对方阵营。

对于这种现象,古罗马的士兵想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即当战象靠近时,士兵会拿出短刀,砍断战象的腿筋,战象会立即倒地,失去战斗力。但是战象非常凶猛,不容易接近。你要有不怕死的精神,甚至要丢掉自己的性命。

现在看来,对付一头战象就相当于一个人去炸一辆坦克。有时候,很多士兵接连冲上去,也没能解决一头战象。1751年6月,英国殖民军和印度军队在普拉塞特爆发了一场决战。结果,印度战象在强大的英军火炮和燧发枪面前全军覆没。

也是因为战象的战斗力出众。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些地区仍然在战争中使用战象。即使在热兵器时代,仍然会有人把大炮架在大象背上打仗。但是,此时战象的主要作用是为军队运送物资,在某些地区承担机器无法完成的任务。

可以说,在热兵器时代,战象在战场上已经失去了优势,枪械的频繁使用及其先进性完全取代了战象的地位。而且枪炮声会对敏感的战象产生很大的影响,导致它们因为受到惊吓而逃跑。在践踏敌人的同时,会误杀自己的主人。

因此,战象以悲剧结局为其几千年的辉煌历史画上不完美的句号是历史的必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tour/25554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3
下一篇 2022-06-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