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启圣的结局如何

姚启圣的结局如何,第1张

姚启圣最后结局怎么样?姚启圣的故事事迹生平介绍

姚启胜,浙江绍兴人,字之,号佑安,自幼习武。

康熙二年(1663年),姚启胜在八旗乡试中获得第一名,被授予广东省象山县。但不久后,他因擅自开海禁被弹劾罢官,在家下岗数年。直到三藩之乱,姚启胜在家乡招募了数百名精兵,在太子康的指挥下火速出征。之后,姚启胜父子随康亲王军队攻克耿,收复福建,屡立战功。康熙帝因其贡献给予表扬信,并提拔姚启胜为福建巡抚,姚启胜成为政府官员。

姚启胜出任福建巡抚后,迅速扭转了此前与台湾省军队作战的劣势。上任伊始,姚启胜就向康熙讨要了自己的战略计划,提出了“剿抚”之道,一边攻下、收复失地,一边向敌人不稳的盟军将领们呼吁。

这一策略适合清初的国情,很快被康熙采纳。姚启胜在向军队施压的同时,从内部分化郑国,用高官厚禄引诱郑国将领,吸收郑国来的士兵投敌,导致郑国近五万官兵选择投敌。为了大大增强清朝海军的作战能力,姚启胜从江浙地区挑选了100多艘战船,并从湖广配发了新式西洋火炮,大大增强了福建海军的实力。他和大学士李光地联名推荐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并为平台选择做了关键决策。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姚启胜因成功攻克海城、金门、厦门,被授予世袭骑都尉称号,有骑都尉之云。当时郑经已死,其子郑克双继位,失去金夏,台湾省失去内陆屏障。郑克双表示愿意向清廷进贡,以换取清廷的认可。但康熙帝决心收复台湾省,姚启胜和水师提督施琅准备攻台。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八月,施琅攻克台湾省,姚启胜回到福州。在《侍郎》中被赐世袭的静海侯被赐御袍时,姚启生六十岁抑郁而死。姚启生坏疽而死,一生如悲剧。康熙没有因为他的死而牺牲谥号。

次年9月,法院审理认为,姚启胜欠造船军械银47200两,应予追缴。康熙帝觉得对不起他生前的辛苦,免于被追回。至于他是否失职,一直没有定论。

施琅和姚启胜在收复台湾省的战斗中各有千秋。虽然施琅最终率军进入台湾省,但是如果没有姚启胜的前期准备和准备,施琅是不会轻易取得这场胜利的。

康熙帝本人和清朝史书多将平台的成就归功于施琅,因为施琅在攻下台湾省没几天就击败姚启胜向朝廷报到,得以入静海侯。然而,实际上很努力的姚启胜却一无所获。回到福州后,他痛苦地死去,生活境遇并不凄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study/139579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29
下一篇 2022-08-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