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人物简介ppt

孙中山人物简介ppt,第1张

孙中山的详细资料,孙中山的人物简介,孙中山的故事事迹

基本信息

姓名:孙文(孙中山)

国籍:中华民国

民族:汉族客家。

出生地:广东省象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

出生日期:1866年11月12日。

死亡日期:1925年3月12日

职业:革命家、政治家。

毕业院校:香港西医学院(现为香港大学)

信仰:基督教,三民主义

主要成就:中国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8月20日;推翻晚清政府,结束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制和中国国民党;创建黄埔军校和中山大学;领导保国保法运动。

代表著作:《初步民权》、《孙文理论》、《三民主义》、《实业计划》等。

地点:南京中山陵

轮廓

孙中山(死于1866年-1925年仅59年)名皇象,学名文,总名德明。他的名字叫日新,后来又改名为孙中山,1897年在日本改名为孙中山,因此以孙中山而闻名,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伟大民主革命的先驱,是中国的国父。早年留学檀香山、广州、香港,在澳门、广州行医。1994年5月,他上书李鸿章,主张变法自强。他受到了冷遇,于是他去檀香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钟惺协会。次年,钟惺同乡会总部在港成立,策划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失败,流亡海外,宣传革命。1996年被清驻伦敦大使馆困住。脱险后留在英国研究西方政治经济理论,寻求救国真理。次年,我取道加拿大抵达日本,结识了日本各界人士,如宫崎寅藏、犬养毅等。并在旅日华侨中宣传革命,以发展促进中国协会。1900年,徽州起义发动,但因为军饷太差而战败。失败后,他跑到了海外。反对保皇派,发展欧洲学术界的革命组织。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领导成立中国同盟会,并升任首相,使 赶走鞑靼人,恢复中国,建立中华民国,平均地权 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创办人民日报,提出 国籍、民权、民生 三民主义者和维新派围绕革命和保王主义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同时,积极发展海内外团组织,联系华侨、团党和新军,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发动了一系列武装反清起义。

1911年10月,孙中山听到武昌起义爆发的消息,离开美国前往欧洲进行外交活动。1911年12月25日,回到上海,被省十七大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建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立宪派等势力的支持和革命派的妥协,袁世凯于4月1日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同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升任董事长。曾担任国铁主管。 工业实际上是对贫困的一种补救。1913年,由于 宋鲛人案 ,开始 第二次革命 求袁世凯,宣告失败。1914年,中国革命党在日本成立,革命旗帜复活。1915年,他发表《讨袁文告》,反对袁世凯称帝,随后又发表《讨袁文告》。1917年,为反对段拒绝恢复临时条约和议会,南下广州召开议会特别会议,组建军政府护法,史称 保护法律运动 。升任海军、陆军大元帅,誓要北伐。次年,因被广西军阀挟持,被迫离职,到上海著书,撰写《建国方略》。

1919年创办《每周评论与建设》杂志,发表《实业计划》,将中国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任总理。1920年,他回到广东,第二年,他成为中华民国总统。随后揭开执法大旗,组织大本营,准备北伐。1922年,因陈炯明武装叛乱,北伐中止,被迫退守上海。在中国共产党、苏俄共产党和列宁的帮助下,他与时俱进,毅然决定改组国民党,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1923年回到广州重建大元帅府。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最大的不同,是明确提出了反帝纲领。)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后创办黄埔军校,指挥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同年11月,应北京政府之邀,北上共商国事,为谋求中国的统一和建设,提出了召开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主张,为反对帝国主义和国内军阀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通过党纲和宪法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校,培养革命武装干部。同年10月,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后,应北京政府之邀,因积劳成疾赴北方议国事。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其遗体暂葬于北京西山碧云寺,1929年安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园。他的遗作有《孙中山全集》、《总理全集》、《孙中山全集》等。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是以翠亨村孙中山故居为主体的纪念性博物馆。它成立于1956年11月。其主体陈列孙中山故居、孙中山生平事迹展、翠亨民居展。该博物馆隶属中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08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个人想法

相信

孙中山少年时有无神论,否定神佛精神,打断神之手。孙中山早年在家乡北帝庙游玩时,掰着佛手说: 佛若有灵,可以害我!木偶是人做的。你怎么能操人家的财运? 12岁时在夏威夷留学,接触过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后上教会学校,对基督教产生兴趣,在香港浸信会图书馆加入基督教。从事革命事业,创立中共中央,利用宗教进行革命。民国成立后,主张政教分离,宗教自由,注重宗教在道德建设中的功效,如 为了佛教的救赎 。后期孙中山对宗教进行了批判。他回顾了自己对基督教态度的转变:对耶稣的信心随着对科学的研究而变弱。我在香港医学院的时候,觉得耶稣是不道德的,所以感到不安,所以去翻哲学书。当时我是信的,很倚重进化论 他指出: 宗教的感觉就是遵从古人的经典。古人说的话,不管他对不对,总要服从,所以是迷信。与宗教和科学相比,科学自然是优越的 。他还抨击西方对中国的宗教侵略: 他们用政治和经济力量掠夺中国人的物质资源,用宗教消耗中国人的精神。一群教士和牧师依仗国力,庇护教民,插手文字官司,欺压本教以外的人,无所不用其极,施虐者苦不堪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study/136631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27
下一篇 2022-08-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