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文本解读

《故都的秋》文本解读,第1张

故都的秋赏析 故都的秋全文赏析

《故都之秋》蕴含着对故都故国的深情,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祖国的热爱,也蕴含着作者孤独忧郁的心境。整篇文章洋溢着郁达夫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斗争的痕迹。全文用42个秋字来点缀中国北方秋天的“清”、“静”、“悲”,将秋天的悲凉与秋天的赞美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赞美和珍惜故都的真情,也表现了爱国之情。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战役。为了躲避威胁,郁达夫于1933年4月从上海搬到了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到北平(今北京),再次领略了旧都的“秋味”,写下了这篇文章。

《故都之秋》是中国现代散文家郁达夫1934年8月写的一篇散文。全文1500多字。《故都之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表现了他的主观感受、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本文的悲凉美感与传统的悲秋情结、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性格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关。

“爱国”是故都秋天的主旋律。整篇文章蕴含着孤独忧郁的心态。这种心态的描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作者向往一种“深刻而沉重”的生命形式,《故都之秋》就是这种生命形式的象征。这种生命形式虽然悲凉,但内涵十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study/103841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05
下一篇 2022-08-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