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不拾遗的正确意思

路不拾遗的正确意思,第1张

路不拾遗的正确解释 路不拾遗的解释是什么

【解释】:遗产:失物。路上没人捡别人丢的东西。形容社会风气好。[出自]:韩佳一新书《觉醒第一》:“民富,民恒,路不收,国无狱讼。”【解读】:百姓富了,人就一致了,路不接了,国家就没有官司了。【语法】:紧凑;作为宾语和定语;它包含了赞美,描述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路上不捡东西”和“夜不闭户”这两个词,最早是北宋司马光在他的编年体史书《子同治简》中使用的。原文是“若干年后,海平面上升,道路不拾遗,户外房屋不关门,出差荒。”这句话听起来也很明确,就是说,在某个时期,社会风气不再是“好”来形容,而应该是很好。没有人会把掉在路上的东西据为己有。晚上睡觉不用关门。如果你是商人或者游客,一时找不到地方住,露营是没有问题的。你完全不用担心财产损失。

可想而知,这样的社会氛围用“乌托邦”来形容绰绰有余。那么,司马光写的这一段有没有历史对比呢?自然是写唐太宗年间的社会时局。

贞节制度在唐代历史上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继承了唐高祖李渊制定的民族政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运用了道家的治国思想。西汉初期也用道教,著名的窦太后一直坚持。在这样的治理环境下,为汉武帝继位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study/102854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04
下一篇 2022-08-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