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运用什么论证方法,第1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证方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证方法特点

有三种:依次为:举例论证、推理论证、比较论证。层层论证,层层深化。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然后用战争实例分别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和“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第四段进一步解释说,要想得“和”,先得“道”。全文紧紧围绕“人和”这个中心,环环相扣,层层推理,展现了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扩展数据

中心论点是文章的前两句。孟子提出了时间、地理位置、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个概念,并将这三个概念进行比较,层层推进。

在第一段中,作者提出中心论点是由时间、地点、人和三者的比较构成的。中间的两个“下”是连在一起的,表示递进关系。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这个论点更清楚了。

第二段论证“天时地利人和”。例如,比较了“有利的天气”相对于“有利的位置”的重要性。“三里之城,七里之国”说明城小难守;“围而攻之”表现为攻城进攻者进攻力强,掌握战斗主动权;“不可战胜”意味着攻击者失败了。

这场战斗将以弱者获胜,强者失败而告终。笔者认为,攻守双方之所以敢于压倒局面,是因为他们在“天时”上占有优势,而守军却可以凭借“地利”进行抵抗;如果进攻者长时间不能进攻,士气就会松懈,必然失败。这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三段提出“地利不如人和”。以良好的地理条件为例,对比“地利”与“人和”的重要性。“城池之高”、“潭水之深”、“敌军之强”、“米谷之丰”,说明守军具有优越的地理优势,本可以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但最后还是被“送走”了,因为内部没有“和谐”,好的条件发挥不了作用。反而被虽无“地利”却有“和”的进攻者打败,有力地证明了“地利不如和”的道理。

在第四段中,作者使用“所谓”一词来继续上面提出的观点并展开他的论点。第一,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来说明“当地人”、“国家安全”、“称霸世界”不能只靠“天时”、“地利”这些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作者的积极意义包含在下面的结论中:“得到的帮助多,失去的帮助就少”。这里的“道”就是“仁政”的意思。本文指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本质。

然后进一步推断“给予帮助少的人”会背叛别人,给予帮助多的人会屈服于世界。事实正好相反,对比鲜明。最后的结论是“君子不战而屈人之兵”,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意义说得非常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study/102396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04
下一篇 2022-08-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