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课文内容概括

狼牙山五壮士课文内容概括,第1张

“狼牙山五壮士连”简介,《狼牙山五壮士》课文原文写作背景

《琅琊山五壮士》选自人教版第一册六年级六班、五年级二十五班第二册、四年级十三班第二册、四年级十四班。作者是沈重。在这篇文章中,边肖整理了这段文字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狼牙山五壮士的写作背景

《琅琊山五壮士》是1941年11月5日刊登在《晋察冀日报》上的时事通讯,原名《潘琪陀上的五魔兵》。同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等领导签署训令,正式称为“狼牙山五壮士”。从此,“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从晋察冀边区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成为浴血奋战的中国军民的楷模。

狼牙山五壮士 他是在1941年9月25日的战斗中跳下悬崖的。24天后,沈重接受采访,构思,写作,修改,定稿。文章写完后,交警很辛苦,走遍了敌人封锁区的7个县,行程230多公里,才把他送到报社。如秋天 反扫荡 沟通笔记之一 mdash mdash棋盘上的五个 魔法战士 ”一气呵成,并于1941年11月5日发表在以邓拓同志为社长的《晋察冀日报》上。不久,延安《解放日报》转载了这篇文章。

狼牙山五壮士原文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进攻晋察冀根据地狼牙山。当时七连奉命在琅琊山地区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的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地区转移,并把掩护群众和转移连队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五名战士痛击正在追赶的敌人,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向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打垮了一次又一次冲上来的敌人。班长马宝玉冷静地指挥战斗,当敌人逼近时,他命令奋力一战。副班长葛振林开枪的时候大吼一声,仿佛小小的枪口还不能完成他的愤怒。当一个士兵扔手榴弹时,宋学义总是左右摆动他的手臂,这样他就可以发挥他所有的力量。胡德林和胡福才,两个年轻的士兵,绷着脸,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经过长时间的战斗,敌人无法前进。在崎岖的山路上,散落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5名战士顺利完成掩护任务,准备行动。前方有两条路:一条是导致主力转移的方向,可以快速追上连队,但敌人紧随其后;通往琅琊山山顶的另一个棋盘陀,这里三面都是悬崖峭壁。走哪条路?为了防止敌人发现本连的人和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 走吧。 带头走向棋盘陀。士兵们热血沸腾,紧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入死胡同。

五个壮汉一边向峰顶攀登,一边依靠树木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留下了许多敌人的尸体。在琅琊山山顶,五个壮汉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他们身后的敌人射击。许多敌人掉进了山涧,被打成了碎片。班长马宝玉受伤了,所有的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就在他要拧开盖子的时候,马宝玉抢前一步,抓起手榴弹,插在腰间。突然,他举起了一块大石头,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它! 突然,石头像冰雹一样,带着五壮士的决心和中国人民的仇恨,落在了敌人的头上。山坡上传来一声巨响,敌人滚进了山沟。

另一群敌人向我们猛扑过来。马宝玉嗖的一声掏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力向敌人扔去。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炸开了花。

五个壮汉站在琅琊山山顶,眺望着群众和主力的方向。他们回头看着还在攀登的敌人,脸上流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兴奋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了! 说着,他把从敌人手里夺过来的枪砸了,然后走向悬崖边。像每次冲锋一样,他第一个跳下山沟,战士们昂首挺胸,一个个跳下悬崖。他们的豪迈壮烈的口号响彻狼牙山: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势磅礴!

琅琊山五壮士连 简介

琅琊山五壮士连 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和悠久历史的红军连队。1927年9月,被列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师首批团之一。1938年3月,列为晋察冀军区第一师某团七连。1985年10月,改编为75221部队81分队。

1941年9月25日,该连六班战士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葛振林、宋学义作为掩护主力机动,在琅琊山山顶七八沱与日伪进行了浴血奋战,歼敌100余人。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他们宁死不屈,勇敢地跳下悬崖,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最辉煌的篇章。1943年晋察冀军区授予五等兵 狼牙山五壮士 荣誉称号,公司被誉为 琅琊山五壮士连 。

连队官兵继承发扬 死就是死,而不是投降 琅琊山五壮士精神 ,先后参加了苏烟崖战役、黄土岭歼敌战、辽沈战役、平金战役、邓通、谅山歼敌战等著名战役,并获得 战斗模型连 模型攻城连 扣马山英雄攻击连 二级培训模式公司 建立一个全面的模型公司 荣誉称号等。2009年被四总部表彰为 全军先进基层单位 。从1993年开始,连续21年被广州军区和42军评为 打造基层排头兵公司 。

以上是边肖为大家整理的《琅琊山五壮士》相关内容。希望你们铭记历史,热爱中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study/101842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03
下一篇 2022-08-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