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扬菜发源地为淮安,为何又有人说是扬州?

淮扬菜发源地为淮安,为何又有人说是扬州?,第1张

淮扬菜之所以一直有纷争,主要有个淮安的淮字当头,以我外省人看,扬州自古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美誉,只要弄清楚扬州是否属江淮流域就足以证明淮扬菜其实跟淮安一点关系也没有!

历史 上并没有淮扬菜之说,最早叫“维扬菜”,特指扬州。即使开国大典的上的菜系,当时仍然叫维扬菜,毛主席笑对周总理说:就用你们家乡菜,也是指的维扬菜,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还没有改变这一称呼。进入九十年代后,国家经济条件好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开始出现“淮扬菜”的正式叫法,随之席卷祖国大地。不喜勿喷!

自古扬州三把刀,第一把就是厨刀,这个和过去的大盐商、私家园林、家厨分不开,真正实现了孔夫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淮扬菜可以说是以扬州为中心,向北淮阴(清江浦),向南镇江(京口),这三地对淮扬菜的发展都是有大的贡献,淮阴的淮扬菜重油(如软兜长鱼),名菜如云,镇江的偏甜一些(如拆绘鲢鱼头),扬州的汤水多点(如大煮干丝),也是名菜多不胜数,这三地应该都是淮扬菜的代表,发源地在哪里真的是仁者见仁的事情

淮扬菜解放前最早叫维扬菜、在上海叫扬帮菜,扬州是维扬菜(淮)发源地,开国宴在菜系选择上周总理说了话,用维扬菜,因为周总理是淮安(山阳)人外面也叫成淮扬菜。

淮安古称山阳,山阳先秦时期,为淮夷之地。秦代,境内属东阳县,东晋时期先后属山阳县,隋代属安宜县。唐代直到民国,东境属宝应县,西境属山阳县。民国29年(1940年)4月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境域属淮宝县。新中国成立后,东境属宝应县,西境属淮宝县延续。1950年5月淮宝县撤销,山阳区划归宝应县管辖至今。山阳镇地处宝应县城古运河西。镇域地处扬州市西北缘,位于北纬33 09′33″ 33 17′25″、东经119 07′43″ 119 16′15″之间,说到底,老淮安的根在山阳,也就是在现在的宝应境内。

淮安前面曾叫清江浦、淮阴,淮阴和真正的淮安(山阳)靠的很近,但风俗习惯、饮食习惯相差很大,旧淮安(山阳)各种习惯接近扬州生活习惯,所谓的菜品烹饪方法也没有多少差别。而淮阴只是标准的北方生活习俗,没有一点江淮风俗习惯,所谓两淮就是说的淮安和淮阴,菜系老淮安和扬州接近。

真正的维扬菜是盐商菜,叫文人菜,是扬州盐商生活奢侈之极而创立出来的菜系,最近在整理以前扬州盐商菜谱发现,菜谱里面菜品达到几万之数。扬州的红楼宴、满汉全席都是烹饪里面的最高境界,而不是一两个什么狮子头、大煮干丝、炒软兜菜品就能代替得了,世界上认可淮扬菜的发源地还是扬州为主,一个扬州炒饭就把名声打出去了,最早世界烹饪协会就给予扬州为 美食 之都,去年更是在世界评选给予扬州 美食 之都。

也因为真正的淮安和扬州其实就是一处,不存在菜系之争,不能归于北方菜系,而是江淮之间的菜系,叫淮扬菜也可。

淮扬菜起源于淮安?就因为淮字在前?是不是有点低俗了?这是专业的话题,不是网友们争论就能确定的,我认为,菜品的兴起都有因果和必要,扬州曾是世界通商大都市,自然环境好,风调雨顺无灾害,很多高官告老都迁来扬州买地建园,富商也集居扬州,这些人需要有 美食 ,曲艺,服装等的享受,逐年的推进提高,各行业在扬州自成体系派别,连语音腔调都变甜美柔和,所以扬州 历史 上一直是消费城市,因为有高的需求,所以才有好的服务,扬州菜在 历史 积累中形成了菜系,建国后一直代表着国宴菜, 历史 上很少叫淮扬菜,都称之为扬州菜。现在网友们争发源地,觉得没有必要,更没有意义,如同争哪里代表中国人一样。淮阴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五五年随父支援到的淮阴,当时刚成立淮阴行政公署,全省抽调各行业去支援,因为那里条件差没人肯去,多年后支援的人和家属大多迁回到原籍,我在淮阴读书至六五年,回扬州一年多就文革了,所以我对淮阴有感情,我在那里启蒙在那成长,去年孩子们陪我去寻根,找到了地方,没有了当初的模样,淮阴的变化非常的大,与我童年的记忆有着天壤之别。

你还可以把地域范围再缩小些,缩小到淮安的某个县或者镇,不要紧的 网上有胡来 作怪的自由,没有人管,也不会有多少人在乎,扬州还是扬州

两地厨师(扬州、淮安原淮阴)做的菜不一样,原先叫住维扬菜后来占已故伟人的光把维字改成淮字,不信的话可以查查就知道了。

淮扬菜的出现,与当地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古淮安(今淮安市淮安区)有古淮河,大运河,里运河等重要运输水系。扬州有长江大运河水系。两地漕运发达。非要说淮扬菜起源哪里?我偏向于扬州。扬州盐商汇集,人流量,辐射面都比淮安大的多。

淮扬菜,鲁菜,川菜,粤菜合称中国四大菜系。

鲁菜是北方菜系的代表,川菜是中西部菜系的代表,粤菜是东南沿海地区的菜系代表,淮扬菜是“雄鸡”腹部地区菜系代表。

“淮”代表淮河以南长江以北。

“扬”代表的地方就大了!大禹治水天下分为九州,扬州是其中之一,包括安徽江西江苏浙江!

南宋姜夔诗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后扬州地区又叫淮扬。

康熙年间 (1670)置 淮扬道 ,驻 淮安府 ,领淮安府、 扬州府 、 徐州

由此可见淮扬菜不是发源于具体哪个地方,而是一大片地方的共同特色!争奇斗艳,各有千秋!

下面谈谈淮扬菜的特点,具体名菜太多就不必一一介绍了,什么刀工火功厨艺四大菜系都是杠杠滴!淮扬菜最大特点是四季分明的季节菜!同样青菜一年四季青菜不同样,味道也不同!这是北方南方西北地区不具备的先天条件!

又比如韭菜,春天韭菜和秋天韭菜也不一样!

又比如淮安的蒲菜,早晨采的必须中午吃,留到晚上做菜味道就不同!

新鲜蔬菜太多太多且各不相同!今天不细说了。

什么鱼虾特产四大菜系都有特色,唯有淮扬菜最具四季特点!不可复制!

以上是个人总结的,没有在书上看过,也没有人教过,多有不足之处请各位看官理解!

正宗产地应该是清江浦。因为古代盐督和河督二大衙门在此处。且漕船到此要换船。地处水乡之便,又有南北货通之利,会盐粮漕河之行,一时通衢四方商客,催生出来了淮扬菜。

一、徐州特色小吃:

霸王别姬。是江苏徐州地区的传统名菜。徐州人民为纪念在推翻暴秦统治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英雄项羽,并怀念那位心系国运、大义凛然的绝代佳人虞姬,创制了霸王别姬这道名菜,流传至今。解放后,毛泽东、刘少奇、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来徐州视察工作,都品尝过这道名菜,并给予赞扬。这道名菜经已故名厨裴继洪改进,借鸡、鳖形象的烘托,使霸王别姬这一历史题材,含义委婉,意境甚妙。鸡、鳖肉质鲜嫩,汤浓味醇。

地锅鸡。地锅菜的汤汁较少,口味鲜醇,饼借菜味,菜借饼香,具有软滑与干香并存的特点。如今,有厨师将传统地锅菜的制法加以改良,从而推出了地锅鸡、地锅鱼、地锅牛肉、地锅三鲜、地锅豆腐、地锅小龙虾等地锅佳肴。

龙门鱼。鲤鱼是徐州人民喜爱之物,有视鲤鱼为喜庆有余之意,故徐州有“无鲤不成席”的风俗。儿童入学、学子进考必烹制鲤鱼使其食之,喻其“成龙”之意。此菜的特点是外酥里嫩,兼蓄五味,形状美观,汁浓鲜香。

冰糖肘子。色泽红亮,酥烂肥润,甜而不腻。

东坡回赠肉。北宋年间,苏东坡任徐州知州。岁属乙已,秋八月,黄河决口,七十余日未退。苏公亲率全城吏民抗洪,终于战胜了洪水。至十月中,水退境安。为了防止以后再出现如此险情,次年,东坡大力修筑黄河大堤。同时,又从南起云龙山向西北至黄河堤相连处,修造了一条防洪堤(现此堤犹在,人称苏堤)。百姓见苏东坡疲劳奔命,为民造福,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送至牧府慰劳。苏公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烹调而回赠州民。并云:“父老何自来,花椒袅长江。水来非君过,去亦非吾功。”回赠肉由此得名。此菜的特点是酥香醇厚、肥而不腻。

鸳鸯鸡。鸳鸯鸡得名于美丽的传说:相传秦末有位美人虞姬(沭阳人),因避秦乱来到古吴,姿容绝代,博学多才,立志非英雄不嫁。一日谒孔庙,见项羽重瞳炯耀,仪表非凡,单臂举鼎,心窃慕之,遂禀其父邀项羽作客,虞姬亲做一菜为“鸳鸯鸡”。其父会意,当面许亲,又资助项羽起兵反秦、秦灭亡后,项羽自命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这“鸳鸯鸡”也就在彭城流传下来了。“鸳鸯鸡”酥香、醇厚、色泽艳丽、造型优美,寓意深长,为人们所喜爱。

油烫鸭。最著名的当属徐州钟记油烫鸭。

沛县鼋(音yuan)汁狗肉。已有2100多年的制作历史,据《史记》记载:刘邦手下名将樊哙,少时以屠狗为生。刘邦与他交深,常食肉不付分文,久之樊不快。为躲刘邦,樊将肉摊迁至湖东夏锬(今山东省微山县夏镇)。刘邦闻讯赶去,遇河受阻,正苦于无钱乘舟,忽河中游来一只大鼋,驮刘邦游过河去。刘邦找到樊哙,樊正愁狗肉无人问津,刘邦抓起狗肉就吃,经刘邦一吃,人们遂竞相购食。其后,刘邦常乘鼋过河食之,樊哙恼鼋,杀之与狗肉同煮,不料狗肉更香,狗肉售完,至此鼋汤煮狗肉,香味不减。因此,沛县狗肉又称“鼋汁狗肉”。刘邦定天下后,樊哙将鼋汁汤传给其侄,世代相承。沛县狗肉以凉食为主,食时用手撕肉不用刀切,其味尤佳。相传,刘邦做泗水亭长后,得知樊哙杀了老鼋,非常气愤,将樊哙切狗肉之刀全部收走,且令他今后不准用刀。樊哙无奈,只好把狗肉用手撕碎出售。故“沛县狗肉不用刀”的吃法一直流传至今。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途经故里沛县,宴请乡亲,以狗肉作饮,酒酣,赋《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今守四方!”今天,沛县狗肉伴随《大风歌》名扬四海。

烧杂拌。源于淮扬菜,在徐州得到发展。

把子肉。徐州把子肉的饮食特点是:肥而不腻,多滋多味,肉色令人垂涎。徐州把子肉是这种小吃的统称,还有其他的辅菜来搭配比如:四喜肉丸,兰花干,海带结,面筋,豆筋,豆皮,腐竹,腐衣,素鸡片,虎皮鸡蛋,黄花菜,小青菜,豆角,香肠,排骨,肘子,鸡腿等等荤素组合,可以满足顾客不同饮食需求,要一瓶啤酒,再配上一碗白米干饭浇上美味鲜香的肉汁,吃起来满嘴流油,回味悠长,口口留香。

羊肉汤。伏羊节,原本是徐州当地的一种民俗。每逢暑期到来,百姓都会吃羊肉、喝羊汤,以此强身健体,滋阴补气。因此,民间早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众所周知,吃羊肉,喝羊肉汤就是“发汗”的。冬日里吃着热腾腾的羊肉是再好不过的美食,徐州人偏要反其道而行,在一年中最热的伏天吃加了很多辣椒的红油羊肉,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的人民百姓自古流传下来的精神。徐州人正是以这种方式体现出自己的艰苦不屈,迎难而上的精神,实在值得赞叹。

辣汤和煎包。徐州经典外卖早餐。

饣它(啥)汤。雉羹是啥汤的前身,可谓中华民族最早的汤羹。“饣它汤”之名据说来自清朝乾隆皇帝,乾隆六下江南时,路过徐州,当地知府献上此汤,乾隆帝品尝后觉得味道很好,就问知府“此为啥汤”?当地知府灵机一动,就随手画了一个食字和它字,意思便是吃它,并随口说:“啥汤”。啥汤的叫法便一直流传了下来。事后不久,乾隆传召:封徐州啥汤为“天下第一羹”。人们用它泡油条、就烧饼,个个吃得津津有味,痛痛快快。在徐州,要想喝到最正宗最地道的饣它汤,一定要去徐州解放南路上的马市街饣它汤店。早上6、7点钟,来这儿吃早餐的徐州市民就已经排起了长队,店堂内也是摩肩接踵,十分热闹。

壮馍。徐州壮馍在当地又被称作“锅盔”、“锅拍”、“腚踹面”。用未发酵的面做成。锅盔的叫法与山西锅盔有渊源。唯一的区别是徐州附近的壮馍相对锅盔较薄3厘米,因为薄,炕的火候也比较透。旧时徐州人在过生日时或者其他有意义的场合,让小孩老人吃两口壮馍,表示身体健壮、日后能长得很壮实。现今徐州城吃羊肉泡馍一般用壮馍、水壮馍,平时一般都不吃壮馍。

烙馍 (luǒ mō)正宗徐州方言读“裸摸”,谐音其实是“捋摸”(有典故)。烙馍作为一种源自徐州的面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苏北区域中心城市彭城在交通上的便利,烙馍在区域内广为流传。特点是温时柔软,冷时干硬,软柔劲道,薄而有韧性,不容易破损,可以搭配各种干、湿食材卷着吃,泡汤吃,可透光,透光度低。

锅饼。其特点是:硬而不艮,干香甘美,可口开胃,充饥耐存,久食不厌,因而扬名四方,倍受欢迎。

蛙鱼。因形似蝌蚪,故称“蛙鱼”。制作“蛙鱼”的原料,现在大多选用山芋淀粉,也有的用绿豆淀粉或豌豆淀粉。

豆脑。是一种豆制品风味小吃,以其经济实惠、方便适口的特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历数百年而不衰,在徐州一带广为流传。

菜煎饼。“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薄似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远飘??”这是蒲松龄在《煎饼赋》中对煎饼的描写和赞美。而菜煎饼是煎饼文化的升华,味道更佳!

肉夹馍。经过改良的徐州肉夹馍,与西北风味不同。

炒面。徐州炒面一般用青菜和绿豆芽拌炒。

油炸金蝉。徐州方言称“解了归”,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盐豆。俗称“老盐豆”,又叫“臭盐豆”,现在在超市有售并美其名曰梅花豆。是苏北地区每家每户在冬闲时,用自家地里收获的黄豆,腌制出辣嫩可口的小菜。“闻着臭,吃着香,一顿不吃馋的慌。”这是当地人们对盐豆的赞誉。相传在楚汉相争时期,刘邦的大军屡战屡胜,项羽只有仓促逃亡。在逃亡中,粮草供给不上,士兵没有菜吃,于是将黄豆煮熟来当菜吃,但是刘邦还是在不停的追杀,于是没有吃完的黄豆就被装进莆包,藏在粮草车里。等到逃离刘邦的追击,也是五、六天之后了,当再把煮熟的黄豆拿出来时,发现已经长白丝了,于是各自在叹命苦啊,连黄豆都没得吃。但是他们有的人,在长白丝的黄豆里面加盐,没想到,加盐之后的黄豆比原来的更好吃。于是,盐豆便在项羽的军中流行开来。后来,刘邦战胜了项羽,盐豆就成了刘邦的战利品。由于盐豆是日常食品,放置时间长会酸掉,所以在盐豆稍微有点酸的时候,把盐豆盛出来在太阳下晒干,这样就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了。再吃的时候拿出来用开水泡下就行。

拔丝。徐州当地办婚宴时不可或缺的一道菜。

馓子。徐州的蝴蝶馓子以其香脆、咸谈适中、馓条纤细、入口即碎的特点,赢得人们的喜爱。徐州的蝴蝶馓子外型美观,口感颇佳。苏东坡在徐州任职期间喜食这种馓子,在他的《寒具诗》中写道:“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寒具”是馓子两汉时期的别称)”。不过徐州人最喜爱的食法是烙馍卷馓子,配以稀粥,吃起来惬意舒坦。

回答于 2022-11-16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407357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6
下一篇 2023-05-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