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茶馆开放时间和景点交通攻略

老舍茶馆开放时间和景点交通攻略,第1张

1、开放时间:四季北京茶演出时间:周天一至周日晚(19:50-晚21:20);周六日(13:00-17:00)

2、景点交通:乘坐地铁2号线至前门站,西南口出即到;

乘坐 120路、126路、17路、22路、110路公交至前门站下车即到。

3、景点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前门西大街正阳市场三号楼

4、特殊人群政策:1.4米以下儿童半价(场馆购买),1.4米以上儿童照章购票。

老舍茶馆,是以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命名的茶馆,始建于1988年,现有营业面积2600多平方米,集书茶馆、餐茶馆、茶艺馆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大茶馆。在这古香古色、京味十足的环境里,您每天都可以欣赏到一台汇聚京剧、曲艺、杂技、魔术、变脸等优秀民族艺术的精彩演出,同时可以品用各类名茶、宫廷细点、北京传统风味小吃和京味佳肴茶宴。自开业以来,老舍茶馆接待了近47位外国元首、众多社会名流和200多万中外游客,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精品的特色“窗口”和连接国内外友谊的“桥梁”。

前门四合茶院是老舍茶馆弘扬京味文化和茶文化的又一崭新手笔。它以古老经典的北京传统建筑四合院为形,以博大精深的茶艺之道为神,融合雍容贵气的京城之韵,创造了一个您梦想中的茶艺馆。在这里,只有悠闲与宁静,只有轻松与自在,听悠扬的古筝,看精湛的茶艺表演,品馨香的好茶,享茶中偷来的半日悠闲。

老舍茶馆地处前门,是寸土寸金之地。内部的装饰格调以传统的中式装饰为主,颜色较深,宫灯、红木桌椅及舞台古色古香,营业面积及茶桌数都有相当规模,在这里,可以饮茶也可以点菜,还有烤鸭供应,提供的服务品种较齐。老舍茶馆另外一个特色就是佛教的色彩较浓,进门及各层平台均有佛像供奉。

上老舍茶馆饮茶要到三楼,茶叶的品种以花茶、绿茶为多,茶水服务以杯茶(盖碗为主,兼有乌龙,大约有二十余种茶品),配茶的小点心是自制的,品种较多,有一定的特色。

老舍茶馆的客人以外国游客和旅游者为多,在每周的一、三、五下午有戏迷乐活动及京剧演唱,晚上的戏曲及杂技表演17:40开始,票价40元人—130元人,内容有双簧、单弦、京剧彩唱等,精彩热闹,家里要是来了外国朋友或是外地亲戚,老舍茶馆不失为一个招待的好去处。

地 址:

前门西大街3号楼

营业时间:

11:30—21:30

茶位费:

每位10元起,以盖碗为主,单间均加收100元。

每周的一、三、五下午有戏迷乐活动及京剧演唱,晚上的戏曲及杂技表演17:40开始

晚间演出:

40元位—130元位

提起“老舍茶馆”,不但在京城妇孺皆知,就是在外埠,甚至在国外,知道这个字号的人也不少。“老舍茶馆”已然成了北京这座六朝古都和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名片”。

现如今,京城的大小茶馆有五六百家,为什么只有老舍茶馆享有“城市名片”的美誉?一是因为它由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起家,是改革开放以后,京城开的第一家新式茶馆。二是因为茶馆以老舍先生命名,老舍先生是京味文化的代表之一,有很高的知名度。三是因为老舍茶馆有味儿。什么味儿?当然是京味儿了。人们进茶馆不单是品茶味儿,还要品其中的文化味儿。这两样儿老舍茶馆全占了。所以说它不出名谁出名?

当然,老舍茶馆能在京城享有美誉,除了以上说的三点,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茶馆的创办人尹盛喜先生的口碑和知名度。说老实话,尹盛喜的大号,在京城是与老舍茶馆分不开的。人们提起老舍茶馆,自然会想到尹盛喜,同样,说起尹盛喜,也会同时想到老舍茶馆。如果说老舍茶馆是形,那么可以说尹盛喜是它的魂。换句话说,没有尹盛喜,就没有老舍茶馆。没有老舍茶馆,尹盛喜也不会有这么高的声望。尹先生已于2003年6月作古,但老舍茶馆还在,仿佛尹先生还活着。人们到老舍茶馆,依然会对尹先生的为人和事迹津津乐道,人们并不觉得尹先生“走”了。一个人的名字和形象能与一个茶馆如影相随,古今中外恐不多见。

尹盛喜的名字最初是与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联系在一起的。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的市场经济意识还处于朦胧状态,老尹就带领一帮待业青年,在前门大街支起了茶摊。此举轰动一时,自然老尹也以改革开放的典型上了报纸、上了电视。由茶摊到茶馆,老尹花了将近8年时间。人们不难想象一碗茶二分钱,积累起开茶馆的资金,要付出多少辛苦和血汗。“抗战八年”,老尹挺过来了。1987年11月,当老舍茶馆举行开张仪式时,人们为这个茶馆的开张不禁眼前一亮。要知道当时偌大的京城还没有一家像样的茶馆。老尹又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老舍茶馆创办之初,我曾采访过老尹。尽管茶馆开张以后,有许多文化名人和艺术界的名家来捧场,有几位中央领导也有市政府、区政府的头头脑脑作陪,光顾过茶馆,但是茶馆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有些媒体对茶馆的茶份儿钱提出异议,认为老舍茶馆的门槛太高了,平民百姓进不来,老舍茶馆不是平民茶馆。说老实话,老尹当时的心理压力很大。时代变了,社会进步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越来越高,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北京的茶馆应该开成什么样的?老尹为此进行了长时间的思索。

我曾跟老尹深聊过,发现他当时的心情非常复杂。一方面,他难以割舍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情结”。另一方面,他试图办一座能充分展示京味文化,具有一定档次和品位的现代化茶馆,并使它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窗口”。这两点完全融合在一起很难。老尹是老北京人。老北京的茶馆很多,旧京茶馆主要有五大类,即大茶馆、书茶馆、棋茶馆、野茶馆和二茶馆。这些茶馆跟南方的茶馆茶楼比起来,条件非常简陋,两间小屋,几个方桌条凳,支上炉灶,置把大茶壶,就可以开个茶馆。野茶馆指的是郊外或城乡结合部的地界,支个棚子,摆几个小方桌,招揽过客歇脚打尖儿,也是一个茶馆。这种老式茶馆用现代文明的眼光看,已然落后,尽管这些老式茶馆很有味道。但是让现代人到这种光线昏暗,烟气缭绕,声音嘈杂的地方,就着尘土飞扬去喝茶,显然是与现代生活是脱节的。老尹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选择了后者,即,要办一座既有京味文化特点,又有现代生活气息的茶馆。现在看来,他的这一选择是对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有了老尹创办的老舍茶馆的模式,才有后来京城各种体现茶文化的新式茶馆的出现。

老尹为办好老舍茶馆是倾尽全力的,为此他付出了大半生的心血。他把老舍茶馆作为展示京味文化的大舞台。这些情况,我们能从这本书的内容领略到。本书有大部分章节讲述的是老舍茶馆的茶道、茶艺、茶缘、茶文化,细节详实具体。读之,我们会感受到当年老尹创办老舍茶馆的良苦用心和老舍茶馆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老尹生前以老舍茶馆为旗号,成立了商贸集团,把买卖做得不小。集团搞过商业贸易,搞过珠宝生意,搞过旅游产品的开发,搞过饭店酒楼,也搞过雷锋纪念馆等社会公益事业。但不管做什么买卖,他都以老舍茶馆为主业,没忘自己的老本行。这种“茶馆情结”,一方面说明他对古都文化的热爱,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始终没忘本。现在老尹的“茶馆情结”正在被他的女儿尹智君所延伸。尹智君属于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尽管她对老北京文化的了解没有父亲老尹深,但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加上她本人也是在胡同长大的,又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所以她也像父亲那样对北京文化充满了热爱。这种热爱已经融入到她接手老舍茶馆后的一系列经营理念中。小尹不论在思想观念,还是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厚重度上,都不比自己的父亲差。真应了那句老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讲究味儿,讲究新意。这是尹智君经营老舍茶馆的路数。接父亲的班不久,她便认认真真地考察了京城的茶馆现状,接着又找专家、请顾问,虚心求教,很快她得出一个结论:办茶馆既要保持特色,又要与时俱进,绝对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吃父亲的老本。

她的胆儿似乎比父亲还大。2002年,她投资100多万元,全面改造了原老舍茶馆的二楼,愣是在二楼盖起一个“四合院”。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茶馆开张后,吸引了八方茶客。接着,她又投资几十万,全面开发北京小吃,什么做爆肚、羊头肉、面茶、驴蹄烧饼、奶豆腐的等等小吃名家,都被她请到老舍茶馆。这些举措,不但充实了老舍茶馆原有的文化内涵,而且在文化的外延上得到了扩展,使人们在品茶之余,既可听大鼓评书相声,以悦其目,又可品尝到地道的风味小吃,以饱口福。小尹办茶馆确实爱动脑子,而且有许多创新。当然,尹智君的这些举措只是刚刚开始,按她的思路,将来要把老舍茶馆办到外地去,甚至要走出国门。这些,我们在这本书中都能体味到。为老舍茶馆写本书,是尹盛喜先生生前的一大心愿,现在他的这一心愿,被自己的女儿尹智君实现了。这本书洋洋洒洒十多万字,引经据典谈茶道说茶事论茶经,娓娓动听谈老舍茶馆的经历和轶事,内容翔实具体,语言平实朴素,对我们了解老舍茶馆,以及如何开茶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然,本书也有遗憾之处,比如没有写出老舍茶馆的创办人尹盛喜先生的精神世界和他的人格魅力。没有写出尹智君接父亲的班以后,以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如何使老舍茶馆再度辉煌的感人经历。当然此书是专门写茶馆的茶事,为老舍茶馆宣传,不可能面面俱到。我想如有可能将来写一部尹盛喜先生与老舍茶馆的书,以写老尹这个人为主,一定会更精彩,更吸引人。一个人“走”了,留下一座茶馆。一个人“去”了,他的名字却跟一个茶馆联系在一起,让后人念念不忘。这也许是一个人死后最好的纪念碑。

一个人“走”了,他还活着。因为他开的茶馆还在,人们在喝茶品茶时,会想起这个人,会念叨这个人。这也许正是一个人的生命价值所在。

从这两点看,老舍茶馆值得一说。尹盛喜先生值得一书。

老舍茶馆,陈设古朴、典雅,京味十足。大厅内整齐排列的八仙桌、靠背椅、屋顶悬挂的一盏盏宫灯、柜台上挂着标有龙井、乌龙等各式名茶的小木牌,以及墙壁上悬挂的书画楹联,使游客感觉如同进入一座老北京的民俗博物馆。

老舍茶馆每天吸引着大量的客人—既有来自京城的老戏迷、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者、以及慕名而来的外国客人。茶馆开张至今,马三立、谢添、于是之、骆玉笙、李维康等著名艺术家都曾在此登台演出。作为北京一带民俗文化的汇积地,茶馆内每天还上演地方优秀传统节目,如关学增的北京琴书、孙书筠的京韵大鼓、马增惠的单弦、马玉萍的河南坠子等。老艺术家们的演 唱,使观众在欣赏之余感受到了京味民俗文化的醇厚。曾几近失传的含灯大鼓(演员口里含着点燃蜡烛的灯架进行演唱的形式)和双簧等民间艺术在这里也得到了新生和发扬。

在“老舍茶馆”,不仅每晚都可欣赏到来自曲艺、戏剧等各界名流的精彩表演,还可以参加琴、棋、书、画和“戏迷乐”等诸多文化活动。老舍茶馆还组织成立了自己的茶艺表演队,进行乌龙茶、农家茶、茉莉花茶等各类名茶的茶艺表演。近年来,老舍茶馆又成立了“大碗茶酒家”,酒家特聘百年老店“晋阳饭庄”和“全聚德”名厨主理,包括京、晋、鲁三种风味,种类繁多、品味上乘,且具有地方风味特色。

老舍茶馆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展示中国茶文化和民族艺术的场所,同时,也是吸引国外观光游客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美国前总统布什、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日本前首相海布俊树、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柬埔寨首相洪森、泰国公主诗琳通等各国政要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宾。

老舍茶馆营业面积1500平方米,可以同时容纳250人观看节目;大碗茶酒家营业面积500平方米,可以同时容纳 150人就餐; 楼下门前设有停车场,可以同时容纳百余辆车。

集品茶、饮食、赏戏、表演等经营内容为一身的老舍茶馆,现如今已是中外宾客旅游的一处新名胜,并且成为享誉海内外知名的文化品牌。

北京茶道馆,是一种多种功能的 饮茶 场所,是一种市民气息很浓的茶 文化 ,充满着中国 传统文化 的情调,不但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全。有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棋茶馆、季节性临时茶馆、避难茶馆等。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北京茶道馆的资料,一起来看看。

北京茶道馆的简介

北京是清朝的政治中心,茶馆集中、品级俱全。许多皇亲王室、官僚贵族、八旗子弟成天泡在茶馆里,清代北京的茶馆史是清朝历史的缩影。北洋军阀、民国时代,北京茶馆是政客官僚出入的地方。

茶馆大多供应香片花茶、红茶和绿茶。茶具大多是古朴的盖碗、茶杯。 茶馆为茶客准备了象棋、 谜语 等,供茶客消遣娱乐。规模较大的茶馆建有戏台,下午和晚上有京剧、评书、大鼓等曲艺演出。许多演员最初是从茶馆里唱出名气来的。清朝末年,北京的“书茶馆”达60多家。

北京的茶馆曾经衰落过一段时期,由于茶文化的再次兴起,现在北京的茶艺馆发展到170多家,大体上分为三种。一种是传统茶馆,例如老舍茶馆、湖广会馆茶楼、天桥乐茶园等。茶馆摆设八仙桌椅、盖碗花茶等,真正地体现了茶俗和民俗相结合,体现了北京的地方特色。

老舍茶馆最能体现北京的地方特色。文学家老舍的话剧《茶馆》反映了老北京茶馆几十年的兴衰史。现在的“老舍茶馆”雕梁画栋、花格木窗,墙壁上悬挂着名人字画,吊着华丽的宫灯,摆设具有晚清风格的桌椅,环境高雅,显示了传统京味茶馆的特色。

老舍茶馆的一侧走廊中还有雅座,中间堂口摆有36张红木八仙桌,正前方搭有小舞台。老舍茶馆的男服务员身穿长衫,女服务员身穿旗袍,在茶馆中提壶倒水,端茶送点,忙忙碌碌。老舍茶馆中有北京琴书、京韵大鼓、口技、民乐、快板等曲艺表演。那里的茶客有集体包场的,有独自光临的。茶客除了来自国内,每天还有很多外宾慕名前来体验北京茶馆的韵味。第二种茶馆是现代风格的茶馆,例如五福茶艺馆,它以桌椅、小壶小碗轻发酵乌龙茶为主要特征。

五福茶艺馆以商务活动、培训为主要功能。例如五福茶艺馆在西坝河光熙门的分店,分为上下三层,装饰精美。一楼展示各种名茶和茶具。二楼是风格独特的包房,例如充满佛教气氛的禅茶室铺着榻榻米的日式茶室设有壁炉的欧式茶室中西合璧的商务茶室有宫灯高挂的中式传统茶室。三楼是散座,设有两间包房,用作朋友聚会、情侣谈心,环境幽静。

第三种是综合风格茶馆,例如明慧茶院、百草园茶艺馆、小小茶艺馆等。综合风格茶馆的装饰风格丰富多样。还有韩国茶道馆、日本茶道馆,颇具异域风情。

   北京茶道馆的四种茶馆

大茶馆

大茶馆在清代北京曾走过红紫大运。八旗二十四固山,内务府三旗、三山两火、仓库两面,按月整包关钱粮,按季整车拉俸米。家有余粮、人无菜色,除去虫鱼狗马、鹰鹘骆驼的玩好以外,不上茶馆去哪里消遣?于是大茶馆便发达起来。高的高三哥,矮的矮三哥,不高不矮的横三哥。蒙七哥,诈七哥,小辫赵九哥,“有人皆是哥,无我不称弟”,大家都是座中常客。北京以先的大茶馆,以后门外天汇轩为最大,后毁于火,今成天汇大院,曾一度开办市场,其大可知。东安门外汇丰轩为次大。

大茶馆入门为头柜,管外卖及条桌帐目。过条桌为二柜,管腰栓帐目。最后为后柜,管后堂及雅座帐目,各有地界。后堂有连于腰栓的,如东四北六条天利轩有中隔一院的,如东四牌楼西天宝轩有后堂就是后院,只做夏日买卖和雅座生意的,如朝阳门外荣盛轩等,各有一种风趣。

茶座以前都用盖碗。原因是:第一,品茶的人以终日清淡为主旨,无须多饮水。第二,冬日茶客有养油葫芦、蟋蟀、咂嘴、蝈蝈,以至蝴蝶、螳螂的,需要暖气嘘拂。尤其是蝴蝶,没有盖碗暖气不能起飞,所以盖碗能盛行一时。在大茶馆喝茶既价廉又方便,如喝到早饭之时需要回家吃饭,或有事外出的,可以将茶碗扣于桌上,吩咐堂倌一声,回来便可继续品用。因用盖碗,一包茶叶可分二次用,茶钱一天只付一次,且极低廉。

大茶馆分红炉馆、窝窝馆、搬壶馆三种,加二荤铺为四种。

甲、红炉馆。大茶馆中的红炉馆,也像饽饽铺中的红炉,专做满汉饽饽,惟较饽饽铺做的稍小,价也稍廉。也能做大八件、小八件,大饽饽、中饽饽。最奇特的是“杠子饽饽”,用硬面做成长圆形,质分甜咸两种。火铛上放置石子,连拌炒带烘烙,当时以“高名远”所制最为有名。红炉只四处,一即高名远,在前门外东荷包巷,面城背河,是清朝六部说差过事、藏奸纳贿的所在。现在六部已无,高名远已然改成东车站停车场。二即后门天汇轩,为提督衙门差役聚会所在。三即东安门汇丰轩,别称“闻名远”(与宣武门内海丰轩的“声名远”及前面提到的高名远共称三名远)。清代灯节,此馆两廊悬灯,大家闺秀多半坐车到此观灯。四为安定门内广和轩,俗称西大院,歇业在民国十年以后。

乙、窝窝馆。专做小吃点心,由江米艾窝窝得名,有炸排叉、糖耳朵、蜜麻花、黄白蜂糕、盆糕、喇叭糕等,至于焖炉烧饼为各种大茶馆所同有的,也是外间所不能及的。

丙、搬壶馆。介于红炉、窝窝两馆之间,亦焦焖炉烧饼、炸排叉二三种,或代以肉丁馒头。

丁、二荤铺。既不同于饭庄,又不同于饭馆,并且和“大货屋子”、切面铺不同,是一种既卖清茶又卖酒饭的铺子。所以名为二荤铺,并不是因为兼卖猪羊肉,也不是兼卖牛羊肉,而是因铺子准备的原料,算作一荤,食客携来原料, 交给灶上去做,名为“炒来菜儿”,又为一荤。现在硕果仅存的二荤铺,已然改了饭馆,二荤变为一荤,不炒来菜儿了。二荤铺有一种北京独有的食物,就是“烂肉面”。形如卤面,卤汁较淡而不用肉片,其他作料也不十分齐全,却有一种特殊风味。前清最有名的,除二荤铺外,要首推朝阳门外“肉脯徐”。漕运盛时,日卖一猪,借着粮帮称扬,竟能远播江南。还有西长安街西头龙海轩,也是二荤铺,北京 教育 界有京保之争的时候,京派(校长联席会)在此集会,所以有人别称京派为“龙海派”。

庚子以前,北京大茶馆林立,除上文所举,还有所谓“天泉裕顺高名远”,崇文门外永顺轩,专卖崇文门税关和花市客商。北新桥天寿轩,专卖镶黄旗满蒙汉三固山顾客。灯市口广泰轩专卖正蓝、正白、镶白九固山顾客。阜成门大街天禄轩,专卖右翼各旗顾客。护国寺西口外某轩,则因柳泉居酒好,能招徕一部分食客。天寿、广泰、广和三处,因为能直接赶车入内,高等人士、有车阶级,多半喜欢在天棚下饮酒下棋,所以特别兴盛一时。

书茶馆

书茶馆以演述评书为主。评书分“白天”“灯晚”两班。白天由下午三四时开书,至六七时散书。灯晚由下午七八时开书,十一二时散书。更有在白天开书以前,加一短场的。由下午一时至三时,名曰“说早儿”。凡是有名的评书角色,都是轮流说白天灯晚,初学乍练或无名角色,才肯说早儿。不过普通书茶馆都不约早场。说评书的以两个月为一转。到期换人接演。凡每年在此两月准在这家茶馆演述的,名“死转儿”。如遇闰月,另外约人演述一月的,名“说单月”。也有由上转连说三个月的,也有单月接连下转演述三个月的,至于两转连说四个月,是很少的,那要看说书的号召力和书馆下转有没有安排好人。总而言之,不算正轨。

书茶馆开书以前可卖清茶,也是各行生意人集会的“攒儿”、“口子”,开书后是不卖清茶的。书馆听书费用名“书钱”。法定正书只说六回,以后四回一续,可以续至七八次。平均每回书钱一小枚铜元。

北京是评书发源地,一些评书名角,大半由北京训练出来,可是北京老听书的,也有特别 经验 ,特别有准确耳朵。艺员一经老书客评价,立刻便享盛名。北京说书的就怕东华门、地安门,因为东华门外东悦轩和后门外一溜胡同同和轩(后改广庆轩),两处书客都极有经验,偶一说错,须受批评,以至不能发达。实在说起来,也只有东悦轩、同和轩的布置、装修,才够十足的北京书馆。此外要算天桥的福海轩,因为天桥是游戏场所,不挂常客,所以任何说书的都能由福海轩挣出钱来。

茶馆里说的评书主要有这几类:

长枪袍带书 像《列国》、《三国》、《西汉》、《东汉》、《隋唐》、《精忠》、《明英烈》等一些带盔甲赞、刀枪架、马上交战的评书,都属于这一类。凡是武人出来的开脸、交战的架子,都千篇一律。比如黑脸人,必全身皆黑,什么“乌油盔铠,皂色缎锦征袍,坐下乌骓马,手掌皂缨枪”一类的本子。

小八件书就是所谓公案书,也叫侠义书,像《大宋八义》、《七侠五义》、《善恶图》、《永庆升平》、《三侠剑》、《彭公案》、《施公案》、《于公案》等,内容叙述行侠作义、保镖护院、占山为王,以一个官员查办案件,或放赈灾民为线索,中道遇见山贼草寇、恶霸强梁,以手下侠义英雄剿灭盗贼,为公案书中主要线索。有时也插入奇情案件,用化装侦得案情,大快人心,并且增加听众智慧。像袁杰英说《施公案》的“赵璧巧摆罗圈会”、“巧圆四命案”、“张家寨拿□□反串翠屏山”等都极见巧思。有时书情穷尽了,必定穿插国家丢失陈设古玩、大官丢印,以及丢官、春云再展,另布新局。书情有组织的,以《七侠五义》为最好。可惜不如说清代公案书的火炽。还有《善恶图》, 组织穿插都好, 只是没有印本。演述的以广杰明专长,已于去年死去,现在只有阿阔群能继续他师父的盛业了。《善恶图》眼看将失传,已被各公案书窃去情节不少,如能有人写成小说,一定能受欢迎。

公案书中讲究变口,如《永庆升平》的马成龙的山东口音,《小五义》徐良的山西口音,《施公案》张玉、夏天雄的南方口音,哪部公案书都有的。不过只许变这三种口音,以外的口音是不许变的。好一点说公案书的,凡书中有特性的都能学出不同声调来。像袁杰英说赵璧,杜克雄、赵元霸、阎伯涛学贺仁杰咬舌童音,十分有趣。说评书的规矩,一不许批讲文义(《聊斋志异》除外),二不许学书中人对骂的话,三遇书中有二人对话,只能以声调区分,不许用“某人说”。所以凡是善于说书的,一开口便知是学的某人。死去的评书大王双厚坪和他徒弟杨云清,以及袁杰英,最能描摹书中人的个性。就是长枪袍带书,其中的岳飞、岳云、牛皋,也要分个清楚的。还有介于袍带公案之间的评书,如《水浒》, 也有列阵开仗,也有公差办案,也有光棍土豪,也有儿女私情,是一部极不好说的书。

当日双厚坪说《水浒》, 武松、鲁智深、李逵的个性绝不相同,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的三副相似而实不一样的面孔,令人听得耳目清朗。尤擅长的是说挑帘裁衣,武松杀嫂,一个“十分光”能说五天,听众没有一个愿意散书的。能继双厚坪衣钵的,只有杨云清。云清有两部书,一是《济公传》,一是《水浒》,凡听杨云清的,就是一段听几次也不烦厌,因为他抖的荤素包袱,都是随时变换,没有死包袱的。过去说公案书的,以潘诚立、田岚云最得书座赞许,享了一世盛名。过去说公案书的,,以群福庆的《施公案》、《于公案》最好,有“活黄天霸”的别称。凡是想听书过瘾的,最好是听群福庆,尤其后套《施公案》、前套《于公案》, 常应听众特烦,享了四十年大名。群福庆的徒弟不少,都是“荣”字,能得他神髓的,只有一个张荣玖。还有一个间接徒弟廷正川,能传他的《于公案》。以外说公案书较比不错的,海文泉可以算一个,中年时很能叫座儿,能说《济公传》、《永庆升平》,每到一转儿完了的末两日,必要特别加演“逛西庙”(护国寺)、“断国服”、“大改行”,比现在相声强多了。

神怪书

有内丹图《西游》、外丹图《封神榜》、《济公传》几种。说《西游》的是道门评书,创兴才几十年,共传“永、有、道、义”四代。说书时打渔鼓,卖沉香佛手饼。我听过李有源和他徒弟奎道顺以及奎道顺的徒弟邢义儒、什义江说的《西游》。到奎道顺时免去渔鼓,到“义”字辈时连沉香佛手饼都不做了。李有源以“活猴”出名,奎道顺以“活八戒”出名。我在幼年很中了许多日子的《西游》迷。因为说《西游》时要学孙猴、八戒五官四肢乱动,幼童听了容易出毛病,所以一般家长都禁止小孩子到书馆去听《西游》。《西游记》在评书界已算失传,庆有轩(老云里飞)已然不能再说,只有一位没下海的李君(是奎道顺的得意弟子,因曾救奎命得传《西游》, 现在东城某小学服务,是不肯出台的了)。

《封神榜》较《西游记》火炽,双厚坪能说此书,也是双厚坪临死所说的最后一部书。双厚坪出语滑稽,《封神榜》上所有神仙,皆另加以外号,例如说长耳定光仙的耳朵拉下,便成弥勒佛,所以称弥勒佛为“大定子”,因旗人中下社会称人全在姓下加子(音咂)。有人认为双子唐突神仙过甚,所以一病不起,这也未免太迷信。现在说《封神》的很少,李杰恩还算不错。

《济公传》也以双厚坪最好,以后能说的很多,能由济公降生说到擒韩殿。济公被罪二次渡世的,只有杨云清。云清说《济公传》互有得失,得是:一能顾全济公的罗汉身份,不至说成妖人疯魔二是所加材料所抖包袱,都是本地风光,尤以“官人办案”和“斗蟋蟀”为拿手戏。这是因为杨云清曾经当过官人的缘故,所以说忤作验尸,近情近理,宛如眼见。失是:过于细致,进度太慢。再者过于顾全济公身份,所以凡在济公现法身,总是不尽其辞,未免矜持。杨云清死后,就以刘继业所说《济公传》为最好了。他的长处是能满足书座的欲望,能多给人们书听和加力渲染济公法力,短处是长告假歇工和欠于细致。

《聊斋志异》自清末宗室德君创为评书后,也出了很多人才,不过太不好说。太文了不行,太俗也不行,解释 典故 要天衣无缝,和原文事实吻合才好。

近年很有几个说《聊斋》的,死去的董云坡,以文雅幽默见长,很受欢迎。我曾连续听了四个月,能令人回味。现在最好的要属天津陈士和。陈士和能把《聊斋》说成世俗的事,但又俗不伤雅。他的长处是能用扣子,这是其他说《聊斋》的人所不能的。还有已然残废了的曹卓如,虽比不上董、陈,也还不坏。近年人们生活困难,勉强听书的已属不易,所以唯一拉书座的 方法 ,就是多给书听,像品正三的《隋唐》, 本很平常,但能在两个月内由《隋唐》说到残唐五代,书量较旁人多五六倍以上。因之荣膺“品八套”的美名,生意也因此而大发达了。

书茶馆约聘一年的说书人,例在年前预定,预备酒席,款待先生,名曰“请支”,一年一次,就是死转也得邀请。有的不请支,名曰“不买书”。说书每日收入,皆按三七下帐,书馆三成,说书先生七成,遇有零头,便不下帐,统归先生。说书先生遇有旧相知,在书钱以外另给的钱,也归先生。例如杨云清说书时,曹君伯英每次总是加赠一元的。在每转的首日末日,所得书钱不下帐,皆归说书人。在每转末一日,凡是常听书的老书座,都在书钱以外另赠“送行钱”,不拘多少,以资联络感情。

野茶馆

北京在前清时代,禁苑例不开放。故宫、太庙、社稷坛、三海当然不能开放,就是什刹海的临时市场也是民国五年才开办的。城内除陶然亭、窑台以外,是没有游憩地方的。那时都人游憩,只有远走城外。夏日二闸有香会、什不闲、八角鼓助兴,“大花障”、“望海楼”十分兴盛。一进五月,朝阳门、东便门、二闸来往游船,络绎如织。两岸芦荻槐柳,船头唱着“莲花落”,不但热闹非常,而且清凉爽快。还有永定门外沙子口四块玉茶馆,也是北京郊外有名茶馆,有跑道可以跑车跑马,每年春秋两季十分热闹。夏天有八角鼓、什不闲小曲,贵族王侯、名伶大贾都要前去消遣的。再有东直门外自来水厂东北的“红桥茶馆”,规模宏大,由明代到清末,兴盛了三百多年。前清末年,“抓髻赵”曾在此唱莲花落,于今片瓦无存了。以上所说二闸、四块玉、红桥等处,虽然地处郊外,但不能直谓之野茶馆,因为这三处茶馆都以娱乐为目的,和清末民初的朝阳门外菱角坑相同,都是唱曲小戏的所在。野茶馆是以幽静清雅为主,矮矮的几间土房,支着芦箔的天棚,荆条花障上生着牵牛花,砌土为桌凳,砂包的茶壶,黄沙的茶碗,沏出紫黑色的浓苦茶,与乡村野老谈一谈年成,话一话桑麻,眼所见的天际白云,耳所听的蛙鼓蛩吟,才是“野茶馆”的本色。据记忆郊外的野茶馆有这几处。

麦子店茶馆 在朝阳门外麦子店东窑,四面芦苇,地极幽僻,和北窑的“窑西馆茶馆”类似,渔翁钓得鱼来,可以马上到茶馆烹制,如遇急风骤雨,也可以避雨,所以至今还能屹然独存。麦子店附近水坑还产生鱼虫,尤其多有苍虫,因此养鱼的鱼把式每年要到此地捞鱼虫。在前清时宫内鱼把式也以麦子店为鱼虫总汇,由二月至九月,在这八个月的麦子店野茶馆,真有山阴道上之势。夕阳西下,肩着鱼竿的老叟,行于阡陌之间,颇有画图中人的意味。

六铺炕野茶馆 在安定门外西北里许地,四面全是菜园子,黄花粉蝶,新绿满畦,老圃桔槔伴着秧歌,令人有出尘的念头。六铺炕因有土炕而得名。到此喝茶的以斗叶子牌为主要目的,“打十胡”、“开赏”、“斗梭胡”,也有“顶牛儿”“打天九”的,总以消遣为主,并不在乎输赢,所以没有“牌九”、“开宝”、“摇摊”等一类名色。每到红日西斜,赢家出钱买酒肴,共谋一醉,然后踏着月色赶城门,也倒别有情趣。

绿柳轩野茶馆 在安定门东河沿的河北。茶馆在一个土山凹里,四周重重杨柳,主人开池引水,种满荷花,极有诗意。夏日有棋会、谜语会,北面辟地几弓,供各香会过排,颇能吸引众多的茶座。

葡萄园 在东直、朝阳两门中间,西面临河,南面东面临菱角坑的荷塘,北面葡萄百架,老树参天,短篱缭绕,是野茶馆中首屈一指所在。夏日有谜社、棋会、诗会、酒会,可称是冠盖如云。

“上龙”“下龙” 在北京没有洋井之先,甜水很是难得。城内大甜水井,每天卖水钱就能收入一个五十两的银元宝。然被北京人盛称为“南城茶叶北城水”的“北城水”,却是指“上龙”“下龙”而言了。“上下龙”在安定门外西北半里地,“上龙”在北,“下龙”在南,相离不过百步。前清盛时,“上龙”北邻有兴隆寺古刹,地势很高,寺北积水成泊,大数十亩。庙内僧人以配殿设茶座,开后壁的窗户,可以远望西山北山,平林数里,燕掠水面,给欣赏上龙水的烹一壶雨前茶,倒也别有风趣。庙内有三百年“文王树”一株,开花时香笼满院,很能招徕一些文人。现在“下龙”井已然坍毁填平,兴隆寺也破烂不堪,只有“上龙”还因井主毛三先生经营保留到现在。一株古老空心的柳树斜覆在井上,井东空地支有席棚,井南葡萄一架,西南环有苇塘。主人卖茶卖酒,也做些村肴馒头出卖,生意还不错。一间斗大土房,建在两丈高的土坡上。冬日临窗小饮,远村传来卖 年画 的货声,仿佛三十年前了。

三岔口野茶馆在德胜门外西北、撞钟庙附近。茶馆坐西朝东,直对德胜门大道,房后树木成林,矮屋三间,生意颇为兴隆。城内闲人到此喝野茶的固然很多,但主要是因为德胜门果行经纪在此迎接西路果驼的缘故。

白石桥野茶馆 在西直门外万寿寺东。清代三山交火各营驻兵的往还,万寿寺的游旅,均以白石桥为歇脚的地方,所以白石桥野茶馆到今日还存在着。高梁桥、白石桥之间水深鱼肥,柳枝拂水,获花摇曳。很有许多凑趣的人,乘船饮酒,放乎中流,或船头钓鱼,白石桥野茶馆便更热闹起来。

清茶馆

清茶馆专以卖茶为主,也有供给各行手艺人作“攒儿”、“口子”的。凡找某行手艺人的, 便到某行久站的茶馆去找。手艺人没活干,到本行茶馆沏壶茶一坐,也许就能找到工作。清茶馆也有供一般人“摇会”、“抓会”、“写会”的,也有设迷社的,也有设棋社的。例如 围棋 国手崔云趾君,曾在什刹海二吉子茶馆,象棋国手那健庭君,曾在隆福寺二友轩,全是清茶馆的韵事。

茶酒馆

茶馆卖酒,规模很小,不但比不过大酒缸,连小酒铺都比不上。茶酒馆虽然卖酒,并不预备酒菜儿,只有门前零卖羊头肉、驴肉、酱牛肉、羊腱子等,不相羼混。凡到茶酒馆喝酒的,目的在谈天,酒是次要的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90274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2
下一篇 2023-05-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