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的历史

京津冀的历史,第1张

一、京津冀都市圈的规划历史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区域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按照“8+2”的模式制订: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沧州、张家口、承德、石家庄8地市。

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11月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历经7年之久,但一直迟迟没有推出。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官员认为,历经五年时间调研、编制,京津冀都市圈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规划蓝图,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由于河北一共11地市,为了更好的衔接河北规划,新的京津冀规划将涵盖河北省全部。即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的保定、廊坊、唐山、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张家口、承德、秦皇岛、石家庄11地市。

新华网石家庄3月26日电 (记者 王民) 26日出台的《河北省委、省 ***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明确,这个省将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以建设京津冀城市群为载体,充分发挥保定和廊坊首都功能疏解及首都核心区生态建设的服务作用,进一步强化石家庄、唐山在京津冀区域中的两翼辐射带动功能,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及新兴中心城市多点支撑作用。 石家庄围绕建成京津冀城市群南部副中心城市,唐山围绕建成东北部副中心城市,加强与京津功能分工和配套协作,带动冀中南、冀东两翼发展。充分发挥张家口、承德的生态优势和秦皇岛的滨海资源优势,打造服务首都的特色功能城市。极化邯郸在晋冀鲁豫接壤地区中心城市地位,提升沧州沿海港城作用,增强邢台、衡水规模实力,建设成为京津冀城市群中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节点城市。

京津冀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三省市定位分别为,北京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协同历史

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实施国土整治战略,将京津冀地区作为“四大”试点地区之一(其他是沪苏浙、珠江三角洲和“三西”煤炭能源基地),要求环渤海和京津冀地区开展全面的国土整治工作,以实现区域分工协作、发挥资源比较优势、治理生态环境、开展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和人口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这次区域合作在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节约利用、土壤污染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以后的区域合作打下了一定基础。

第二次是本世纪初,为配合北京市新的功能定位和天津滨海新区大规模建设,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在河北廊坊举行了的京津冀三方和 *** 、企业和学者等各界人士参与的京津冀区域合作论坛,并达成了著名“廊坊共识”,提出了在公共基础设施、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加速一体化进程的愿望;此后,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一直在据此起草有关合作规划和文件。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该规划几经调整和修改,至今还是没有出台。

三、为什么说京津冀一体化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房产投资

先学会用工具吧,同花顺投资账本APP,房地产记账,多的不说自己体会。

首都发展定位及其制约因素是推动京津冀战略的关键因素。从中央对北京的战略定位来看,首都北京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国际创新中心,但从目前的产业结构看,存在不符合首都发展定位的产业逐步向周边转移的必要;从制约北京持续发展要素来看,现已面临人口压力、交通拥堵、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难题,有必要打造环首都经济圈,承接首都的“溢出”效应,在解决北京发展制约因素的同时,促进周边省份和城市的协同发展。

京津冀地区多年来发展不均,北京和天津的双核聚集现象显著,与周边地区相比长期存在工业化落差,对于周边区县的带动作用微乎其微,河北大部分地区仍然以污染较严重的工业加工为主要产业。而且即便是北京和天津之间,也缺少有效的合作和产业分工,并没有形成联动。区域一体化进程受到各地 *** 及产业限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仍停留在起步阶段。

在未来“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区位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同,不同的区县将面临着差异化的发展模式。预期“环首都经济圈”以及“津滨双核政策高地”将会获得最有利的发展机会,北京外围区县、廊坊以及天津将成为一体化进程中的核心区位。而保定、唐山、沧州和秦皇岛,将会受益于核心区域的溢出效应。对冀南四市以及张家口人口和产业进行引导,避免盲目扩张。受地缘限制,承德地区将主要承接核心区域原有产业外迁及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

从二级市场反应来看,一系列的政策利好使得河北板块成为近期A股市场上最耀眼的明星。房地产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带动最为明确的行业之一,由于承接人口与产业转移的需要,该行业板块会在规划发展中受益。另外,也会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钢铁、煤炭、建材、化工等行业产生显著影响。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将为该区域的房地产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土地资源的升值,周边区域房价的上涨将会伴随“一体化”进程中产业和人口的流动,逐步显现。据测算,2020年“京津冀”地区人口占比达到全国10%,城镇化率达到70%,商品房销售复合增长速度将达到7%,其中核心区域将会超过10%。投资标的的选择主要是根据资源升值的逻辑,拥有资源的房企将会获得更大发展机会。

四、先秦时期京津冀经历了哪些国家的统治

最早的朝代夏朝约在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由于这段历史没有文字性文物印证,所以只能靠后世的记录和出土文物互相对照考证,部分学者认为河南二里头遗址可能就是夏朝的遗存,但是也有学者对此持有疑问。

根据文字记载,夏朝有了中国最早的历法--夏小正。不过之后的商朝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有文字文物的历史时期,存在于前16世纪到约前1046年。

据说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桀,由于荒淫无道而被汤推翻。而商代时文明已经十分发达,有历法、青铜器以及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等。

商王朝时已经有一个完整的国家组织,并且具有了封建王朝的规模。当时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农业,不过手工业,特别是青铜器的冶铸水平也已经十分高超。

并且已经出现了原始的瓷器。商朝自盘庚之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因此也称为殷朝。

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是传子或传弟,多按年龄的长幼继承。 与此同时,黄河上游的另一个部落周正在逐步兴起,到了大约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在牧野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商朝灭亡。

周朝正式建立,建都渭河流域的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之后周朝的势力又慢慢渗透到黄河下游和淮河一带。

周王朝依然是封建贵族统治,有许多贵族的封国(诸侯)。到鼎盛时,周朝的影响力已经在南方跨过长江,东北到今天的辽宁,西至甘肃,东到山东。

周朝时的宗法制度已经建立,政权机构也较完善。 中国最早有确切时间的历史事件是发生于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国人暴动。

商代,居泾河、渭河流域尚处于氏族部落阶段的周朝的祖先周部落,改善耕作,开拓了我国最早的农业。周文王灭商以前,战胜了西戎混夷,把境域扩展到密(今灵台县)。

这一时期,甘肃境内有羌方、共(今泾川县北)、密(今灵台县西)等方国部落。 西周时,秦人的祖先在甘肃省境东部,即今天水地区定居下来,开始了由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缓慢过渡,而游牧生活仍占据主要的地位。

他们本以游牧、狩猎为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善于养马“好马及畜,善养息之”,使马有了很大的发展。周孝王后来封秦的祖先为“附庸”,“邑之秦”,在秦亭(今张家川 *** 自治县城南)箐城建邑,始有立足之地。

春秋时期省境属秦国和西戎。西戎中较大的几个是:绵诸(天水附近)、邶戎(天水西南)、冀戎(今甘谷县南)、义渠戎(六盘山左右,今甘肃庆阳和宁夏 *** 自治区固原地区)、翟(今临洮县)、貘(今陇西县北)。

这些戎族,仍保持着“以国为氏”的习惯,虽号称为国,实际上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西戎各国与秦国相邻。

公元前770年刚刚立国的秦国为了扩充势力,把它的视野对准西戎。但秦襄公几次伐戎都失败了。

到秦武公时,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势力迅速扩展,先后征服、并吞了绵诸、邶戎、冀戎、义渠戎、翟和貘等戎族。为了对新开辟的地区进行控制,秦国开始在这些地区建县。

前688年(秦武公十年)秦国在己被征服的邶戎、冀戎地区,设邶县(今天水北道区南)、冀县(今甘谷县)。这是甘肃历史上建立最早的两个县。

战国时期,秦国的疆域己达今甘肃的东南部。但曾被秦武公征伐过的绵诸、义渠、翟、貘等戎族部落乘秦忙于争霸的机会,又逐渐壮大起来,使秦国在与诸候国争雄的同时,不得不以相当的力量来对付诸戎。

前320年秦派兵讨伐义渠,攻郁郅(今庆阳县东),前314年再次出兵义渠,得25城。至秦昭王时,义渠等戎终为秦所并,以其地设郡置县,加强统治。

秦昭王二十七年(即公元前280年)设置陇西郡,9年后,即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再建立北地郡。

五、如何抓住用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场重大深刻的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缺乏现成经验,必然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攻坚克难过程,也是一场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考”。

迎接“大考”,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定夺取胜利的信心,增强主动作为的自觉,弘扬攻坚克难的作风,提升干事创业的本领,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务必要深刻认识到这是首都发展史上的新航程,紧密结合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充分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投身发展变革的伟大实践,努力考出好成绩。

我们要增强必胜信念,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标不罢休,坚决完成好中央的部署要求,努力开创首都北京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六、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协同历史

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实现区域分工协作://c.hiphotos.baidu/zhidao/wh%3D450%2C600/sign=60f477db4d90f60304e594430c229f2d/7e3e6709c93d70cfd1b151e7ffdcd100bba12b95、发挥资源比较优势、治理生态环境.hiphotos.baidu/zhidao/wh%3D600%2C800/sign=5d338d738526cffc697fb7b4893166a8/7e3e6709c93d70cfd1b151e7ffdcd100bba12b95,并达成了著名“廊坊共识”,提出了在公共基础设施,为配合北京市新的功能定位和天津滨海新区大规模建设,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在河北廊坊举行了的京津冀三方和 *** 、企业和学者等各界人士参与的京津冀区域合作论坛、土壤污染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以后的区域合作打下了一定基础。

第二次是本世纪初、开展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加速一体化进程的愿望;此后、优化产业和人口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这次区域合作在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c、水资源节约利用.jpg" esrc=".baidu/zhidao/pic/item/7e3e6709c93d70cfd1b151e7ffdcd100bba12b95.jpg" target="_blank"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class="ikqb_img_alink">

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实施国土整治战略,将京津冀地区作为“四大”试点地区之一(其他是沪苏浙、珠江三角洲和“三西”煤炭能源基地),要求环渤海和京津冀地区开展全面的国土整治工作

七、京津冀一体化进程

京津冀三省市地域相接、人缘相亲、文化相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区域。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对三地尤其是河北的发展,是一个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旅游业关联度高、融合性强、拉动作用突出,是区域合作最容易起步、最容易实现的领域。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中,旅游业扮演着桥头堡和排头兵的重要角色,既是共振点和共赢点,又是切入点和突破口。 京津冀区域旅游资源富集。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丰富、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之一,旅游资源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种类全、品位高。该地区集中了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明清皇家陵寝等7处世界文化遗产,占全国总数的近1/5;拥有国家4A级以上景区200余处,占全国总数的1/10,深化区域合作具有雄厚的资源基础。

京津冀区域旅游特色互补。京津冀三地旅游既有同宗同脉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又有各具特色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北京作为首都和全国旅游中心城市,自然、人文、历史等景观优势明显。天津近代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以近代文化、民间文化、欧陆古典风情最为著名。

河北有山有海,历史底蕴深厚,资源种类齐全,特别是海滨、海岛、草原、湖泊、天然冰雪、优质温泉、青山秀水、乡村风光等都是发展环京津休闲产业的特色资源。 京津冀区域客源市场广阔。

京津冀处于环渤海中心地带,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快速崛起的第三增长极,区位优势明显,交通通讯便捷。京津冀及周边省份有4亿人口,三地私家车拥有量已超过1000万辆,市场广阔、潜力巨大。

京津冀GDP已突破6万亿元,占全国10.9%。经济基础优势明显。

2013年,京津冀旅游总收入超过8000亿元,旅游总人数达到6.6亿人次,并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京津冀区域合作基础坚实。

多年来,河北把实施“环京津战略”作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先后与京津签署了一系列旅游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与北京、天津等高铁沿线6省市联合发起成立“京港澳高铁旅游市场推广联盟”,与京津等长城沿线8省市发起成立“中国长城旅游市场推广联盟”,并积极参与组织和推动北方交易会等活动。三地初步建立了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拓展了旅游市场,加强了旅游监管合作,推进了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了三地旅游经济圈的逐步形成,为京津冀旅游一体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京津冀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前景可期。但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难以突破传统行政区域思想束缚、欠缺一体化协调机制和统一规划,旅游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建设滞后、旅游资源集约开发利用不够、整体形象品牌不鲜明、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和产业链不完善等。

这些都需要京津冀三地切实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共同努力推动实现协同发展。 一、建立健全协调合作机制 协调联动的合作机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

京津冀三地旅游合作起步较早,进展很快,但是一直没有形成全面统筹、协调联动的长效机制。三地应主动作为,共同推动成立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完善京津冀 *** 间交流平台,建立京津冀及相关市县参加的定期旅游协调会议制度,研究确定区域旅游合作战略、方针与机制,协调解决区域旅游发展与合作的重大问题。

同时,共同制定完善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合作发展规则和标准,进一步推动区域旅游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合作与交流。 二、强化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 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做好顶层设计。

三地旅游资源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很大的差异性,只有统一整合、规划对接才能进一步提高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在资源普查基础上,三地可共同编制《京津冀旅游业协同发展规划》,根据不同资源特色,统筹策划功能定位和结构布局,明确旅游市场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发展目标,通过有效整合,构建多元化旅游板块,实现互补协同发展。

同时,尽快编制河北省对接京津市场的专项规划,使河北更快、更有效的对接京津旅游市场,加速河北旅游发展。 三、建设一体化旅游交通体系 构建一体化旅游交通体系,是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基础。

目前,三省市间和重点景区间道路建设均有滞后现象,断头路多,部分路段堵车严重、道路等级较低,不能适应快速、便捷的现代旅游交通需求,影响了京津冀旅游业整体快速发展。应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势,着力构筑区域一体化交通体系,加快形成适应旅游发展要求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

推动开通京津至我省主要旅游城市的旅游列车,在旅游旺季加开三地之间的旅游列车或增加旅游坐席。争取形成三地旅游直通车网络体系,共同推动三地旅游集散中心等相互开行通往异地的旅游直通车,构建城市间旅游公共交通网络,打造“京津冀公交旅游圈”。

四、共同塑造区域旅游品牌 形象鲜明的区域旅游整体品牌是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三地应大力开展区域旅游联合宣传推广,联合推出精品旅游线路,联合策划组织旅游宣传活动,联合参加旅游展会,联合举办旅游节庆,以及共赴境内外重点客。

坐飞机的时候,白酒可以托运。酒精含量24-70的白酒总量不能超过5升。24以下的白酒只要不超过行李重量就不受限制,但是70以上的白酒是不能托运的,因为其酒精含量已经达到易燃易爆物品的标准。 我可以坐飞机托运酒吗? 1.可以查。 nbsp中国的民航飞机不能随身携带酒精,但是可以托运。只要酒精含量小于24,只要不超重就不限制。酒精含量大于24小于70的,每人只能携带5升以下,酒精含量大于70的,不能托运。 2.海关带酒。 nbsp根据中国海关的规定,酒精含量超过12度的每人可免税携带2瓶总量小于1.5升的酒精,酒精含量小于12度的不限制自用。但超过免税额度的酒类产品需要按照进口物品完税价格表征税。 3.高铁带酒。 乘坐火车或高铁时,只要总行李小于20kg,酒精饮料的数量没有限制,但只能携带包装好的酒类产品。自酿的酒和散装的酒不能携带,因为酒精含量无法确认。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7e3e6709c93d70cfffd1769eeadcd100baa12b7e?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62356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2
下一篇 2023-04-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