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是指几点的太阳

朝阳是指几点的太阳,第1张

朝阳是指的是早上的太阳,具体时间应该是在早上的六到七点钟这个时间段。根据季节,有所不同。夏天早一点,冬天晚一点。

朝阳为早上的太阳,是日出以后太阳离开地平线后至中午前的太阳。

日出指太阳初升出地平线或最初看到的太阳的出现,一般是指太阳由东方的地平线徐徐升起的时间,而确实的定义为日面刚从地平线出现的一刹那,而非整个日面离开地平线。

词语意义

在汉语中,“朝”的字意为“早”、“旦”,就是“早晨”的意思。早晨初升的太阳即为“朝阳”。

早晨的太阳还可以叫朝曦、朝暾、朝光、朝晕、初旭、初景。另外早的阳光叫晨曦、晨羲、晨光。

早晨为一天之始,往往被视为充满朝气的时刻,因此中国古语亦说“一日之计在于晨”。在早晨时售卖的报纸被称作晨报,与之相反的为晚报,但现在因大部份报纸均在早晨出版而不再称晨报,而晚报的名称则仍保留。

北方一般早上4点半左右,南方一般早上6点左右。日出,指太阳初升出地平线或最初看到的太阳的出现。一般是指太阳由东方的地平线徐徐升起的时间,而确实的定义为日面刚从地平线出现的一刹那,而非整个日面离开地平线。

夏季日出时间是北方一般早上4点半左右,南方一般早上6点左右。日出,指太阳初升出地平线或最初看到的太阳的出现。一般是指太阳由东方的地平线徐徐升起的时间,而确实的定义为日面刚从地平线出现的一刹那,而非整个日面离开地平线。

产生原理

日出时太阳光因为受到地球大气层灰尘的影响而产生瑞利散射,所以这时的天空会弥漫着霞气,然而日出的霞气较日落的淡雅,这是因为日出时大气层里的灰尘较日落时为少。

日出的时间会随季节及各地方纬度的不同而改 变。传统上认为在北半球,冬至时日出的时间最晚,然而事实上日出最晚的时间该是1月初。同一道理,日出最早的时间并非在夏至时,而是在6月初。即使在赤道地区,日出及日落的时间在全年里亦会有少量的变更。而这些变化可以用日行迹表达。日出及日落的时间可以借由跟踪太阳的轨迹而计算得到,但所计算出来的时间会比真实感觉的有些微不同,所计算出来的日照时间会比真实感觉到的长,而所计算出来的黑夜的时间则比真实感觉到的短。

因为太阳光会受到地球大气层的影响而产生折射,所以当太阳仍未升上地平线时,人们已看到日出的景色,这是每天日出时产生的错觉。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曾记录名为天再旦的罕见天文现象,意思是同一天接连出现两次日出的情况。通常是由于清晨五点到七点的日全食所引起的天文奇观,第一次日出时,天色又逐渐暗去,接着又迎接第二次日出。

1、子时(23时至01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2、丑时(01时至03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3、寅时(03时至05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4、卯时(05时至07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5、辰时(07时至09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代中国人民“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6、巳时(09 时至11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7、午时(11时至13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8、未时(13时至15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9、申时(15时至17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10、酉时(17时至19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11、戌时(19时至21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12、亥时(21时至23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扩展资料

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1、子:像孩子在襁褓之中。子的本义为:幼小的、卵。古代指儿女。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正是夜深人静的午夜时分,正是今明两天的临界,也可以说「明天」这个「产儿」就要诞生,或者已在襁褓之中。子时,是孕含着什么孵化着什么的时刻。

2、丑:「扭」的本字,像手指抓住一物而扭动。扭,也作转动讲。子时过后,一点至三点为丑时。夜正深,但「第二天」已经开始了。无形之中,似乎有一只大手在转动天体--夜幕即将被转过去,白天即将被扭过来。

3、寅:有说像黄泉欲出,又说像双手捧矢,即「引」的古字。引,可释为牵引、引导、引起、离开。黎明前的三点至五点为寅时,正是黑夜即将离开,熹微即被牵引而来的时刻。

4、卯:有说为冒,像开门之形,又有 之体,又说像断物形,为刘的本字。黎明时分的五点至七点为卯时,天亮了,太阳冒出来了,人家的门该打开了。卯时,黑、白不再混淆,而是断然分开的。

5、辰:有说像贝壳形,「 」的本字;又说为「 」,有 之体。我以为它有托出云气之意。云气之上有日,为「晨」;无日,则云气弥漫。夏日的早晨,七点至九点,大雾茫茫。

6、巳:有说像胎儿形突出头部和蜷曲的身体;又说为蛇的象形。上午九点至十一点,雾气消失,正是暖融融的时刻,蛇从洞穴中爬出来了。

7、午:有说像木杵之形,「杵」的本字;又说为「牾」,抵牾为矛盾。将一木杵立在日光下,木杵没有影子,因为日光是从头顶之上照射下来的。古代中国人民依形造字,又依形取义,以形、义命物。由此,日中的时候,即十一点至十三点为午时。

8、未:像树木枝叶重叠,物长成后才有滋味。「味」的本字。午后十三点至十五点未时,示意只有经过阳光的强烈照射,树木才会枝繁叶茂、果子才能成熟。成熟的果子,才会有滋有味。

9、申:有说像闪电形,又说为「神」。十五点至十七点,风雨带着闪电和雷鸣来了。古代中国人民不知闪电和雷鸣为何物,以为神在天上为之。

10、酉:像装酒的坛子,「酒」的本字。十七点至十九点,傍晚时分,劳作了一天,此时正是吃饭的时候,就简称「酒时」吧。

11、戌:人、戈会意,指人持戈(武器)守护。十九点至二十一点,酒足饭饱以后,一家老小该入睡了。但是不能大意,还要预防外敌或野兽的侵害,所以要手持武器进行护卫。

12、亥:有说像猪,「豕」字的变体。有草根-说。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主人被猪拱槽的声音搅醒了--要想猪肥,就得夜半起身给它添食。此外,草根与植物的块茎有关,那是猪的饲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62025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1
下一篇 2023-04-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