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佛在西双版纳的历史?

上座部佛在西双版纳的历史?,第1张

缅甸上座部佛教,早在公元七世纪中就由缅甸传入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由当时缅甸统治的清迈传人。西双版纳的傣族与缅甸掸邦的掸族(Shans),在语言习俗等方便都大体相同,两国边界相连,两族人民彼此互相往来,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宗教的交流频繁,佛教交流亦是自然之事。佛教传入最初未立塔寺,经典亦只口耳相传。约在11世纪前后,因战事波及,人员逃散,佛教也随之消失。战事平息后,佛教由勐润(今泰国清边一带)经缅甸景栋传西双版纳,并随之传入泰润文书写的佛经。这就是现在傣族地区的润派佛教。此外,另有缅甸摆庄派佛教传入德宏州等地。至南宋景炎二年(1277)傣文创制后始有刻写贝叶经文。明隆庆三年(1569),缅甸金莲公主嫁与第十九代宣慰使刀应勐时,缅甸国王派僧团携三藏典籍及佛像随来传教。最初在景洪地区兴建大批塔寺,缅僧又将佛教传至德宏、耿马、孟连等地,尔后上座部佛教就盛行于这些地区的傣族中。

现在云南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阿昌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信仰南传佛教,西双版纳在傣语中是「十二个千亩田」的意思,即划分为十二个行政区域,是在云南省的最南端,目前是傣族自治州,面积19,185平方公里,通常指景洪、藟海、藟腊三县,人口约近百万,而以景洪为首府。这里居住着傣族、布朗族、崩龙族,全民信仰上座部佛教;阿昌族和佤族,部分信仰上座部佛教。

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按其名称可分为润、摆庄、多列、左抵四派、又可细分为八个支派。傣族男童达到入学年龄必须出家为僧,在寺院中学习文化知识,接近成年时再还俗。个别被认为优秀的,可继续留寺深造,并按僧阶逐步升为正式僧侣。僧阶大体可分帕(沙弥)、都(比丘)、祜巴(都统长老)、沙密(沙门统长老)、僧伽罗阇(僧王、僧主长老,这一僧阶长期来虚职无人)、帕召祜(阐教长老)、松迪(僧正长老)、松迪阿伽摩尼(大僧正长老)等八级。或在帕之前增帕诺(行童)一级,在都之后增都龙(僧都)一级则为十级。自五级以上晋升十分严格,最后两级在整个西双版纳地区只分别授与傣族和布朗族各一个,成为地区最高宗教领袖。

傣族地区上座部佛教寺院的制度,早期管理分为四个等级,最高一级设在召片领(领地)称为大总寺,它是统领全西双版纳的总佛寺;第二级设十二个区域及三十六个地方总佛寺;第三级由四个以上村寨所组成的布萨堂佛寺(比丘诵戒等仪式所用),称为中心佛寺;最基层一级是属于一个村寨的寨佛寺。现在的管理制度,是采用佛教协会和总佛寺相结合方法,即以州、县两级分别设立总佛寺,由州、县佛教协会管理;州县总佛寺之下,是州县所属各地区总佛寺,即中心佛寺,都设有布萨堂,管理下属四、五所村寨佛寺;最基层的是村寨佛寺,是普通僧人居住,作修持、教化信众、举办佛事的场所。傣族人每一个村寨几乎都有一所佛寺,较大的村寨或乡镇,或有两三所佛寺以上的;也有相邻的几个小村寨,共有一所佛寺的。一般寺院都比较矮小简陋,形式分有竹楼式、宫殿式、竹楼宫殿混合式。总佛寺以上规模较大,多数为宫殿式。大多数佛寺四周围以矮墙,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庭院。主要建筑以佛殿为主,殿内只供奉一尊释迦牟尼佛像,次为鼓房和僧舍部分。有些佛寺也筑有佛经亭,供放置佛经之用。中心佛寺设有布萨堂;一些较大的佛寺,在佛殿左侧或前面建有舍利塔。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是寺多塔少,佛塔分有单塔、双塔和群塔;高的达数十米,小的仅数尺,多用砖石砌成,外敷以石灰涂料,或有绘画及贴金,塔身皆为实心。佛塔一般分三部分组成,塔基为四方平台,中部塔身有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塔刹(顶部)形式有螺旋式、覆钵式、迭涩式等;塔基中心往往藏有舍利、经卷、法物等,供僧俗作恭敬礼拜之用。 西双版纳最著名的佛塔,是景洪县的曼飞龙塔,位于景洪县藟龙区曼飞龙寨的后山顶上,已有400年历史,亦说已有700年。中央主塔高20米,呈螺旋形,底部直径8.5米;周围有八座小塔,高15米,塔内都供有佛像,远眺其形状甚似一窝竹笋,直指上空。主塔尖端装着铜制的天笛,小塔顶部也挂有铜制的佛标,山风吹来,交相发出清脆的声响。纵观整座佛塔,造形挺拔优美,巍峨状观。在佛塔的左侧,新塑有一尊高大的立佛,倍增庄严。立佛像后面有佛寺分院,而本院曼飞龙寺是建筑在山下村寨中。另一处胜迹是藟海县的景真八角亭,坐落在城西十六公里的小山丘上,亭高21米,周围共分八个角,每角都迭有十层双坡状屋阁,由下往上,层层缩小,最后八角汇集成一亭顶,上盖琉璃瓦,亭顶端覆一银制伞盖,上竖塔刹,造形奇特美观。与八角亭相连的,就是庄严的景真佛寺。塔寺四周,遍植花草,绿树扶疏,翠竹掩映。据文献记载,塔和寺是建于公元1701年,至今已有300年。曼飞龙塔和八角亭的建筑,是西双版纳各族人民建筑艺术的精华,在东南亚佛教中,亦颇负盛名。

西双版纳上座部佛教的僧人,因教派不同,各派僧人等级和僧职称谓都有所差别,颇为严格和繁杂,各级都依僧人德学、戒腊等资历升任。不过一般农民出身的僧人大多只能升至长老,再上各级,只有贵族出身的僧人才有资格担任。据当地政府对西双版纳地区的调查,上座部佛教的佛寺、佛塔、僧人,大体上恢复到解放前的情形。以西双版纳为例,1956年全州有佛寺518座、佛塔56座、僧人6,203位。但自1958年至1977年,受到左倾政策错误的影响,佛教受到干扰,特别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损害很大,僧人减少。1987年已恢复到有佛寺485座、佛塔41座、僧人6,812位。政府宗教政策落实,各宗教都受到保护。过去西双版纳等地区,传统上所有儿童都到佛寺接受教育,佛寺是学校,僧人是老师,学习文化(成人也到佛寺接受宗教道德生活);国家成立公立学校后,西双版纳的少年和尚,白天则去公立学校读书,晚上在寺学习经文。如1986年,西双版纳有1,545位少年和尚去学校上课。在西双版纳自治区习俗流行男孩子(也包括成年男子)一生中,至少一次到寺院中发心出家,接受佛法熏陶,时间长短随各人自愿,多数(达95%)是短期为僧而后还俗,在社会上才会更受到人们的尊重。中国佛教协会于1990年6月,派出云南傣族上座部佛教青年学僧十名赴泰国留学。他们在泰国学习三年,主动脉是学习巴利语及南传佛教教义等。

傣族的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佛事活动和佛教节日名目繁多,主要有如下9项:

1、傣历6月份的浴佛节,就是傣历新年,外地人称“泼水节”。

2、“毫瓦萨”(傣历9月15日)和“卧瓦萨”(傣历12月15日),

即“关门节”和“开门节”。整整3个月为净居斋戒期。

3、赕,即布施。是信众对寺僧的捐献活动。节日繁多,一年内至少赕7次以上。

4、“毫干”,即禁忌日,时间在傣历2月份。

5、“播帕”,即升和尚。

6、“痕帕洼”,即祭佛山。

7、“松桑卡”,时间傣历 5月15日,为比丘集结日。

8、“播董”,即竖旗杆。

9、“机光罗”,即烧白柴堆,祝贺帕召

缅甸上座部佛教,早在公元七世纪中就由缅甸传入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由当时缅甸统治的清迈传人。西双版纳的傣族与缅甸掸邦的掸族(Shans),在语言习俗等方便都大体相同,两国边界相连,两族人民彼此互相往来,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宗教的交流频繁,佛教交流亦是自然之事。佛教传入最初未立塔寺,经典亦只口耳相传。约在11世纪前后,因战事波及,人员逃散,佛教也随之消失。战事平息后,佛教由勐润(今泰国清边一带)经缅甸景栋传西双版纳,并随之传入泰润文书写的佛经。这就是现在傣族地区的润派佛教。此外,另有缅甸摆庄派佛教传入德宏州等地。至南宋景炎二年(1277)傣文创制后始有刻写贝叶经文。明隆庆三年(1569),缅甸金莲公主嫁与第十九代宣慰使刀应勐时,缅甸国王派僧团携三藏典籍及佛像随来传教。最初在景洪地区兴建大批塔寺,缅僧又将佛教传至德宏、耿马、孟连等地,尔后上座部佛教就盛行于这些地区的傣族中。\r\n现在云南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阿昌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信仰南传佛教,西双版纳在傣语中是「十二个千亩田」的意思,即划分为十二个行政区域,是在云南省的最南端,目前是傣族自治州,面积19,185平方公里,通常指景洪、藟海、藟腊三县,人口约近百万,而以景洪为首府。这里居住着傣族、布朗族、崩龙族,全民信仰上座部佛教阿昌族和佤族,部分信仰上座部佛教。\r\n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按其名称可分为润、摆庄、多列、左抵四派、又可细分为八个支派。傣族男童达到入学年龄必须出家为僧,在寺院中学习文化知识,接近成年时再还俗。个别被认为优秀的,可继续留寺深造,并按僧阶逐步升为正式僧侣。僧阶大体可分帕(沙弥)、都(比丘)、祜巴(都统长老)、沙密(沙门统长老)、僧伽罗阇(僧王、僧主长老,这一僧阶长期来虚职无人)、帕召祜(阐教长老)、松迪(僧正长老)、松迪阿伽摩尼(大僧正长老)等八级。或在帕之前增帕诺(行童)一级,在都之后增都龙(僧都)一级则为十级。自五级以上晋升十分严格,最后两级在整个西双版纳地区只分别授与傣族和布朗族各一个,成为地区最高宗教领袖。\r\n傣族地区上座部佛教寺院的制度,早期管理分为四个等级,最高一级设在召片领(领地)称为大总寺,它是统领全西双版纳的总佛寺第二级设十二个区域及三十六个地方总佛寺第三级由四个以上村寨所组成的布萨堂佛寺(比丘诵戒等仪式所用),称为中心佛寺最基层一级是属于一个村寨的寨佛寺。现在的管理制度,是采用佛教协会和总佛寺相结合方法,即以州、县两级分别设立总佛寺,由州、县佛教协会管理州县总佛寺之下,是州县所属各地区总佛寺,即中心佛寺,都设有布萨堂,管理下属四、五所村寨佛寺最基层的是村寨佛寺,是普通僧人居住,作修持、教化信众、举办佛事的场所。傣族人每一个村寨几乎都有一所佛寺,较大的村寨或乡镇,或有两三所佛寺以上的也有相邻的几个小村寨,共有一所佛寺的。一般寺院都比较矮小简陋,形式分有竹楼式、宫殿式、竹楼宫殿混合式。总佛寺以上规模较大,多数为宫殿式。大多数佛寺四周围以矮墙,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庭院。主要建筑以佛殿为主,殿内只供奉一尊释迦牟尼佛像,次为鼓房和僧舍部分。有些佛寺也筑有佛经亭,供放置佛经之用。中心佛寺设有布萨堂一些较大的佛寺,在佛殿左侧或前面建有舍利塔。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是寺多塔少,佛塔分有单塔、双塔和群塔高的达数十米,小的仅数尺,多用砖石砌成,外敷以石灰涂料,或有绘画及贴金,塔身皆为实心。佛塔一般分三部分组成,塔基为四方平台,中部塔身有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塔刹(顶部)形式有螺旋式、覆钵式、迭涩式等塔基中心往往藏有舍利、经卷、法物等,供僧俗作恭敬礼拜之用。 西双版纳最著名的佛塔,是景洪县的曼飞龙塔,位于景洪县藟龙区曼飞龙寨的后山顶上,已有400年历史,亦说已有700年。中央主塔高20米,呈螺旋形,底部直径8.5米周围有八座小塔,高15米,塔内都供有佛像,远眺其形状甚似一窝竹笋,直指上空。主塔尖端装着铜制的天笛,小塔顶部也挂有铜制的佛标,山风吹来,交相发出清脆的声响。纵观整座佛塔,造形挺拔优美,巍峨状观。在佛塔的左侧,新塑有一尊高大的立佛,倍增庄严。立佛像后面有佛寺分院,而本院曼飞龙寺是建筑在山下村寨中。另一处胜迹是藟海县的景真八角亭,坐落在城西十六公里的小山丘上,亭高21米,周围共分八个角,每角都迭有十层双坡状屋阁,由下往上,层层缩小,最后八角汇集成一亭顶,上盖琉璃瓦,亭顶端覆一银制伞盖,上竖塔刹,造形奇特美观。与八角亭相连的,就是庄严的景真佛寺。塔寺四周,遍植花草,绿树扶疏,翠竹掩映。据文献记载,塔和寺是建于公元1701年,至今已有300年。曼飞龙塔和八角亭的建筑,是西双版纳各族人民建筑艺术的精华,在东南亚佛教中,亦颇负盛名。\r\n西双版纳上座部佛教的僧人,因教派不同,各派僧人等级和僧职称谓都有所差别,颇为严格和繁杂,各级都依僧人德学、戒腊等资历升任。不过一般农民出身的僧人大多只能升至长老,再上各级,只有贵族出身的僧人才有资格担任。据当地政府对西双版纳地区的调查,上座部佛教的佛寺、佛塔、僧人,大体上恢复到解放前的情形。以西双版纳为例,1956年全州有佛寺518座、佛塔56座、僧人6,203位。但自1958年至1977年,受到左倾政策错误的影响,佛教受到干扰,特别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损害很大,僧人减少。1987年已恢复到有佛寺485座、佛塔41座、僧人6,812位。政府宗教政策落实,各宗教都受到保护。过去西双版纳等地区,传统上所有儿童都到佛寺接受教育,佛寺是学校,僧人是老师,学习文化(成人也到佛寺接受宗教道德生活)国家成立公立学校后,西双版纳的少年和尚,白天则去公立学校读书,晚上在寺学习经文。如1986年,西双版纳有1,545位少年和尚去学校上课。在西双版纳自治区习俗流行男孩子(也包括成年男子)一生中,至少一次到寺院中发心出家,接受佛法熏陶,时间长短随各人自愿,多数(达95%)是短期为僧而后还俗,在社会上才会更受到人们的尊重。中国佛教协会于1990年6月,派出云南傣族上座部佛教青年学僧十名赴泰国留学。他们在泰国学习三年,主动脉是学习巴利语及南传佛教教义等。\r\n\r\n傣族的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佛事活动和佛教节日名目繁多,主要有如下9项: \r\n1、傣历6月份的浴佛节,就是傣历新年,外地人称\“泼水节\”。 \r\n2、\“毫瓦萨\”(傣历9月15日)和\“卧瓦萨\”(傣历12月15日), \r\n即\“关门节\”和\“开门节\”。整整3个月为净居斋戒期。 \r\n3、赕,即布施。是信众对寺僧的捐献活动。节日繁多,一年内至少赕7次以上。 \r\n4、\“毫干\”,即禁忌日,时间在傣历2月份。 \r\n5、\“播帕\”,即升和尚。 \r\n6、\“痕帕洼\”,即祭佛山。 \r\n7、\“松桑卡\”,时间傣历 5月15日,为比丘集结日。 \r\n8、\“播董\”,即竖旗杆。 \r\n9、\“机光罗\”,即烧白柴堆,祝贺帕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61574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1
下一篇 2023-04-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