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寨在哪里?

苗寨在哪里?,第1张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

著名的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千米,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千米,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00千米。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来,西江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大片的梯田,形成了农耕文化与田园风光。

扩展资料: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

截止2019年11月,前往苗寨交通指南:

1、凯里客车站乘坐往西江镇的中巴,车费20—25元,45分钟左右可到达,交通顺畅,中班车次不多。或者在凯里花20元打的士直达西江。

2、凯里客车站坐雷山车,半小时一趟,一个小时路程,12.5元/人,然后在雷山车站换乘到西江的中巴,10元/人,早上七点到下午五点四十,每小时一班。雷山到西江包车,面的70元。

苗家人分布很广,在广西、广东、贵州、云南、湖南、海南、四川等省份都有主要分布,而且东南亚也有很多苗家人,如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地都有苗家人居住,所以很难讲苗家人的传统建筑,只能说我们印象中苗家人的建筑,毕竟建筑更取决于自然环境,生活方式,而不是民族。这一点很容理解,东北地区,无论是任何民族的建筑,都不以“高”为主,都是以平方为主,哪怕是为了宣传自家实力,也仅是两三层楼高而已,这主要是因为东北地区冬夏温差较大,如果房屋过高,冬天取暖无法解决,而且古代多以木头建房为主,冬天外面寒冷,屋里温暖,温差较大,一旦房屋建高,房梁更容易变形,从而导致坍塌,所以东北地区多以平房为主。

苗家人也是如此,分布在较为炎热的苗家人,房屋一般都是以高楼为主,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比较冬夏温差不大,相对地面比较潮湿,如果是平房,一楼很不适合人类居住,所以人们传统印象中的苗家房屋多是二层楼,三层楼,大户人家四层楼为主。另外苗家人基本都生活在山区,平原地区相对较少,所以一楼的搭建多是以解决山区不平地势,二楼才是正房,三楼是粮仓或放贵重物品的地方,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粮食稀缺,而二楼人居住更容易防止老鼠偷盗粮食,另外就是容易解决粮食晾晒的问题,毕竟楼层越高,相对通风也要越容易一些。

苗家人的房屋,多是以木材为主,一方面是因为生活在山区,就地取材相对更容易;另一方面则是木材更容易搭建房子,而且柔韧性更强,相对更容易建设特色房屋。不过,就地取材几乎适合任何民族,所以有木材尽量使用木材,如果木材紧缺或没有可以搭建房屋的木材之时,苗家人也会选择用砖瓦、石头或泥土搭建房屋,只是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而已。不同的地形地貌,以及不同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不同的建房模式,因此很难讲苗家人的建筑就是统一造型的,毕竟各地盛产的物资不同,自然建房材料也不会相同了。

苗家人重点分布省份是贵州、湖南、云南,所以这三家苗寨可以去看看,相对更符合苗家人的特点。近些年,苗寨相对比较有名的是卡拉苗寨,主要是是以鸟笼为特色的旅游区,什么样的鸟笼都有,千奇百怪,应有尽有;西江苗寨,位于贵州凯里,素有“千户苗寨”之说,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苗族建筑都堪称一绝;格多苗寨、南花苗寨、麻鸟苗寨等,也值得一游,也都有苗家人特有建筑风俗。

苗寨,即苗族的人居住的村寨。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蚩尤和炎帝、黄帝一同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即中华三祖)。

西江苗寨位于贵州凯里的东南,从雷山路口折向东北,位于雷公山东北面,距州府凯里39公里。是全国最大的苗寨,有5600多人,1250多户。所以称为“千户苗寨”。西江,是苗语“鸡讲”的音译,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世居者均为苗族,自称“嘎闹”。西江苗寨位于雷山东北36千米处。这里居住的是苗族西氏支系。千户苗寨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

西江苗寨,全寨苗族占99%。黎平肇兴侗寨有900多户西江苗寨人家、3800余人,故有“侗乡第一寨”之称。全寨有5个家族,每个家族有一座鼓楼,共5座鼓楼、5座花桥、5座侗戏楼,这些极富侗族建筑特点的建筑物至今保存完好。

在西江苗寨可以享用苗家风味特色晚餐,席间接受苗家少女飞歌敬酒,在苗家吊角楼美人靠(凉台栏杆,苗家称为"美人靠")上观千户苗寨万家灯火。还可以观赏铜鼓芦笙表演,晚上可宿苗家吊脚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61533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1
下一篇 2023-04-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