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常州属于哪个市

湖南常州属于哪个市,第1张

属于江苏省,

常州位居长江之南、太湖之滨,经度:119.95 ,纬度:31.78。处于长三角中心地带,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构成苏锡常都市圈。

不属于湖南省的!

隶属徐州的毗陵郡。

三国时期,江苏苏南属吴,苏北归魏,南京当时为“建邺”是吴国国都。毗陵的治所应在历史上的“南沙之地”,即江阴东、张家港、常熟西北一带,长江以南地区。其地理位置正如史籍所记载的:毗陵在苏州的北面。

如:《吴地记》记载:阂闾城 “齐门北通毗陵”,如:顾震涛《吴门表隐》称苏州古城平门“自桃花坞直北,宋时塞。门外达平门塘,出毗陵。”《晋书.志第五.地理下》:毗陵郡,吴分会稽无锡已西为屯田,置典农校尉。太康二年,省校尉为毗陵郡。统县七,户一万二千。丹徒,故朱方。曲阿,故云阳。武进。延陵。毗陵。既阳。无锡。有磨山、春申君祠。“毗陵”是继任名称,发源于毗陵山。“毗”字形是两个人在田边,明也,厚也,辅也。其区域内有著名的张家港东山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以及因“土壤膏沃,岁无水旱之灾”得名“常熟”的福山,说明此地人类定居很早定居,自古农业经济发达,因此,治所在此使得其统辖的土地幅员较阔,区划上升为郡,并直接导致随后的常(熟)州出现,影响至今,比较深远。

毗陵郡:春秋吴季札封地延陵,汉置毗陵县(今江苏常州)。晋置毗陵郡,治丹徒(今镇江东丹徒镇)。后郡与县均改名晋陵。隋唐为常州毗障郡。晋武帝太康二年省毗陵典农校尉,“立以为毗陵郡”,领丹徒、曲阿、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无锡七县,郡治丹徒,即今镇江东南之丹徒镇。后郡治徙毗陵。因东海王越世子名毗,而东海国故食毗陵,永嘉五年(311年)毗陵郡、县一并改名晋陵,郡治又徙至丹徒。东晋大兴(318—321年)初,晋陵郡及丹徒县悉治京口,郗鉴复徙还丹徒。安帝义熙九年(413年)郡治复还晋陵(即今常州)。概而论之,义熙九年前毗陵郡、晋陵郡治于丹徒及京的传承。从而忽略了迄今1700多年间,武进县(市、区)行政区域由西北向东南跳跃式的渐进过程。毗陵郡源于毗陵典农校尉,容易使人误解为郡名直接源于汉之毗陵县名,进而误认为郡城与毗陵(晋陵)县治始终设于同一地点。

春秋时,吴王寿梦之子季札为避让王位躬耕于舜过山(今武进郑陆东);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吴王徐祭遂封季札于延陵。延陵邑大约在今常州、武进、江阴、丹阳一带,是为常州历史上见诸文字最早的名称。延陵先邑后县,其名相继沿用345年。毗陵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延陵为毗陵。毗陵之名从县治,到三国吴嘉禾三年(234年)置典农校尉屯田垦殖,到西晋大康二年(281年)建郡统县,相继沿用506年,其间,虽曾在王莽当政时改过毗坛,但时间很短前后仅14年,东汉建武元年时又复称毗陵。毗陵为郡曾统辖丹徒、曲阿(丹阳)、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江阴)、无锡7县,是为江南大郡。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驿一毗陵驿就设于此。

晋陵 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5年)为避东海王越(司马越)世子毗讳,改毗陵为晋陵,晋陵之名前后沿用290多年。其间,西晋永嘉之乱中原士族纷纷南迁,占地聚居,设置侨治郡县,一度曾在武进县境内设有兰陵郡、兰陵县,在晋陵县境内设有东莞郡领宫县、东莞、姑幕3县,直至南朝末期遂先后废止。

常州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郡,以州统县。开皇九年(589年)于常熟县置常州,后割常熟县入苏州,遂移常州治于晋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后,虽曾改称过毗陵、晋陵、长春、尝州,但时间都很短暂,而常州之名不论贯州、称府,为郡沿用至今将近1400年。唐武宗会昌四年(840年)升常州为望,列入全国州府十望之一。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武进另置阳湖,析无锡另设金匮,析宜兴另立荆溪,加上原领江阴、靖江,常州府统领8县,故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57305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8
下一篇 2023-04-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