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屏到牛街的路

从石屏到牛街的路,第1张

驾车路线:全程约308.2公里

起点:石屏

1.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东南方向出发,行驶40米,右转

2) 行驶20米,直行

3) 行驶120米,在第1个出口,右转进入湖滨路

4) 沿湖滨路行驶1.2公里,右转进入瑞临线

5) 沿瑞临线行驶390米,过右侧的足底情康体休闲中心约60米后,左后方转弯

6) 行驶590米,稍向右转

7) 行驶160米,朝扬武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2.沿匝道行驶180米,直行进入天猴高速

3.沿天猴高速行驶54.8公里,朝玉溪/昆明方向,稍向右转进入红龙厂互通

4.沿红龙厂互通行驶450米,直行进入昆磨高速

5.沿昆磨高速行驶168.5公里,朝G56S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杜家营特大桥

6.沿杜家营特大桥行驶1.7公里,直行进入南绕城高速

7.沿南绕城高速行驶5.2公里,直行进入东绕城高速

8.沿东绕城高速行驶20.4公里,朝曲靖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9.沿匝道行驶690米,直行进入杭瑞高速

10.沿杭瑞高速行驶7.7公里,稍向右转上匝道

11.沿匝道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杭瑞高速

12.沿杭瑞高速行驶25.2公里,稍向右转上匝道

13.沿匝道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杭瑞高速

14.昆明市内驾车方案

1) 沿杭瑞高速行驶910米,稍向右转上匝道

2) 沿匝道行驶1000米,直行进入嵩昆高速

3) 沿嵩昆高速行驶90米,稍向右转进入渝昆高速

4) 沿渝昆高速行驶10.5公里,在羊街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5) 沿匝道行驶530米,直行

6) 行驶320米,右转

7) 行驶80米,左转

8) 行驶260米,左转进入兰磨线

9) 沿兰磨线行驶850米,右转进入嵩玉线

10) 沿嵩玉线行驶2.1公里,左转

11) 行驶980米,右转

12) 行驶520米,右前方转弯

13) 行驶4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终点:牛街

驾车路线:全程约127.0公里

起点:牛街镇

1.石屏县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西北方向出发,沿德兴村公路行驶80米,左前方转弯进入机关形象路

2) 沿机关形象路行驶1.1公里,直行进入牛街段

3) 沿牛街段行驶9.1公里,右后方转弯进入牛街段

4) 沿牛街段行驶9.4公里,左转进入范柏寨段

5) 沿范柏寨段行驶4.2公里,调头进入范柏寨段

2.沿范柏寨段行驶6.3公里,左前方转弯进入S216

3.沿S216行驶37.8公里,右转进入元红路

4.沿元红路行驶3.3公里,进入X102

5.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内驾车方案

1) 沿X102行驶2.9公里,直行进入元红路

2) 沿元红路行驶9.3公里,左后方转弯

3) 行驶580米,左后方转弯

4) 行驶170米,右后方转弯

5) 行驶940米,右后方转弯

6) 行驶920米,右前方转弯

7) 行驶1.1公里,左后方转弯

8) 行驶1.4公里,左前方转弯

9) 行驶3.8公里,右前方转弯

10) 行驶1.9公里,右转

11) 行驶70米,右前方转弯

12) 行驶1.2公里,左前方转弯

13) 行驶430米,右前方转弯

14) 行驶1.2公里,右转

15) 行驶120米,右前方转弯

16) 行驶60米,左前方转弯

17) 行驶480米,左前方转弯

18) 行驶1.5公里,左前方转弯

19) 行驶260米,右前方转弯

20) 行驶920米,左前方转弯

21) 行驶480米,左前方转弯

22) 行驶360米,左转

23) 行驶2.5公里,右转

24) 行驶620米,左前方转弯

25) 行驶1.5公里,左前方转弯

26) 行驶22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卫生路

27) 沿卫生路行驶3.9公里,右转

28) 行驶2.7公里,右前方转弯

29) 行驶1.8公里,右前方转弯

30) 行驶320米,右后方转弯

31) 行驶1.9公里,左前方转弯

32) 行驶1.5公里,左前方转弯

33) 行驶770米,左转

34) 行驶840米,右前方转弯

35) 行驶1.1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红元线

36) 沿红元线行驶6.0公里,到达终点

终点:红河县车古乡

一、云南石屏历史

石屏县重教兴文,作育人才。明请以来,石屏文风日盛,名冠南滇,科举人才络绎不绝,“五步三进士,对门两翰林”,素以“文献名邦”、“文学南滇第一州”名也。民国至今,承传历史优良学风,兴办教育,教育事业获得空前的发展。人才辈出,仍享誉滇省。

石屏县山川河流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异龙湖、赤瑞湖象两颗晶莹的明珠镶嵌在县城东西两端;精美绝伦的名胜古迹,醉迷游客的民族风情,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展现出诱人的人间仙境;各族人民勤劳善良、能歌善舞,享誉中外的彝族海菜腔、烟盒舞和别具特色的聂苏歌舞就是在这里起源和发展的。

二、云南石屏历史

石屏地名来源:一说为三国诸葛亮南征,遥望其地疑云如盖,恐有伏兵,秘使人访之,掘得石坪一块,故名石坪;一说为唐天宝十一年(752),本地土著居民掘得石坪一块,聚为居邑,始号石坪邑;另一说以县南石屏山而得名。

西汉属益州郡胜休县。东汉属益州益州郡胜休县。三国蜀汉属益州兴古郡胜休县。西晋属宁州兴古郡胜休县,东晋至南朝梁属宁州梁水郡胜休县。北朝周属南宁州。隋属南宁州总管府昆州。唐武德七年(624)设南宁州都督,辖七州十五县,石屏属黎州;天宝十一年(752),本地土著民族掘地得石坪,聚为居邑,始号石坪邑;乾符六年(879)南诏国时,石屏邑隶属通海都督。

宋大理国时,石屏邑属秀山郡阿僰部。元至元七年(1270),于石坪邑置石平州,设土官,隶属临安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石坪州为石屏州,属临安府。清初沿明制,石屏州属临安府。康熙元年(1662)于宝秀设把总;清雍正八年(1730)7月,临安府属迤东道;乾隆三十一年(1766)10月,临安府属迤南道;嘉庆十五年(1810)亏容、思陀、落恐、左能、瓦渣五土司归石屏州;光绪十三年(1887)10月,临安府属临安开广道。

民国2年(1913)改石屏州为石屏县,隶属蒙自道;民国18年(1929)裁蒙自道后直属省。民国23年(1934)划石屏、新平、峨山、河西、通海五县部分属地,并设龙武设治局。民国31年(1942),石屏县、龙武设治局属云南第3行政督察区(驻建水县)。民国37年(1948),石屏县属云南第5行政督察区(驻建水县),龙武设治局属第6区(驻新平县)。民国38年(1949)7月,云南省 *** 奉政务院核准电令将龙武设治局改置龙武县(实际上未执行)。

1950年3月于建水设滇南行署,石屏、龙武两县隶属滇南行署。同年4月迁蒙自专员公署,石屏、龙武两县属蒙自专区。1951年9月,因龙武县人口太少、区域太窄设县条件不够,改设龙武设治局。1952年11月21日,政务院批准:撤销龙武设治区,设立龙武县(1955年12月30日实施)。1953年5月,龙武设治局人民 *** 驻地由龙武迁至龙朋。1957年11月18日,成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原蒙自专区石屏、龙武两县划归红河州。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撤销龙武县,将原龙武县的行政区域并归石屏县(1958年11月1日撤并)。

1984年5月,撤销公社、大队,恢复区、乡建制。全县共设11个区1个镇,辖108个乡,4个区属镇,3个办事处,共978个自然村。

1988年,改区为乡(镇),乡改为村公所(办事处)。全县共辖4镇8乡,74个村公所、41个办事处。同年6月,省 *** 批准石屏县 *** 驻地城关镇更名异龙镇。1991年5月,全县建立村委会815个、居委会6个。

1997年,石屏县辖4个镇、8个乡:异龙镇、宝秀镇、龙朋镇、坝心镇、大桥乡、陶村乡、冒合乡、亚房子乡、新城乡、龙武乡、哨冲乡、牛街乡。县 *** 驻异龙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石屏县总人口277580人,其中:异龙镇25893人,宝秀镇35789人,坝心镇26970人,龙朋镇25374人,陶村乡36445人,冒合乡24405人,新城乡9854人,亚房子乡11334人,大桥乡16414人,龙武乡21154人,哨冲乡17037人,牛街乡26911人。

2000年7月18日,全县村级体制改革试点在龙武乡14个村公所先行。12月8日,石屏村级体制改革结束。改原村公所、办事处为村民委员会,实行村民自治。全县共4镇8乡,115个村民委员会,946个村民小组。

2001年3月20日,省人民 *** 批准:石屏县陶村、冒合、龙武、哨冲、牛街5乡撤乡建镇。至此,全县辖9个镇、3个乡:异龙镇、宝秀镇、龙朋镇、哨冲镇、牛街镇、坝心镇、龙武镇、陶村镇、冒合镇、亚房子乡、大桥乡、新城乡。

2003年3月29日,云政复[2003]26号:撤销石屏县异龙镇、陶村镇、冒合镇,设立异龙镇,镇 *** 驻原异龙镇 *** 驻地;撤销宝秀镇、亚房子乡设立宝秀镇,镇 *** 驻原宝秀镇 *** 驻地。至此,全县共7镇2乡:异龙镇、宝秀镇、坝心镇、龙朋镇、龙武镇、哨冲镇、牛街镇、新城乡、大桥乡。

三、石屏县郑营村为何为云南第一个历史文化名村

郑营村坐落于石屏县西南10公里处,1999年年初,石屏县被列为省 级历史文化名城;同时,郑营村被列为云南省第一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郑营村原名为“普胜村”,郑氏为浙江籍,明初年间落籍在此屯 田垦殖,明洪武中后期又有武姓、陈姓等外姓迁入,郑营也就演变成 了一个多姓氏聚居的大村落,各姓自立宗祠。 这里没有显赫的繁华, 也没有独特的资源,郑营村有的是“耕读家风”的沉淀,“绿水长流” 的底蕴。

郑营人来自杏花烟雨的江南,把那里浓厚的文化气息播撒 在滇南,小桥流水人家,祠堂、书院、庭院、街巷,处处都透着江南的婉 约与细腻,而郑营人的精神世界里,也铭刻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 书尚”的烙印。 郑营山水秀丽,风光优美,全村如一集镇,四周筑有围墙,内有三 街九巷,均以姓氏和地理环境命名。

而今,街道为石板铺成的青石路 面,民房多是坐南朝北,保持着地方特色的大四合院。村内的宗祠、楼阁、学校和典型的民居建筑,集宝塔古刹的巍峨壮观,宫殿寺庙的 气宇轩昂,楼阁亭台的玲珑别致,古典园林的幽静淡雅,形成了别具 一格的历史文化特色风貌。

保存完整的陈氏宗祠、陈氏民居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石屏县郑营村为何为云南第一个历史文化名村

郑营村坐落于石屏县西南10公里处,1999年年初,石屏县被列为省 级历史文化名城;同时,郑营村被列为云南省第一^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郑营村原名为“普胜村”,郑氏为浙江籍,明初年间落籍在此屯 田垦殖,明洪武中后期又有武姓、陈姓等外姓迁入,郑营也就演变成 了一个多姓氏聚居的大村落,各姓自立宗祠。 这里没有显赫的繁华, 也没有独特的资源,郑营村有的是“耕读家风”的沉淀,“绿水长流” 的底蕴。

郑营人来自杏花烟雨的江南,把那里浓厚的文化气息播撒 在滇南,小桥流水人家,祠堂、书院、庭院、街巷,处处都透着江南的婉 约与细腻,而郑营人的精神世界里,也铭刻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 书尚”的烙印。 郑营山水秀丽,风光优美,全村如一集镇,四周筑有围墙,内有三 街九巷,均以姓氏和地理环境命名。

而今,街道为石板铺成的青石路 面,民房多是坐南朝北,保持着地方特色的大四合院。村内的宗祠、楼阁、学校和典型的民居建筑,集宝塔古刹的巍峨壮观,宫殿寺庙的 气宇轩昂,楼阁亭台的玲珑别致,古典园林的幽静淡雅,形成了别具 一格的历史文化特色风貌。

保存完整的陈氏宗祠、陈氏民居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傣族的历史

公元1180年左右,今西双版纳一带的傣族在叭真的带领下统一了傣族的各个部落,建立了景龙金殿国。勐泐政权的建立,标志着西双版纳傣族的主体傣泐人正式形成。

元明时期,汉、傣人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更加密切,特别是大量汉族人民迁居边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科学在傣族地区广为传播,迅速促进了傣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了捍卫祖国领土,傣族和汉、景颇、佤等族人民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英、法帝国主义的侵略展开了多次武装斗争。

抗日战争期间,傣族人民又与全国人民一道,投入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武装斗争,为保卫祖国边疆神圣领土作出了贡献。

扩展资料:

傣族习俗

1、关门节、开门节,关门节,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开门节,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在这两个节日当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向佛像佛爷敬献美食、鲜花和钱币,在佛爷佛像前念经、滴水,以求佛赐福于人。

2、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

3、花街节,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周围的村寨汇集到花街。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傣族

六、云南省有哪些历史名城

大理州 漾濞历史文化名城 省级 2001年4月 省 *** 剑川历史文化名城 省级 2003年12月 省 *** 宾川县州城镇历史文化名镇 省级 2001年4月 省 *** 洱源县凤羽镇历史文化名镇 省级 2001年4月 省 *** 云龙县诺邓村历史文化名村 省级 2002年1月 省 *** 剑川县沙溪镇历史文化名镇 省级 2002年1月 省 *** 祥云县云南驿镇历史文化名镇 省级 2003年12月 省 *** 洱源县双廊镇历史文化名镇 省级 2003年12月 省 *** 楚雄州 大姚县石羊镇历史文化名镇 省级 1995年8月 省 *** 禄丰县黑井镇历史文化名镇 省级 1995年8月 省 *** 禄丰县炼象关历史文化名村 省级 2002年1月 省 *** 保山市 保山历史文化名城 省级 1993年1月 省 *** 腾冲历史文化名城 省级 1987年7月 省 *** 保山市板桥镇历史文化名镇 省级 2001年4月 省 *** 迪庆州 香格里拉历史文化名城 省级 2002年1月 省 *** 维西县叶枝乡历史文化名镇 省级 2001年4月 省 *** 曲靖市 会泽历史文化名城 省级 1995年6月 省 *** 会泽县娜姑镇历史文化名镇 省级 1995年8月 省 *** 文山州 广南历史文化名城 省级 1999年1月 省 *** 广南县旧莫乡历史文化名镇 省级 2001年4月 省 *** 红河州 石屏历史文化名城 省级 1999年1月 省 *** 石屏县郑营村历史文化名村 省级 1999年1月 省 *** 思茅地区 孟连历史文化名城 省级 2001年4月 省 *** 昭通市 威信历史文化名城 省级 1987年7月 省 *** 合计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0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14座 云南省剑川县城、洱源县双廊镇和祥云县云南驿村等3个城(镇、村)正式被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村)。

通海县城、姚安县光禄镇和盐津县豆沙镇3个城镇,被定为云南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

七、石屏文化公园作文600字

美丽的文化公园

文化公园位于吉水县城的北面,那里的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有茂密的树林,也有人工湖……美丽极了!

走进公园,首先看的是宽阔的广场,广场上有六扇外方内圆的石门,显得非常雄伟,两排玉兰花灯像一位位战士站在广场两边,守卫着美丽的文化公园,广场两边有大大小小的花坛,花有一串红,菊花……好看极了!晚上,广场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公园的正中央是一个美丽的人工湖,湖静得像一面镜子,清的可以看到底。成群结队的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吸引很多很的游客。

穿过小桥,一个清新,优美的景色展现在人们眼前。树木长的葱葱茏茏,翠绿的竹林挡住了人们的视线,小竹子慢慢的伸出了头。

啊!文化公园真美啊!我爱美丽的文化公园!

八、帮我介绍一下傣族的起源和历史

傣族历史 傣族是红河州10个世居民族之一,也是红河州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红河州傣族共有98164人,占全州总人口的2?郾37%。居住区域呈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弥勒、元阳、红河、石屏、建水、泸西、个旧、河口、绿春等市县,蒙自、开远、屏边等市县也少量分布。

傣族历史悠久,自称和他称较为复杂,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居住区域有不同的自称和他称。 一、历史源流 傣族历史悠久,与属壮侗语族的壮族同祖,与水族、布依族、黎族、毛难仡佬族等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一同来源于古代“百越”族群,以“文身断发”为共同习俗,而且相互杂处,“各有种姓”,秦汉时期傣族先民就已经繁衍、生息在红河地区。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开发西南夷地区,建立政权,设置益州郡,其西南边疆一线正是傣族居住地区。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汉朝在哀牢山设置永昌郡,并同时期在“滇越”或更广大的区域里已经存在傣族先民的政治组织“掸国”。

公元一、二世纪傣族先民被称为“掸”人,而“掸”人与永昌郡的“鸠僚”有着共同的族源关系。“掸”人有一部分是居住在今越南广治省及老挝和泰国北部一带,也是当年曾向东汉王朝“贡献”,并与东汉王朝建立了隶属关系。

唐代时期称“金齿”、“银齿”、“黑齿”等。“白衣没命军”参加南诏军队进伐安南都护府,为今红河州境内傣族的一部分。

据《新唐书·南蛮传》说:“大中时(公元847~860),李琢为安南经略使,苛墨自私,以斗盐易一牛,夷人不堪,结南诏将段酋迁陷安南都护府,号白衣没命军。”这里的“白衣没命军”是指“白衣”组成的军队,他们因不堪忍受安南都经略使李琢的苛刻剥削,于是结南诏段酋迁陷安南都护府,不再与安南都护府往来。

他们就是汉晋以来兴古郡内居住的“鸠僚”,分布在安南都护府北部和南诏的东南部即今越南北部与文山州和红河州南部接壤地带,与滇西永昌郡一带的“金齿”、“茫蛮”等是同一民族。南诏国之后的大理国时期,聚居在滇西和滇南地区的傣族被称为“金齿”、“银齿”、“黑齿”、“茫蛮”等。

居住在红河流域一带的傣族被称为“白衣”。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说:“安南国……西有陆路通白衣蛮。”

赵汝适《诸蕃志·交趾图》说:“西通白衣通”。此时“白衣”分布在大理国东南部和南部地带。

《元史·本纪》记载至元十五年夏四月丁丑招降临安白衣城寨;二十五年四月“……自发中庆,经罗罗,白衣入交趾,往返三十八城”。从文献中可以看出在今文山州、红河州至越南北部一直有傣族居住,同时也有“和蛮”(哈尼)等民族交错相居。

有文献说,此时期傣族地区已跨入了比较成熟的阶级社会,经济生产有了明显发展,为其壮大政治力量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南诏后期“金齿”等贵族势力崛起,傣族部落不断扩大发展。《元史·地理志》“金齿”等处宣抚司说:“……及段氏时,白夷诸蛮渐复故地,是后金齿诸蛮浸盛。”

“威远州……其后金齿、白白夷蛮酋阿只步等其地。”红河地区的傣族在宋代向新平、墨江、蒙自、建水等地迁居。

这时傣族的分布区域扩展到红河、元江及盘江一带,成为云南少数民族中较为强大的一个民族。 元代称“金齿”、“白夷”。

李京《云南志略》说“西南之夷,白蛮最盛,北接吐蕃,南抵交趾,风俗大抵相同。”“黑水以外,澜沧江以东,红河以北百夷最盛。”

即今 *** 与印、缅交界处往东南到越南南北部地带都有傣族居住。民国《泸西县志》第二卷记载:“……元初内与齐民杂处,男女青年裹头,花饰五色线,编竹丝帽……。”

又据《元史·世祖本纪》载:“至元十五年(1278)夏四月丁丑,云南行招降临安路白衣、和尼分地城寨一百九所。”可见,今红河两岸傣族与其他民族交错而居的状况,公元十三世纪以前即初步形成。

明、清两代沿称“百夷”。清代对云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在沿袭明代行政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继续和发展“改土归流”政策。

具体地说,于清雍正四年开始,清王朝在西南地区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改土归流”运动,并具体实施“江外宜土不宜流,江内宜流不宜土”方案。于是红河傣族地区同红河其他民族地区一样,江内傣族土司制度彻底“改土归流”,甚至瓦解。

而江外傣族土司虽保留了土司制度,并仍实行封建土司制度,但也是“改土”“设流”进行统治。这个时期,红河傣族居住环境已基本定局,很少有迁徙和流迁现象。

据清《临安府志·土司志》卷十八载,明洪武十五年(1382)西南设大小土司委管,其任职世袭,其中就有亏容司、阿邦司(包括曼车)。清代后称“摆夷“,解放后统称为傣族,按居住地和服饰分别称为“水傣”(白傣)、“旱傣”(包括花腰傣)。

另外,有傣族历史文献记载,傣族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并以傣族历史记录划分年代。第一时期他们称为“滇喇萨哈”。

又称“橄榄时期”。根据傣历对照的公历推算,大约在公元前540年左右,这个时期是傣族社会无官、无佛寺、无剥削的时代。

第二时期叫“摩喇萨哈”,又称“食米时期”,大约从公元前540年~公元700年之间,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54036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6
下一篇 2023-04-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