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阳县哪里好玩

桂阳县哪里好玩,第1张

桂林漓江景区,象山景区,两江四湖景区比较有意思。

以下是对它们的介绍:

1.桂林漓江景区,漓江发源于“华南第一峰”,桂北越城岭漓江看猫儿山。猫儿山是一个森林美丽、空气清新、生态环境优良的地方。

2.桂林象山风景区,位于广西桂林桃花江和漓江的汇合处,因一只巨象站在河边,伸着鼻子喝漓江的甘泉而得名。它被誉为桂林山水的象征。香山以神奇而闻名。它的神奇之处,首先是看起来像一个完美的神灵,其次是在鼻子和腿之间的水附近创造了一轮明月,构成了“香山水月”的奇观。所以象鼻山是桂林的徽山,是桂林旅游的标志性山峰。

3.桂林两江四湖风景区是一个环绕桂林的水系,由漓江和桃花江以及山湖、榕湖、桂湖和龙牧湖四个湖泊组成。江湖烟波浩渺,两岸青柳依依,山水情深。到了晚上,灯光明亮,更加美丽奇妙。在此期间,你可以欣赏28座美丽的桥梁和100处古典景观。

扩展信息:

桂林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西历史上最早的文化教育中心,连接西南、中南、中南最便捷的国际旅游综合交通枢纽,东盟自由贸易区门户城市,世界旅游组织推荐的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之一。

桂林最有特色的景点自然是漓江景区。漓江的特点概括为清、奇、巧、变。主要景点概括为一河两洞三山。一江(漓江)、两洞(芦笛岩、七星岩)、三山(象鼻山、叠彩山、独秀峰)是桂林山水的精华。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0e2442a7d933c895b629d901de1373f082020070?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桂阳十大古村落

桂阳古代村落从建村选址,到村庄规划布局、建筑工艺大多遵循天人合一的原则,依山伴水、前低后高。村内槽门把关,马头高墙、青砖碧瓦,筑天井合院,建家族宗祠,好不气派。

历史的传承,香火的延续,古老的村庄历经繁华与落寞后依然屹立在人间。

庙下古村

历史年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地点:桂阳县洋市镇

庙下古村位于桂阳县洋市镇,始建于北宋祥符年(1008)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全村保存比较好的明清古民居270多栋。

这些古色古香,雕龙画凤的古民居错落有致,人物鸟兽栩栩如生。村中古井、凉亭、祠堂精心布置,与古建筑群完美融合,具有鲜明的湘南民居特色和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庙下村由于古民居集中,保存完好,文化内涵丰富,荣获“湖南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利用示范村。

溪里魏家村

历史年代:始建于宋嘉定六年(1214),距今798年

地点:桂阳县龙潭街道办事处

溪里魏家村,又称昭金魏家,俗称溪里洞,位于桂阳县龙潭街道办事处,村落坐北朝南,始建于宋嘉定六年(1214),距今798年。占地面积50余万平方米,现存清代单体房屋其建筑特色属客家风格保持良好有50余家,人口230余口。

整个村落布局有序,街道青石铺就,屋内青砖漫地历数百年沧桑,神采依旧,保持着客家民风,体现渊源深厚甚为珍贵的文化内涵。其中魏明信官厅规模非常宏大,结构科学严谨,是全村的代表性建筑。还有魏家昆曲古戏台建筑风格更是一道风景线,始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公祠开正中大门,门前两大石狮排立两旁,前一大坪,坪前围有半月形的高墙相护,入内两边是房屋,中间是小天井,过后是古戏台,整个戏台都是木构框架,台下有10根木柱支撑到顶,台面边缘三面木条围成,上顶四面分水,上檐封板雕刻精美,龙飞凤舞后台的隔板壁上,记载有“文秀班”等15个戏班分别于清光绪四年(1854)、六年、十年及民国时期等在此演出昆戏的剧目,反映了当时昆曲在桂阳的盛行状况。古戏台正前是一个拥有251平方米的石板大天井,天井两边是走廊和楼台厢房,走廊墙面上书写有“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东西两面墙各两个字)。总之,溪里魏家魏明信官厅等建筑规模之宏大,建筑之技巧,保存之完整在湘南地区甚为少见,让人惊叹。

竹元下村

历史年代:始建于南宋年间,距今已有760多年历史

地点:桂阳县敖泉镇

历史悠久的湘山阁书院位于桂阳县敖泉镇竹元下村,始建于南宋年间,距今已有760多年历史,该建筑为砖瓦土木结构,总占地面积约1500余平方米,保持有宋末元初建筑风格,为桂阳仅存最古书院。

锦湖村

历史年代:宋开庆(1259年)年间由江西庐陵鹅颈丘迁居至此,700多年历史

地点:桂阳县莲塘镇

为傅氏聚族而居,始迁祖希孟公,因避金元之乱,宋开庆年间由江西庐陵鹅颈丘迁居至此。 村子布局独特,其中心有一口圆形池塘,村民环池而居。池塘里几块如同羔羊一般天然青石,或卧、或跪,悠闲而静谧。

据家祠碑文记载,锦湖家祠建于乾隆十年,它是桂阳唯一以村命名,而不是以姓氏命名的宗祠。

筱塘村

历史年代:建于明代之前,已有700多年历史

地点:桂阳县和平镇

有很久远的历史,全村族姓李,历史深厚、人才辈出,明洪武年间中举人及进士及第的李思聪就是筱塘人.李思聪奉朝廷之命出使缅甸,一路尽责尽忠、廉洁自律,劝诫百夷、息兵安境,并将出使缅甸的全部经历、所见所闻、民俗风情、礼节宴乐、山川地势、驿舍村寨等著成《百夷传》上于朝庭受到朱元璋下旨嘉奖。

到达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苍天大树,据传已经有750年的历史。

芦塘下村

历史年代:始祖1440年迁居于此,约600年历史

地点:桂阳县樟市镇

一座被遗忘的历史古村落,该村位于桂阳县樟市镇,距离县城北3公里处。村落族姓李,李姓的发源地之一,始祖为南门内李氏李一郎公之七世孙元德公,元德公于公元1440年迁居于芦塘下,迁居之前的历史无从考证。村庄曾有一口古井,后来被翻新掩埋,古井底部有石板记载600年前各方宗亲前来帮助、捐赠的记录,建造新井时石板被丢弃掩埋。

村庄因位于芦塘的下水位而得名,村内有一颗需数人环抱的大柏树,以及未开发的溶洞,柏树与溶洞相距数百米,传闻溶洞深处通往柏树下方,有青龙出没。

村庄内百年房屋文物不被重视,村民对文物缺少保护意识,也无相关单位的重视,原本错落有致的村落旧址现在已破败不堪,杂草丛生的青石板路述说着曾经的历史。

大湾古村

历史年代:村落始建于元朝元季,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地点:桂阳县莲塘镇

大湾古村位于桂阳县莲塘镇境内,坐北朝南,村落始建于元朝元季,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整个村落占地2平方公里,呈“一”字形,一条大街由西向东,青石漫道,支巷石板路连通大街,两边错落有100余栋清代古建筑至今保存完好。栋栋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水磨青砖,石雕木雕,其工艺都十分精湛,让人叹为观止。其中:村前建筑——榜眼第(夏寿田故居)所包括自清同治到光绪年间相继建成“榜眼第、巡抚居、花园、中丞第、翰林坊、家祠、书房、厨房、以及天禄公居、梅心公居、夏时公居共11栋。总占地面积1万余平方米,建房面积6570平方米。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处还有是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夏氏宗祠,其古戏台的石柱上盘龙缠绕而上的石雕,飞檐、封檐板上形象精美生动的木刻,飞檐瓦棱前端的白膏泥塑龙头,实乃是精致一绝。

整个建筑基本上是砖木结构,硬山顶小青瓦,均为传统湘南民居四合院式建筑。最为突出的数榜眼第单体,它在建筑上是以湘南传统式四合院与宫殿式相结合的形制,造型奇异。大湾古村薀藏着中国古老的风水观念,建筑技巧,生态原理等。其榜眼第规格大,湘南地区甚为少见。

阳山古村

历史年代:村落始建于弘治年间(1497年),约520多年历史

地点:桂阳县正和镇

阳山村位于桂阳县正和乡境内,距市里30公里,经高等级公路、郴仰公路与万华岩、仰天湖形成旅游金三角。村落因依骑田岭(古称阳山)而得名。

这里青山环绕、秀水萦回,颇类《桃花源记》所述之境界。自明初迁始祖而定,子孙繁衍,聚族而居,已逾600余年。村落始建于弘治年间(1497年),成于康乾盛世,而盛于道光年间。占地万余平方,现存古建筑60余栋,五千平方。

村落在布局上讲究“天地人合”结构上体现儒家“中和”思想,是民俗文化与建筑的完美结合。

鉴塘村上王家村

历史年代:自公元1510年从临武搬迁至此,约510年历史

地点:桂阳县荷叶镇

鉴塘村上王家村,位于桂阳县荷叶镇,距镇治约1.5公里,自公元1510年从临武搬迁至此,现有180户,600人。王家村坐南朝北,整个村落古建筑占有比例在80%以上,古建筑集中在一块,绝大多数古宅都有人居住管理。该村以君子乡、舞凤楼、君子第、秘授堂、昭金祠等建筑为特色,尤其是“君子乡”,南北墙长达50米,南墙置门朝南,北墙无门无窗,只在东西向中间设朝外大门,横摆村前酷似围城,威武雄壮。整个村落布局合理,纵横的街道交错有序,地面均为青石板铺就。古建筑均为青砖、青瓦,二层楼四合院,门额上有格花窗、阀越雕刻精美房屋地面青砖漫地,天井及走廊、室外过道等青石板铺就,天井板有井口天井和海慢天花等。该村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古村有八景,门第有牌匾、门联等。

地界村

历史年代:始建于明嘉庆年间,300多年历史

地点:桂阳县太和镇

地界村位于桂阳县太和镇境内。古民居始建于明嘉庆年间,坐南朝北,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现有清代建筑40余栋,村内有古戏台、舜公宗祠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徐连胜故居等。整个古民居布局合理,纵布四巷,结构科学严谨,宜于通风和采光,充分体现了湘南古建筑特色。

地界村现有古建筑25户,人口100余口,均为徐姓,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属传统四合院式。正院中的天井是用采光、通风、排水功能。正门的正中间是用来祭祖摆神龛。其古居的墙面四角都是用整块条石,刻雕成鸟、兽,嵌砌而成。屋顶的飞檐空白处及屋檐下,都浮雕成各种花草、鸟兽,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随着历史的变迁,富有园林式的大飞檐的古戏台,早已“风烛残年”、舜公祠堂的风貌历经世纪的沧桑,记载着不同的故事。连接着古居之间青石板上,常年被雨水腐蚀的石面上,记载着流逝的岁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52019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4
下一篇 2023-04-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